新媒体视阈下中国文化安全探论

2014-04-10 05:08侯巧红
关键词:政治文化

侯巧红

(郑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安全问题成了日益凸显并被政府、社会和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政府把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一起列为国家四大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媒体和全球化时代,中心话语同边缘话语对话、主体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对话、宗主国同殖民地的对话尤为必要。文明对话的差异性、语言之间的差异、文化间的差异导致的文化战争十分复杂[1]。新媒体空前拓展了文化存在的新时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交锋更为直接、激烈和多样化,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文化霸权、境内外敌对势力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分化、瓦解和渗透,都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积极应对挑战,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就成了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视阈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信息传递方式、速度和规模等发生了质的飞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颠覆了传统的区域概念,使得全球不同的民族、国家和文化可以通过新媒体交流、融合、碰撞。这一方面为本民族文化更快更远更大规模地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不同质文化的展现、吸收和借鉴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为各国人民享受更为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成果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为异质文化的侵入、渗透提供了便利。“当今媒体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这种以社交媒体、博客、播客,SRS(社交网络)、RSS(订阅技术)系统为技术代表的媒体形态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传播任何事情,自上而下地颠覆了传统的信息方向,形成社会个体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新态势,为国家文化安全的建构提供了一种载体,提出了一种新的挑战”[2]。

其实,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流、交融在所难免,这种交融本应该在平等、尊重、包容的基础上进行,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些西方国家基于霸权、强权的追求,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和考量,凭依其拥有的发达的科技手段、先进的网络技术、多元的媒体工具等,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与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进行大肆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把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当成传播西方价值观念、消解别国文化体系和制度、干预别国内政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毫不讳言,目前我国文化安全正经受着来自西方的网络和其他新媒体的挑战。尽管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准、科技发展先进程度等发面尚有很大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也必然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留下口实和“漏洞”。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日益崛起,也必然导致西方的不适应,尤其是导致西方文明的相对衰落和心理落差,这反过来也会导致他们对中国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等的诋毁和攻击。再者,我国是世界上网民和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网上和其他新媒体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不小的波澜,导致“新媒体风暴”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投射到现实层面,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目前来看,新媒体视阈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政治文化安全的挑战。政治文化是由一定阶级、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在一定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人们的政治态度、情感等政治心理,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而对政治制度、政党与政府政策、政治领袖等政治现象作出评价和选择。它是一个国家政治体系大厦的基本框架,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合法性、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起着根本性的稳固作用。政治文化安全,则国家政治制度安全。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观念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政治文化的本质体现,以人为本是政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则是政治文化发挥功能的动力源泉。西方为了动摇我国根本的社会主义制度,除了采用军事威胁、经济制裁等手段外,主要利用互联网及多种新的媒体形式进行各种造谣、污蔑,并极力推销表面公正实则偏狭的资产阶级“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并大肆宣传所谓“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中立论”和“意识形态淡化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进行虚化和消解。

第二,对宗教文化安全的挑战。宗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文化安全,不但关系着社会公众的宗教信仰,关系着宗教体制的正常运行,也关系着国家的政治文化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每个国家对宗教文化的安全都高度重视。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当前,西方一些国家和宗教团体,无视我国的宗教法律和政策,借助新媒体进行宗教传播活动,不但影响了我国正常宗教文化的发展,而且也为他们披着宗教外衣干涉我国内政埋下了隐患。

第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离不开本体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积累[3]。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与西方文化碰撞和文化现代化的演进中,也经历了发掘、现代性转换等一系列革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是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引起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变动快、多样化的倾向。西方国家利用我国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变动加快的态势,通过网络和新媒体传播资本主义生活理念,宣扬资本主义挥霍、追求感官享乐的生活方式,散布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止于至善”的儒家修身文化、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薪火相传的爱国主义,进行不遗余力的淡化和消迹。

第四,对语言文字的冲击。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中,创造出来的独有文化现象,是民族意识和思维方式的表现和外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语言文字的存在和发展,彰显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独特的魅力,是民族文化和文明发展及其薪火相传的独特标志。语言文字的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西方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对我国语言文字安全的挑战,主要变现在,英语霸权对汉语言文字使用空间的冲击,以及汉字的规范用语和特定意境在网上遭到肆意颠覆,造成汉语言文字使用的网络化、表面化和口语化,进而影响人们阅读的浅表化和思维方式的简单化。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民族思维的独立性,导致对西方思维模式的模仿和盲目随从,消解民族思维的理性和自觉。

二、新媒体视阈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在新媒体背景下,要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必须“软”“硬”兼施,“内”“外”兼修,文治武功,多管齐下,具体而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主修内功”,强化自身文化建设,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任务,为我们积极主动修炼内功、推动文化建设和维护文化安全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人民的共识。当前以24个字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对当前社会道德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各领域建设必然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必须大力宣传,使之成为人民共识。其二,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建设,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增强文化吸引力、影响力和安全性的重要条件。所以,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与文化商品的生产、销售不断规模化、产业化相结合,与文化产品积极走出国门相结合,实现这三者的结合,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其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文化建设,除了在价值观念、道德修为、精神理念、民族风格、现代气派等方面下功夫外,还必须在基础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电子阅览室、网络设施)上加大投入,把文化赖以发展的硬件建设好。

第二,“积极引导”,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前提。维护文化安全,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文化的风尚引导、教化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这里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文化,是既保留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风韵,又有时代特色,既有海纳百川胸怀,又有独特东方神韵的文化。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时代对舆论的正确引导,是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这里的引导,既包括对网上舆情态势和各种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把握和引导,也包括对非马克思主义以及一些社会思潮进行为引导,还包括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坚决回击。总之,必须对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消极影响、利益博弈导致的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多元与变动、网上意见领袖的言论以及新媒体舆论发展的趋向进行正确的预测和引导。这种引导是主动的、动态的、多角度的,为此,要不断创新引导理念,增大引导力量和效度,改善引导手段和方法,拓宽引导路径和时空维度,以达到引导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维护文化安全。

第三,“主动防御”,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网络及新媒体渗透,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条件。当前敌对势力的网上和新媒体渗透、分化手法多样,主要包括:攻击、解构、抹黑、鼓吹、造谣等。所谓攻击,主要是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攻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攻击毛泽东等老一代领导人;所谓解构,就是解构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解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英雄人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英模、突出人物,解构在历史上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所谓抹黑,就是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民主法治制度,抹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所谓鼓吹,就是鼓吹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在历史问题上颠倒黑白,鼓吹资产阶级民主、人权,鼓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所谓造谣,就是制造网络谣言,通过新媒体形式(手机、博客、播客、社交网络等)传播,绑架舆论,分化社会成员共识,危害文化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如果这个过程中,有认证名人或意见领袖加入,那么个体不仅会更相信这些信息,还可能主动转发给朋友,加速谣言的传播[4]。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主动防御,坚决迎战,“把我们主流价值观、主流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好,传播得更广”[5],旗帜鲜明地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第四,“强化治理”,筑起法律和制度的防火墙,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保障。要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一方面必须强化对网络及新媒体的立法和监管,从新媒体内容生产环节把好文化安全关,坚决杜绝和打击网上和新媒体上的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必须不断提高政府网上和新媒体上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事实上,发达国家也或多或少地对网络和新媒体上对国家有害的内容加以过滤。美国的《爱国法》及《国土安全法》中都包含有监控互联网的相关条款,并授权政府或执法机构监控和屏蔽任何“危及国家安全”的互联网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微观治理上,必须吃透法律和政策,厘清违规与违法的界限、违法与犯罪的界限、恶意与善意以及无意的界限,用法律和制度引导网上理性和自律,同时在执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法律为准绳,提高司法质量,降低执法成本。

第五,“创新科技”,不断优化网络和新媒体技术,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物质基础。尽管近年来我们和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在不断缩小,但总体上我国互联网等媒体技术较发达国家仍然相对落后,这就给文化安全造成了许多技术“漏洞”。有资料显示,支撑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共有13个,其中1个是设在美国的主根服务器,12个副根服务器9个设在美国,英国、瑞典和日本各有1个。可以说,美国手里握着互联网的生杀大权[6]。此外,各国都要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来统一管理全球互联网根域名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而且,包括电子器件、高端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的核心技术也多掌握在美国手中。这样,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和先进的媒体技术,不断给我们的虚拟世界造成困扰,加上一些传统的非媒体(如微信等)变成了媒体,更为西方的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带来了安全隐患。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创新科技,推动网络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并借助技术进步,积极对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力,消弭“数字鸿沟”给我们带来的安全隐忧。

第六,“走出国门”,提升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在当前世界各国的文化碰撞和交融中,许多国家积极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参与文化的全球化融合过程,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我们在这方面,必须有长远眼光和长期的大战略。我国在海外设立的“孔子学院”,是宣传中华文明、接纳多元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加强与世界各国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除了“孔子学院”以外,我们还需要在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并通过电影和电视剧的海外公演和发行,文学作品的翻译与输出等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东方文化神韵和特色。

[1]岳 川.文 化 纷 争 与 大 国 文 化 软 实 力 [EB/OL].(2012-03-27)[2014-02-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963ebc01013ncx.html.

[2]张敬华.坚守文化领域的精神高地——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学术研讨会综述[J].艺术评论,2011(3).

[3]苗伟.当今世界人类日益凸显的文化关系[J].齐鲁学刊,2012(3).

[4]林爱珺.张萍微博中的谣言治理与防范[J].新闻界,2013(2).

[5]张国祚.中国梦与文化软实力[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6).

[6]王更喜.试析网络公共外交的四重属性[J].新闻界,2012(3).

猜你喜欢
政治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