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的二重解读

2014-04-11 10:36冯锦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随想录包弟二十世纪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①中的《小狗包弟》一课是一篇新课文,也是高中教材中首次选用的与文革有关的文章,课堂教学时老师们一般讲到巴金的自我解剖和忏悔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了,但这一课能否再深入挖掘一下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小狗包弟》前面的一课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两课被安排在一起,我认为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共通之处。鲁迅文章的精神内核是“改造民族灵魂”,同样是文学大师的巴金在经历十年黑暗的日子后写出的《随想录》难道只是为了忏悔吗?人们称他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难道只是因为他忏悔了吗?我认为在反思的宽度和深度上还应该加大,我们解读《小狗包弟》的力度也可以更大。基于这种考虑,我在教学时是从文本和人性两个角度来解读这篇课文的。

一.文本解读 解决基本问题,但要为下一步解读作铺垫

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问题一:课文第一段讲艺术家的狗的故事有何作用?问题二:复述包弟与“我”相处的过程和我的心理变化。问题三:根据文章第11自然段理出文革前后我家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在教学参考中都有现成的答案,学生稍加思考也能答出来。

为过渡到深层次的人性解读,讨论一个更有难度的问题:在真正的迫害还没有发生时,“我”已经把包弟当作一个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因素而抛弃了,写这样的内容是否有损巴金的形象?

参考解答:细读第10自然段,看得出巴金对自己的批评是很重的,他说“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可耻”一词表示对人格的否定,“逆来顺受”一词表示对无理的事采取容忍态度,巴金在送出小狗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承受着良心的拷问,他把这件事写出来不仅不会损害他的形象,反而证明“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因为对失去良知的痛恨恰恰是对坚守良知的呼唤。

二.人性的深层次解读 提问启发更深入的思考

㈠文革中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被无辜迫害致死的人那么多,有谁会去体味一只小狗的死呢?为什么巴金要着重的记上一笔呢?

参考解答:是为了忏悔自己的过错,更是为了见证一段历史。文革作为时间史被很多人提起过,但文革中人的心灵史却很少有人去见证。

㈡作者在文中说“不仅是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一位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独特而深刻的大师,竟在某个历史时期发现自己的命运与一只狗一致,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究竟是什么出了问题?

参考解答:包弟在其他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中的死亡都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有在文革初期,只有在造反派的反复围攻的“心惊胆战”的日子里,包弟的死才具有了悲剧意义。巴金交出了小狗,也交出了自己,交出了一个人正常的理性思维,这正是文革中很多人都经历过的心理过程,他们从此走上了被扭曲被毁灭的道路。小狗包弟不正代表了文革中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广大弱势群体吗?(此处可补充巴金及家人在文革中的经历)

巴金在《〈探索集〉后记》中曾说:“不能把一切推在四人帮身上,我自己承认过四人帮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难道我就没有责任!难道别的许多人就没有责任!”这话颇令人深思。

㈢见证的意义

所谓见证,一是要亲自到场亲眼去看,二是要挺身而出,指证事实真象。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两点呢?他们有的到场了却无法看见,有的人看见了却不敢证明,甚至有的人出于某种目的出具伪证,在这种情况下,巴金的《随想录》发挥的见证的作用就具有了莫大的价值了。

文革之后,人们都不愿再提起那段历史,在这种现状下,在文革中受尽迫害的巴金首先站出来忏悔反思,于1978年开始发表他的《随想录》,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有什么呢?

中国人总是喜欢一团和气,喜欢大团圆,因此对过错甚至是罪过总是尽量回避,对十年文革似乎也是这样的态度。可是有人说:“中国的人性自觉是从文革后开始的,西方的人性自觉是从奥斯维辛之后开始的。”国际上对奥斯维辛的研究和反思从未停止过,那么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十年文革的反思和研究是下几个世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基于这种考虑,巴金在《小狗包弟》甚至他的《随想录》中更多的是表达他的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

联系《记念刘和珍君》和《小狗包弟》这两篇课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面对残忍和暴虐,我们不应该做无聊的看客,而应该像鲁迅那样拍案而起;面对人性中的自私和怯懦,我们不应该推卸责任,而应该像巴金那样真诚地忏悔、勇敢地见证。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冯锦霞,教师,现居湖北孝感。

猜你喜欢
随想录包弟二十世纪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在忏悔中呼唤良知
——《小狗包弟》中“良知呼唤”的现象学分析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中国的一日》所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日常生活
雕塑随想录
巴金的晚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