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与创新:传统节日专题报道解析

2014-04-11 01:55梁俊明
中国记者 2014年2期
关键词:专题报道赏月团圆

□ 文/梁俊明

春节:探寻传统节日最深的文化根源

2013年农历春节前,《桂林广播电视报》精心推出专题报道《蛇年春节:重温旧年味,不忘老习俗》,以老桂林讲桂林“老板路”(桂林方言,即故事)的方式,突出春节作为中华民族合家团圆喜乐的文化底蕴,对桂林人过年老民俗进行了细节性的报道,向读者展示了“忙年、除夕、礼俗、庙会、喜兴、上元”等从筹备到欢庆的各项节日民俗活动。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为了从大众角度更深入地体会春节民俗,记者还以《他们儿时过的年》为题,采访了三位年龄分别为80岁、60岁、30岁的普通市民,在他们自述式的童年故事里,回顾了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桂林人过春节的习俗,体现了传统节日的文脉传承,增强了报道的广度与深度,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冬至:挖掘地方传统节俗的独特魅力

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冬至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桂林也不例外。在过去的桂林,人们对冬至的重视程度与春节相差无几。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因此冬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日。

《桂林广播电视报》在2012年冬至节期间,重点报道《桂林人,这些过“冬节”的风俗你晓得咩?》。记者打破新闻写作常规,采用鲜活的对话方式,以桂林本土资深民俗专家生动有趣的桂林方言贯穿首尾,身临其境的叙事性结构凸显人际文化的传承和民俗的真实还原。绘声绘色的场景描写和至情至性的细节捕捉极大地增强了报道感染力。

中秋:呼唤现代社会缺失的情感交融

中秋节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被历代文人倾情咏唱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谐、吉祥、平安和亲情。但是,在当今的中国,商业气息已经不可阻挡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中秋节更像一个市场消费的狂欢盛宴,那些蕴含在圆月、月饼里面的文化、习俗和亲情,日益淡化,甚至被渐渐遗忘。

2013年中秋节,这个属于团圆和思念的节日,市民将怎样度过?又有多少人会保留赏月这一传统习俗?节前,《桂林广播电视报》围绕这一热点话题展开随机调查,记者采访了30多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制作成题为《中秋夜:面对良辰美景,几代人不同的赏月》的专题报道,通过《青年篇:月夜无眠,期待“风花雪月”》《中年篇:举家赏月,渐成生活奢侈》《老年篇:怀念往昔,回味赏月温馨》的细节叙述,聚焦桂林老中青三代过中秋的现状,向大众呼吁:社会发展了,中秋过节的形式日益丰富,但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的传统习俗不应被忘掉。不妨利用中秋节,一家人到大自然中赏赏月,放松身心,增进家庭情感。

版面编辑还贴心地链接了一组《桂林赏月好去处》,为读者提供赏月服务,希望在这个合家团圆的夜晚,人们能够静静地赏月,只为求得心灵片刻的平静和情感长久的交融。

重阳:注重单身老人归宿的人文关怀

重阳节的专题报道,因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文化传统,必然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才能获得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2013年重阳节期间,《桂林广播电视报》分两期推出以《正走进“夕阳婚恋”的那些桂林老人 》《关注桂林老年人“再婚”:让“晚霞”更灿烂 》为题的报道,记者站在现实生活的视角,独辟蹊径观照单身老人情感归宿这个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数丧偶、离婚的老年人辛辛苦苦将儿女养育成人之后,都憧憬找个老伴安度晚年,携手共同追求新生活。但是真正走进“夕阳婚恋”的老人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惑。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采访对象生活和思想状态变化,正是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性化的亮点的落脚点。报道通过几个“黄昏恋”老人或喜或悲的故事,揭示了老人晚年婚恋的动机是寻找心灵支撑和精神慰藉。并为再婚老人如何避免情感矛盾和财产纠纷支招,同时吁请老人再婚应当得到社会、子女和亲朋好友的关怀和支持。这组专题报道刊发后,引发社会强烈共鸣。

猜你喜欢
专题报道赏月团圆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中秋赏月邀请会
中秋赏月
团圆中秋
专题报道
中秋一起来赏月
别样的中秋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