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管廊顶管施工杆塔保护方法探讨

2014-04-12 08:18卞茂斌
电力工程技术 2014年3期
关键词:顶管模量黏土

卞茂斌

(无锡供电公司,江苏无锡214061)

地下电力管廊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电力供应可靠性的一项有效输电方式。由于较多为架空输电线路改建成地下管廊,因此,对施工区域内无法规避的运行电力杆塔的切实可靠保护,成为地下管廊施工的严重困难。结合管廊顶管的多处电力杆塔保护的施工经验,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实践借鉴。

1 项目概况

某电力管廊项目位于区域供电的变电所周边,为配合该区域商业地块建设开发,将现有和今后规划建设的220 kV电力架空线路入地敷设。工程布置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内,从220 kV输电终端铁塔,用地下顶管连接至变电所附近,再用涵道接通变电所。设计规模为220 kV电力电缆九回。其路径示意如图1示。

图1 路径示意

1.1 工程地质水文

工程沿线地基地层土体分为11层:

1-1 层素填土(Q4ml):为耕植土,以粉质黏土、黏土为主。平均厚度1.35 m。

1-3层淤泥(Q4ml):流塑状态,工程性质极差。厚度:0.50~2.00 m。

2-1 层淤泥质粉质黏土(Q43(al+l)):流塑,含少量腐植物。平均厚度2.17 m。承载力fao=65 kPa,压缩模量Es1-2=4.0 MPa。

3-1 层黏土(Q43(al+l)):硬塑,含氧化铁、铁锰质结核。平均厚度3.82 m。地基土承载力fao=200 kPa,压缩模量Es1-2=8.0 MPa。

3-2 层粉质黏土(Q43(al+l)):可塑,含铁锰斑纹。 平均厚度1.37 m。地基土承载力fao=140 kPa,压缩模量Es1-2=6.0 MPa。

4-1 层粉土(Q42(al+l)):湿,中密,部分为细砂,含石英、云母碎屑。平均厚度6.10 m。承载力fao=140 kPa,压缩模量Es1-2=5.5 MPa。

4-1A 层淤泥质粉质黏土(Q42(al+l))湿,流塑,部分为细砂,含石英、云母碎屑。平均厚度1.48 m。承载力fao=80 Pa,压缩模量 Es1-2=3.5 MPa。

5层淤泥质粉质黏土(Q42al):流~软塑,夹少量薄层粉土。平均厚度1.15 m。土承载力fao=100 kPa,压缩模量Es1-2=4.0 MPa。

6-1 层黏土(Q33(al+l)):硬塑,部分为粉质黏土,含氧化铁、铁锰质结核和高岭土。平均厚度4.45 m。承载力fao=260 kPa,压缩模量 Es1-2=8.0 MPa。

6-2 层黏土(Q33(al+l)):硬塑,含铁锰结核。 平均厚度4.45 m。承载力fao=300 kPa,压缩模量Es1-2=8.5 MPa。

7-1 层粉质黏土(Q33(al+l)):可塑。 该层钻孔未揭穿。地基土承载力fao=110 kPa,压缩模量Es=7.0 MPa。

该项目的顶管工程埋深9~14.3 m,均在3-2层至5层土层中。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土类孔隙水,稳定水位埋深为0.40~1.80 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与地表水联系密切,以蒸发及向河道排泄为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位设计埋深取0.5 m。

1.2 工程分析

按照电力线路运行规程,输电线路路径边线两侧15 m为保护区域,是工程建设禁区。该项目施工区域与输电线路保护区多处重叠。顶管I~IV段工程,路径经过A-F(见图1)6基电力杆塔必需保护。根据以往经验和地质报告,预计顶管后杆塔沉降平均值大于150 mm,难于达到保护目的,需采取预加固措施。其中,A钢管塔为220 kV大转角塔,结构荷载大,顶管路径穿过塔基水平受压区,竖直距离小,沉降控制要求较高;B-F钢管塔为110 kV直线塔,结构荷载较小,顶管外边线与塔基最近点距离为-0.87~3.5 m,结构的竖直距离3.5~7.8 m,沉降控制措施困难相对较小。为此,分别对上述两类杆塔分别采取不同加固方案。

2 加固方案

2.1 A钢管塔

该钢管位于顶管I段区,钢管外径2.4 m,其基础为4层台阶重力式扩大基础,每层台阶高1.3 m,埋深4.75 m,底层台阶平面尺寸11.8 m×11.8 m,顶层台阶6.4 m×6.4 m。区间内采用直线顶管施工,D内=2.4 m,壁厚 0.24 m,D外=2.88 m。

2.1.1 加固计算

依据JGJ79—2002[1]。计算条件:选择高压旋喷桩的直径为D=0.6 m,则桩的截面面积Ap=0.2826 m2,桩的周长μp=1.884 m,桩间距0.8 m,等边三角形排列。基础土层特征值如表1。

表1 钢管塔基础土层计算特征值

桩体单独承载的单桩竖向承载力Rkd1为:

式中:η为桩身强度折减系数,取0.33;fcu为桩身抗压强度平均值,取10 000 kPa。桩体和土体联合承载的单桩承载力Rkd2为:

式中:qsi为桩周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li为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qp为桩端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取260。经计算,Rkd1,Rkd2分别为 933 kN,1605 kN, 取其较小值,即单桩承载力Rkd=933 kN。

单桩承担的处理面积Ae为0.554 m2,单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De为:

式中:a为布桩特征系数,等边三角形布桩a=1.05;s为桩间距。面积置换率m为:

则,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为:

式中:β为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2;fsk为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取140 kPa。计算得fspk=1697 kPa,加固后的土体复核地基承载力将近1700 kPa,可确保顶管施工对基础承载土体的沉降影响很小。

2.1.2 加固方法

采用D=0.6 m高压旋喷桩[2],等边三角形布桩,桩间距0.8 m×0.8 m,桩长15 m,共140根。加固范围长15.8 m,严禁接触碰撞基础;基础下部无法施工高压旋喷桩的区域,采用高压注浆加固,但是不影响基础运行[3],加固面积15.4 m2,深度为基础底面以下6 m。加固平面如图2所示,立面布置和土层分布如图3所示。

图2 A钢管塔加固平面图

图3 A钢管塔加固立面和土层分布

2.1.3 主要施工参数

高压旋喷桩水泥为不低于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浆液水灰比取1,水泥掺量取土天然重度的30%,喷浆压力为2.0 MPa,喷浆量100~150 L/min,气压0.7 MPa,风量 10 m/min,水压 30 MPa,水流量 80~120 L/min,提升速度6~10 cm/min。桩身垂直度不大于1/100,孔位偏差不大于50 mm。施工及质量符合JGJ 79-2002[1]和 JGJ 120-2012[4]。

2.1.4 施工检测

高压旋喷桩施工28 d后,钻孔取芯检查成桩的质量[5],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应大于10 MPa,若不满足,应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后加密复喷。保养龄期到后,钻检桩体完整性,并检测注浆凝固体强度和变形性能。

2.2 B-F钢管塔

以C和F钢管塔为例,其他杆塔的加固方法类似。C和F钢管塔位于顶管IV段。C钢管塔为三级台阶扩大基础,基础底层平面尺寸3.4 m×3.4 m,埋深2.5 m。F钢管塔为三级台阶扩大基础,底层平面尺寸7.2 m×7.2 m,埋深3.0 m。

2.2.1 加固计算

采用液压注浆加固,加固后的土体复核地基承载力,经核算为130 kPa,达到天然黏土至粉质黏土的地基承载力水平,结合钢管塔下3~4 m厚的原状黏土持力层,可保证顶管施工对钢管塔的沉降影响较小。

2.2.2 加固方法

对顶管外边线两侧1.5 m范围内的土体进行液压注浆加固,注浆孔间距1 m,以提高土体的承载力,增大土体力学参数,减小顶管施工引起的土体沉降。C钢管塔土体加固如图4和图5所示,F钢管塔土体加固与此类似。

图4 C钢管塔加固平面图

2.2.3 主要施工参数

水泥浆采用42.5级硅酸盐水泥,水灰比取1,水泥浆塌落25~75 mm,黏度80~90 s,7 d抗压强度应为0.3~0.5 MPa,注浆流量 7~10 L/min,注浆压力 1~7 MPa。施工及质量符合相关规定。

2.2.4 施工检测

注浆凝固体强度和变形性能检测采用标准贯入试验、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静力轴探试验。

2.2.5 施工监测

注浆施工和顶管施工过程中,同步检测土体的隆起量和铁塔的沉降和倾斜度等。当观测值超过预警时应及时报告监理、施工单位及设计单位,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沉降监测的控制值与报警值如表2所示。

表2 沉降控制值与报警值

3 加固效果

图5 C钢管塔加固立面和土层分布

按上述施工方案实施加固施工及保养,结合工程进度要求,分别对加固区进行4 d,10 d和28 d保养龄期后的土体加固效果检测[6],检测结果如下。

3.1 A钢管塔

28 d龄期后,高压旋喷桩区采用地探钻机随机钻芯取样,抽检桩体6根。实验室试验芯样,检测桩体搅拌效果和深度范围内的水泥含量。同时,对桩体芯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综合评定桩身质量。检测结果表明,芯样质地坚硬,水泥与土体搅拌均匀性良好,完整性较好,水泥含量高,桩端持力层为灰褐色可塑粉质黏土。检测无侧限抗压强度1.39~9.95 MPa,达到1700 kPa的设计要求。

3.2 C钢管塔

4d龄期后,在加固区注浆孔位之间静力触探机施钻静力触探孔,孔深11~11.5 m。检测结果表明,注浆加固对黏土和粉质粘土层的影响较小,但对粉土层强度的提高作用明显,推算28 d强度可达到160~170 kPa,可以达到设计的加固效果,达到控制顶管后地表浅层基础沉降。

3.3 F钢管塔

10 d龄期后,在加固区注浆孔位之间采用钻机施钻探孔,孔深均为10 m,重力动力触探试验和钻芯取土样目测鉴定相结合。 检测结果表明,注浆加固对粉质黏土层(3-2)的影响较小,对粉土(4)强度的提高作用明显,推算28 d强度可达到160~170 kPa,可以达到设计的加固效果,控制了基础的沉降。

4 顶管施工和沉降监测结果

4.1 A钢管塔

顶管I施工穿越A钢管塔加固区时,顶进速度受加固土体阻力影响,在顶力400 t不变的条件下,由原土区1.5 cm/min减缓为1.0 cm/min,穿越后恢复到1.5 cm/min,刀具磨损十分严重。

同时,A钢管塔基础4个角点的沉降监测记录显示,顶管穿越该区时,基础有明显沉降,最大累计沉降量为-19.65~-15.15 mm,满足基础的保护要求。

4.2 C和F钢管塔

顶管IV施工穿越F钢管塔基础加固区时,顶力450 t不变,顶进速度由5 cm/min减缓为4 cm/min,穿越后恢复到5 cm/min,顶管完成后刀具磨损轻微;穿越C钢管塔时,顶力725 t不变,顶进速度由5 cm/min减缓为3.5 cm/min,穿越后恢复到5 cm/min,刀具磨损也轻微。

F钢管塔基础在顶管穿越时有明显沉降,并在顶管穿越后持续沉降0.32~5.35 mm,累计沉降量稳定在-5.59~+2.12 mm的状态。C钢管塔基础在顶管穿越时沉降明显,最大累计沉降量-19.73~-9.13mm,并且在穿越后继续沉降0.47~0.84 mm,至累计沉降量稳定在-20.57~-9.74 mm。基本满足基础的保护要求。

5 差别性效果分析

5.1 地质条件

地质报告和相同顶进长度下的顶管顶力及顶进速度表明,顶管I段的地质工程特征比顶管IV段高50%左右,因此A钢管塔基础的地质条件比C和F钢管塔好很多。

5.2 基础受力状态

A钢管塔为双回路220 kV大转角塔,顶管穿越区处于其基础的集中受压区;而C和F钢管塔为单回路110 kV直线塔,顶管穿越区处于其基础侧边的均匀受压区。因此,A钢管塔基础的加固要求比C和F钢管塔高得多。

5.3 土体加固方法

A钢管塔基础加固采用高压旋喷桩工艺,可采用恰当措施,控制加固施工对基础下承载土层的扰动,效果良好。F钢管塔采用压密注浆工艺,为控制造价,施工方案限定了浆液渗透范围,加固施工扰动保护基础较明显抬升,减小了顶管穿越后的累计沉降量。同样采用压密注浆工艺的C钢管塔,由于加固区为地质软弱层,限定浆液渗透范围的措施的效果较差,加固施工对保护基础的抬升扰动不明显,累计沉降量较大。

6 结束语

保护基础沉降趋于稳定后,总沉降量基本到达设计限值,均达到了保护基础的目的。决定加固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为地质条件和基础受力。加固措施成功的五个主要因素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质参数进行加固计算,精确分析和计算基础受力,规范化实施施工技术措施,检测确认加固施工效果,预先控制顶管穿越加固区施工参数,并在过程中及时调整。以上分析及保护方法的取用,对其他类似的大直径顶管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杆塔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1]中华人民建设部.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苏新法.高压旋喷桩在深基坑加固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0,4:29-30.

[3]李方楠,沈水龙,罗春泳,等.考虑注浆压力的顶管施工引起土体变形计算方法[J].岩土力学,2012,33(1):205-2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CECS03—2007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S].

[6]王国英.注浆加固在顶管施工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155-156.

猜你喜欢
顶管模量黏土
顶管工程土体沉降计算的分析与探讨
顶管施工技术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高劲度模量沥青混合料在京台高速车辙维修段的应用
室内回弹模量和回弹再压缩模量试验参数探讨
黏土多肉植物
报纸“黏土”等
球墨铸铁顶管喷敷工艺探讨
国内首例深覆土沙漠顶管工程应用青龙管业DN3000mm顶管
含双周期不等长刚性线夹杂电磁弹性材料的有效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