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地名考析

2014-04-16 21:41秦汉
新疆人文地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西汉西域匈奴

轮台,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城邦之一,故址在今轮台县以东的野云沟附近。唐时置乌垒州于此。元代史籍称之为布吉尔,原音在维吾尔语中为“雕鹰”之意。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改置设县时,重新用轮台一词。

2000多年以来,轮台这个地名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演变。有人认为“轮台”是古塞人的语言,也有人认为是匈奴语,原音是“乌轮台”,或“乌垒台”;有的认为是突厥语“窝轮木台”。还有人认为“轮台”一词是生活在西域大地上的各民族对该地名不断异译的结果。

要弄清“轮台”地名的本来面目,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分析,拨开笼罩在这个地名上的重重迷雾,方能窥见一斑。

轮台历史

首先,新疆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汉,它同西汉抗击匈奴、统一天山南北的政治活动有直接关系。在中国历史上,蒙古高原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驰骋的家园。而西域小国林立,又与之毗邻,两地之间联系密切,往往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向外拓展势力的重要地区。

西汉统一西域之前,西域大部分区域处在匈奴统一之下。匈奴是秦汉之际活动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最初弱小,曾依附于东胡,后冒顿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继承王位,势力逐渐强大,周邻各族皆归其所管辖。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统兵西征,打败了当时占据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迫使大月氏人西迁到今天的伊犁河流域。原来活动在伊犁河流域的塞人则慑于大月氏人的军事压力,向西南迁徙到帕米尔高原地带。匈奴人占领河西诸地,随之将其控制范围向西延伸到西域。为了加强对西域诸地的统治,匈奴统治者在焉耆设置了“僮仆都尉”,专理该地事务。“僮仆”一词意为“奴隶”,匈奴奴隶主贵族视西域当地各族为奴隶,统治方式十分残酷。

这种局面直到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才有了根本改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西汉国力日趋强盛,政治军事实力显著增强。为了打败匈奴,汉武帝吸取其先祖的教训,认真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次,他从投降的匈奴士兵那里了解到,在当时匈奴人的西部,还驻牧着一个名叫大月氏的部族,其对匈奴人的统治十分不满。汉武帝得知这一信息后,便萌发了一个远交近攻的大胆设想。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对付匈奴。张骞是西汉王朝派遣出使西域的第一人。张骞在西域活动十余年,历尽艰难险阻,因种种客观原因虽未能达到结盟大月氏人的预期目的,但是客观上密切了两地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扩大了西汉王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加深了中原地区对西域各地的了解。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不久,公元前121年,西汉大将军霍去病打败了驻扎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西汉在这里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后改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这一举措切断了匈奴同氐、羌等部落之间的联系,使西汉与西域各族间的联系更为便利。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经过努力,与活动在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建立了联盟关系。汉朝先后将解忧、细君两位公主远嫁乌孙“昆莫”(乌孙王)。西汉同乌孙间的联盟有力地遏制了匈奴对西汉的侵扰,使匈奴在西域的处境更加孤立。公元前109年,西汉将领赵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楼兰、姑师(今吐鲁番)等西域重镇。公元前102年,汉军西行,又攻克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这些政治、军事活动,提高了西汉王朝在西域各族中的威望。第二年,为解决驻扎在西域的汉军和往来使者的粮食供应,西汉在天山南部的轮台、渠犁(今轮台县境内)等地驻兵屯田,设置“使者校尉”。“使者校尉”是西汉政府当时设在西域地区最早的地方官员。

西域都护府在此建立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匈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内讧。驻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害怕遭遇不幸,率部众自愿归服西汉,匈奴设立的“僮仆都尉”随之撤销。至此,天山南北诸地均归西汉王朝管辖。西汉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在乌垒城(今轮台县策大雅南)设立西域都护府,郑吉被任命为首位都护。据史书记载,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使“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这标志着西域各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为了行使对西域各地的管理,西汉王朝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一是任免、派遣西域都护、专理西域屯田事务的“戊己校尉”等高级官员。郑吉之后,西汉时期担任西域都护职位的有姓名记载的共有18位。20世纪30年代,人们在龟兹(今库车等地)发现了西汉王朝最后一任西域都护李崇的印章。都护下属官员都为西汉朝廷委派。

二是册封当地首领,颁发印绶。西汉时期委封当地首领和酋长管理其地方行政事务。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最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当时接受封授的西域各地首领共计376人)。”1953年,塔里木盆地北缘一处汉代古城遗址出土的一枚“汉归义羌长”的铜印,就是当时西汉王朝授给西域羌人首领的官印。

三是屯田戍边。为了组织和统领西域各地抗击匈奴侵袭,西汉时期派遣士卒在天山南北实行屯田,以解决驻军和来往使者商旅的食宿问题,减轻当地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莎车、车师(在今吐鲁番境内)和焉耆等地都是当时西汉在西域的屯田中心,“戊己校尉”专理屯田事务。

四是修筑城堡,建立烽燧,保证军事行动的进行,维护交通要道的畅通。

西汉时期实施的这些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军政管理,密切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关系,拓展了“丝绸之路”,增强了边疆各族人民的向心力。西汉设置的西域都护府这一管理形式以及所采取的相关政策,也因为有效地保证了西域各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成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效仿的范例。

轮台:边塞?乌轮(垒)台?

轮台,泛指边塞,从某种意义上是西域的代名词。汉武帝晩年颁发《轮台罪己诏》中的轮台即是。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军平定了与西突厥连手的高昌,控制了天山以北的东疆地区,并设安西都护府于高昌,设庭州,下属金满(今吉木萨尔县境内)、浦类(今木垒县境内)、轮台三县。这段史实说明,唐朝在没有收复南疆的情况下,把南疆的轮台地名搬到了天山之北。可以肯定:唐轮台不是汉轮台。

8年之后,也就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朝平定龟兹,唐朝势力达到天山以南。同年,设龟兹都督府,下设9个州,其中的乌垒州即位于今轮台境内。

关于汉、唐轮台的区别,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轮台”的研究尚未定论。一种说法是“乌轮(垒)台”原音印证,认为“乌垒”是前两个字的组合,“轮台”是后两个字的组合,实指一个地方。但是有人反驳说:“轮台与乌垒各自为我,把它合读成乌轮台,缺少根据。”《汉书》对乌垒、轮台均有方位距离记载,足以证明它们不是一个地名。

学者们根据历史资料,认为汉轮台在今轮台县野云沟与策大雅一带。汉武帝时为李广利所灭,置使者校尉,屯田于此。唐诗人岑参轮台诗中所涉及的唐轮台地理、气候等要素,近年考古成果及今乌拉泊古城地望等资料,最终认定乌拉泊古城为唐轮台城。

猜你喜欢
西汉西域匈奴
张骞探西域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西汉
义退匈奴兵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飞将军抗匈奴
人必其自爱
路温舒编蒲抄书
苏武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