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

2014-04-17 01:51房秀珍
教育观察 2014年14期
关键词:利用网络道德青少年

房秀珍

(临沂市第六实验小学,山东临沂,276017)①

网络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是由人发明出来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青少年德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德育具有传统思想教育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观念和模式上的转变

(一)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传统德育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封闭性和一元性,与信息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不兼容。因此,必须使德育从信息隔绝的世界转向直面“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外部世界。针对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网络,以及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所感到的无所适从或饥不择食的现状,德育要敞开思维的大门,要走进由不同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未来不同阶段所构成的信息时空,让学生经受信息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力。

(二)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变

德育可起于认知但不可止于认知,践行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的重要目的。不良信息最容易从认知和践行脱节之处打开缺口。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

(三)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

传统德育常常强调青少年接受自上而下的教育,强调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经验,但却忽视培养青少年的反省、批判精神。学会主动选择媒介、选择信息,并对其内容进行反省、批判和处理,这是信息时代现代人必备的自我保护和生存与发展能力,也是国际教育的大趋势。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就如同在人的大脑中筑起一道“防火墙”。

(四)从拔高式德育向基础式德育转变

德育的基础是道德教育而不是培养那种无限拔高的“虚拟人”(现实中基本不存在的人)的教育。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道德如职业道德、网络道德、行为道德等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基础道德之上。因此,面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挑战,德育应特别重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五)从他律式德育向自律式德育转变

人机对话是个体网络化学习的主要方式,故由人—机组成的网络天地构成近乎完全自由的个人世界。因此,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不良信息,唯有自尊、自爱、自律、自信和自强方可拒其于千里之外。而培养自律精神的关键则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二、内容和途径上的优化

信息时代的学校德育,既要研究世界网络化、信息化、一体化和学习远程化、个性化、交互化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对德育的影响,也要研究青少年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深层原因和探索最优化德育的内容、手段与途径。因此,目前德育的重点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四大教育”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要防止青少年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冲击或影响,要防止其网上行为失范,就需要在青少年思想上筑起政治防线、道德防线和法制防线,而文化教育则是这“三大防线”的基础。

(一)加强文化教育

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与其政治觉悟、道德修养、生活行为方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素质低往往影响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及法制观念的增强;往往导致视野狭窄,情趣低俗;往往导致意志力低,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加强文化教育对优化青少年的网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促进青少年利用现代学习手段和技术自觉学习中国及世界优秀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二)加强政治教育

由于在信息传播速度与广度上的巨大优势,因特网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舞台或工具。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念、信念和信仰,面对各种政治信息,就会是非难分,就会在丰富多样的甚至激烈冲突或对抗的政治信息中迷失方向。因此,应加强政治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网络化生存下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分辨能力。

(三)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意志薄弱的个体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容易在网上发生不道德行为和不文明现象。而意志坚强的个体则能克服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能够坚持遵守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因此,加强道德教育对克服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和防止网上失范现象的发生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加强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而增强法制观念则是提高学生守法水平的前提。因此,加强法制教育对于控制、调整、矫正学生网上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难看出,上述“四大教育”是一个整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开展“四大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紧密配合,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三、方式和方法上的引导

广大教师特别是信息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活动。

(一)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上网指导。自从2013年以来,我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电脑,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还花费大量的资金建设了能供100多人同时上课的两个微机室。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目前,我校98%以上的教师都会上网,其中不少人会利用网络制作课件或主页。在了解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也必须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网络道德的模范。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学校还制定了教师上网的若干规定,保证了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我校已对全部教师进行了数次网络知识的培训,并在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二)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网站

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少儿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成人网站!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三)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自己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主动占领网上阵地

在当今网络时代,仅仅对青少年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小学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出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如免费主页空间等,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推动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建设。去年,我校少先队大队部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我们给自己的主页起名为“雏鹰展翅”。通过这个网页我们可以了解上级的精神、展示队员的风采、阐明队员的观点、倾听大家的建议、反馈家长的心声。

(四)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充分利用一些好的过滤软件,有效地阻挡色情、犯罪、毒品、邪教、反政府等不良信息,同时过滤网络游戏、聊天室等,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

积极、深入地研究德育在网络环境中的特点和规律,转变德育观念,不断拓展德育时空,全面优化网络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媒体教育和信息教育中,积极探索并建立适应网络化生存的德育新模式,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变堵为导,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德育工作,这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猜你喜欢
利用网络道德青少年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验证房地产灰犀牛之说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青少年发明家
信息技术课中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策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果初探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