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山药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2014-04-17 03:44王碧琴刘腾云余发新
江西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块茎山药栽培

朱 祺,郑 健,王碧琴,刘腾云,余发新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330029,南昌)

紫山药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朱 祺,郑 健,王碧琴,刘腾云,余发新*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330029,南昌)

紫山药也称“紫人参”,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对我国在紫山药引种、高产栽培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发展和推广紫山药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紫山药;引种;栽培技术

0 引言

紫山药(Dioscorea alata L.)又名大薯、参薯、脚板薯、紫莳药、紫淮山等,为薯蓣科薯蓣属参薯种,是一种草本蔓生性植物。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气候温暖地带,如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台湾等地[1]。紫山药食用地下块茎,其表皮紫褐色,肉质柔滑,紫色亮丽,比一般的山药含有更多的维生素和Mg、Zn、Ca等微量元素。特别是它有含8种酚类黄酮物质的“花青素”,含有大量蛋白质、多糖、薯蓣皂苷元等营养物质和药用成分,具有滋肺益肾、健脾止泻、降压利肝等作用[2-5]。紫山药的茎尖也可食用,而且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的功效[6]。本草纲目药书记载“紫山药为地中之宝”,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的抵抗力,降低血压、血糖、抗衰益寿等,还有益于脾、肺、肾等功能,还可以起到美容功效,是集味美和保健作用于一体的珍贵药食兼用的绿色食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7]。目前我国在紫山药引种、高产栽培、组织培养[8]、营养成分分析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本文主要对紫山药引种、高产栽培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紫山药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1 引种驯化

紫山药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气候温暖地区,具有喜温、喜阳光充足,生长周期长、适应力强等特点。在我国南方沿海温暖地带种植面积较大,在北方种植较少。紫山药引种驯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在苏北地区、北京、山东、重庆武陵山区、四川等地有成功报道。赵冬兰[9]等首次在江苏徐州地区成功引种紫山药,可解决当地雨水偏多、生长季节地下水位升高、挖深沟严重破坏土壤耕作层等山药种植问题,有助于改变当地山药品种单一、种植连年减产的生产现状。周至林[10]等对紫山药、水山药、白山药等6个不同品种在苏北进行引种鉴定和特色品种筛选,研究表明在6个品种中紫山药生育期最长,出苗较慢,其块茎长度较短,形状为圆筒形,主要生长在耕作层,叶形为尖心形,茎为四棱形,不结零余子,且紫山药不易受地下水位的影响,而且种植和收获都比较方便,可以作为特色山药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2006年从浙江、福建、广西等地引进、辐照、筛选并对其进行提纯复壮1个地方山药新品种-徐农紫药,该品种的种植打破了普通淮山药挖深沟严重破坏土壤耕作层的栽培制度,也避免了夏季多雨时塌沟现象,是苏北地区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较为理想的推广品种[11]。张富仙、余文慧[12]引进“海南大薯”、“云南特紫”、“温州紫山药”在浙江衢州进行大棚试种,试种结果“云南特紫”和“温州紫山药”小区面积12 m2产量分别为55.11 kg和44.18 kg,食味较好,耐贮性一般,较适合于在当地种植推广。宋朝建[13]在武陵山区大田进行紫山药引种栽培,年平均气温16.5 ℃,最低平均气温5 ℃,≥10 ℃以上有效积温为5100 ℃,无霜期290 d左右,降雨量1 340 mm,地势平坦的沙壤土,试种结果表明武陵山区气候特点适合紫山药生长。刘庞源[1]等对来自浙江、江西、福建等10个地区紫山药资源10份在北京延庆、房山等地紫山药品种进行引种对比试验,发现江西和福建地区的品种品质优、口感细腻,适合北方栽培。向承勇[14]等在南充首次引进紫山药栽培试验,总结出了适合当地的栽培技术,每667 m2产量可达1 700 kg 以上。

2 栽培技术

2.1土壤条件

紫山药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耐肥力较强,适宜种植于土层深厚、质地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排灌方便、pH4.5~6.5呈微酸性的砂质壤土。紫山药是深根植物,要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在1.0 m以上,排水良好的地块。冬季深耕,精细整地,实行轮作种植。多数关于紫山药高产栽培的报道,要求开沟做畦,一般单行种植畦宽50 cm、沟宽20~30 cm、畦高25~30 cm、沟深15~20 cm,双行种植,畦面宽120 cm,沟宽30 cm,沟深30 cm左右[15]。在大面积平原地区,有报道采用机械起垄、大垄双行覆膜高效栽培模式,垄宽100 cm,垄高25~30 cm,垄距160 cm[16]。有研究表明起垄栽培比凹沟栽培产量多20%[17]。

做畦前结合整地,开沟深施基肥,以优质腐熟有机肥为主。每亩施3 000~5 000 kg,氮肥、磷肥、钾肥分别7.5~15.0 g/m2、15.0~22.5 g/m2、22.5~30.0 g/m2[18]。种植紫山药应合理密植,王娇阳[19]等对台州地方品种进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40 cm×55 cm时,达到个体产量和总体数量的一个较好的平衡点,产量最高,同时对提高植株抗病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2选种育苗

紫山药在种植前进行选种,应挑选无病害、无腐烂、色泽鲜艳、顶芽饱满、粗壮的块茎。切块时应保证每个薯种块都带有芽眼,大小在6~10 cm长,重量约70~100 g,种块太小易腐烂不出苗,影响产品产量和质量。每小块的切面都沾满草木灰,并放在太阳下晒1-2 h,然后放在室内晾1-3 d,待切面愈合后再播种,可防止切口腐烂,促使发芽整齐[20]。薯块可直接播种或育苗移栽。直接播种一般在4、5月,按照种植株行距,一定的方向摆放,种皮朝上,盖上一层薄土。在北方种植,多采用提前催芽育苗,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进行。赵发军[21]等进行了加盖小拱棚塑料薄膜催芽试验,播种150株/m2,棚内温度保持在10~16 ℃。播种15 d,60.00%种薯出现愈伤组织,25 d后长出幼根和新芽,出芽率95.40%。在苏北地区,史新敏[22]等采用3膜保温催芽,通过覆盖地膜、小拱棚及大棚进行保温催芽,可提早种薯出芽期,延长生长期,防止种薯萌芽期过长造成病菌浸染导致块茎腐烂,提高产量。

2.3搭架控苗

紫山药是一种蔓生性植物,其藤茎生长迅速,在栽培过程中需要进行搭架。一般在出苗后,待苗长到30 cm高时,及时用1.5~1.6 m长的小竹竿插成“人”字架或直立架,同时留取健壮的主芽1~2个,右旋牵引绑蔓上架,使茎蔓缠绕向上生长[23]。在中后期,为了减少郁闭,提高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应及时摘除抽生腋芽、基部侧蔓,待茎蔓长至架顶时要摘心。在许海生[24]、汪亚萍[25]等人的研究中都提到在生长中期,藤蔓旺盛时喷施多效挫控苗,具体做法是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 g对水50 kg进行喷施,抑制藤蔓生长,促进块茎增产。赵发军[21]等通过施肥试验发现喷施多效唑的藤蔓表现为藤蔓粗壮,叶色浓绿,叶片增厚,新生侧枝减少,比未使用的地块增产15.39%。

2.4追肥管理

在紫山药高产栽培技术的报道中,多数研究者提出在栽培管理中应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加强中后期水肥管理,这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生长前期,以地上部分茎叶生长为主,此时应注重氨肥的施用。中期地上部分和地下块茎生长都需要充足的养分,应施用复合肥满足植株的营养需求。后期是薯块生长膨大的关键期此时则应注重磷肥、钾肥施用。王娇阳[20]等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多施20 kg硫酸钾、少施15 kg复合肥的处理的产量比对照高62 kg,说明钾肥对紫山药的块茎生长具有积极作用。钾在植物体内促进氨基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输,对延迟植株衰老,延长结果期,增加后期产量有良好的作用。在王娇阳等人的施肥试验中还发现用肥总量相同,施肥次数增多,增产达显著水平,说明分次施肥可以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黄白红[26]等、汪亚萍[25]等都提出在紫山药苗高约10 cm时进行第1次追肥,每亩施尿素15 kg,或者每亩施30%~50%的稀薄人粪尿500~1 000 kg。第2次追肥在紫山药块根膨大期,此时是需肥需水的临界期,一般每亩用人粪尿1 500~2 000 kg直接对水浇于根部,或用45%三元复合肥100~150 kg撒施于根部裂缝处,然后灌1次跑马水。第3次追肥在立秋至白露期间,每亩分2次追施硫酸钾40 kg,每次间隔15 d,选晴天下午每隔10 d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次。共喷3次。

2.5病害防治

紫山药在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27]、枯萎病、褐腐病,主要虫害有蛴螬、地老虎、斜纹夜蛾等。病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尽量做到“防早、防小、防了”,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炭疽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高温高湿时发生严重,雨后可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预防[28]。紫山药茎枯病一般在8月底至9月上旬发生,可选用70%托布津或50%多菌灵800倍液均匀喷雾,或浇于根部进行防治。黄祖旬[29]等对海南紫山药枯萎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确定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通过11种农药对紫山药枯萎病菌进行抑菌效果筛选,结果显示敌磺钠对紫山药枯萎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紫山药虫害的防治化学方法可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 g拌炒熟的饵料3~4 kg,在播种时撒于播种沟内,也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灌根防治[30]。生物防治方法有朱亚斌[15]等在有机紫山药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中提出的每1~2 hm2地块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地老虎、金龟子、蝼蛄成虫,也可利用糖醋液(糖6份、植物醋3份、食用白酒1份、水10份、1%印楝素1份)诱杀地老虎成虫。

2.6采收贮藏

紫山药采收期一般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此时地上植株茎叶枯黄,地下块茎已充分成熟。采收时先将地上部分茎蔓用割去,留10 cm左右的茬作为标记,然后从山药垄的一头开始用铁锹将垄土挖开,找到山药块茎后在四周继续深挖,直到见到块茎下部尖端,然后双手稍用力将山药块茎提出。在整个采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外皮,必须做到轻采轻放轻搬运,避免擦伤或机械损伤,利于贮藏。收获的紫山药去掉根毛和泥土,晾晒2-3 d,形成愈伤。选粗壮、完整,无铲伤、疤痕、虫害等进行贮藏。因山药块茎具休眠性,降低贮藏温度可有效地延长休眠期,但块状的紫山药块茎对低温也很敏感。张晓玲[31]等对紫山药贮藏技术研究中分别用了埋藏、沟藏和筐藏3种贮藏方法,在贮藏温度为12~16 ℃,相对湿度为75%~85%时这种3种方法贮藏紫山药6个月,完好率达90%以上。

2.7几种特色栽培方法

为了解决紫山药种植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外观品质、产量降低等问题,国内有研究者进行了紫山药大棚栽培、地膜栽培、打孔栽培、秸秆套网袋栽培技术研究,均达到了减少病虫害、提高产量的效果,可借鉴和推广应用。陈钦宏[32]等在浙江省仙居县开展大棚种植试验,可减少雨淋产生病害及涝害,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同时又能比露地栽培提早上市15-20 d,增加收益。每亩大棚可收获紫山药2 500 kg左右,最大的薯块重量为3.1 kg,平均每株结薯1.3块,平均株产1.36 kg。地膜种植技术的报道有杨汉平[33]等的研究文章,在他研究中育苗和移栽都使用了地膜覆盖。黎家宏[34]等在育苗过程进行小环棚覆盖薄膜,移栽时打7 cm深的孔,洞孔留5~6 cm。塞上稻草或其他填充物,将催好芽的山药种在穴中,通过这种方法可解决块茎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的外观品质问题。殷剑美[35]等在栽种前开挖一条深35 cm的沟,将装入稻草的网袋按株距25 cm放入沟内,并起15 cm垄,紫山药种植于网袋内。秸秆套网袋栽培技术有利于形成单株多块茎,实现单株块茎数和块茎重量的协调,有利于增产,且块茎大小适宜,外形细长,表皮光滑、完整,还可提高山药皂苷、可溶性糖、粗多糖和黏液多糖等营养和保健养分,是一种有机型栽培方式。

3 小结

综上所述,紫山药已在我国很多地区种植,因是一种多功能营养保健蔬菜,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发展前景,是一种很好的促进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种植品种。发展紫山药应根据品种特性和种植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规模和种植模式,重点培植外观好、品质优、绿色有机型产品。

[1] 刘庞源,宋曙辉,张宝海,等.紫山药种质资源的引进和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1(13):45-46.

[2]刘影,史姗姗,汪财生.浙江紫山药营养成分及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1,38(9):4563-4564,4567.

[3]Liu Y,Shi S S,Wang C S.Determination of nutrients and diosgenin contents dioscorea batatas decne.in zhejiang[J].Medicinal Plant,2010,1(2):21-23,26.

[4]Song S H,Liu P Y.Effect of purple yam(Dioscorea alata L.)on nutri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growing rats[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13(10):2159-2162,2201.

[5]Zhou X Y,Song S H,Wang W Q,etal.Determination of nutrient contents in the purple cultivar from dioscorea alata L.and in the dioscorea pposite thumb[J].Medicinal Plant,2010,1(11):30-32.

[6]宋曙辉,刘庞源,赵霖,等.紫山药茎尖对生长中大鼠营养生理功能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23):11624-11627.

[7]刘庞源,宋曙辉,张宝海,等.紫山药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研究[J].北方园艺,2011(23):55-56.

[8]韩晓勇,闫瑞霞,殷剑美,等.台州紫山药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4,26(2):344-347.

[9]赵冬兰,唐君,刘靖,等.紫山药的引种与标准化栽培技术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2):78-79.

[10]周志林,唐君,史新敏,等.6个不同类型山药品种引种鉴定及特色品种筛选[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5):66-67.

[11]王基华,史新敏,李洪民,等.苏北地区徐农紫药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9):13-15.

[12]张富仙,余文慧.紫大薯(山药)在浙西衢州的试种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3(4):82.

[13]宋朝建.武陵山区紫山药引种栽培初探[J].南方农业,2011,6(6):37-38.

[14]向承勇,杨鹏,林邦民.川东北丘陵地区紫山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4(7):36-38.

[15]朱业斌,罗佳.有机紫山药丰产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1:50-51.

[16]史新敏,李洪民,张爱君,等.徐农紫药大垄双行全程机械化栽培技[J].作物杂志,2012(4):128-130.

[17]刘庞源,宋曙辉,张宝海,等.紫山药不同栽培方法比较[J].中国蔬菜,2012(19):47-48.

[18]史新敏,唐君,赵冬兰.苏北地区块状菜用紫山药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江苏农业科学,2009(3):205-206.

[19]王娇阳,赵永彬,卢秀友,等.紫山药地方品种种植密度与施肥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3(12):1581-1582.

[20]何圣米,潘广敏,汪芽芬.紫山药丰产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1(1):12-13.

[21]赵发军,邓保福,陈学光,等.紫山药施肥与种植试验研究[J].北京农业,2011(6):39.

[22]史新,李洪民,张爱君,等.徐农紫药高效机械化栽培模式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4):387-388.

[23]毛德富,周昌南.紫山药在山区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5):135.

[24]许海生.紫山药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资讯,2013(3):220-221.

[25]汪亚萍,吴东根,刘文辉,等.紫山药的引种与标准化栽培技术初探[J].中国农业信息,2011(7):33-34.

[26]黄白红,吴超广,乔乃妮.湘西北丘陵地区紫山药标准化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2(3):39-40.

[27]赵永彬,王娇阳,陈伟强,等.黄岩紫山药炭疽病病原菌培养条件[J].浙江农业科学,2014 (7):1065-1066.

[28] 潘守柱,王新华.块状菜用紫山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3(9):37-38.

[29]黄祖旬,黄小龙,吴文蔷,等.海南紫山药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药剂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121-123.

[30]黄白红,乔遁妮,吴超广,等.常德地区紫山药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3(10):29-30.

[31]张晓玲,黄白红.紫山药的简易贮藏技术[J].吉林蔬菜,2012(6):47.

[32]陈钦宏,俞爱英,陈冬莲,等.大棚紫山药避雨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3(10):230-231.

[33]杨汉明,陶欲欧,顾瑜,等.地膜紫山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12(3):123-125.

[34]黎家宏,陆国权,袁继法.紫山药覆膜打孔栽培技术[J].农家顾问,2013(3):39-49.

[35]殷剑美,闫瑞霞,韩晓勇,等.秸秆套网袋栽培对紫山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4,26(1):61-66.

DevelopmentofCultivationTechniqueResearchesinPurpleYam

ZHU Qi,ZHENG Jian,WANG Biqin,LIU Tengyun,YU Faxin*

(Biological Resources Institute of Jiangxi Academy of Sciences,330096,Nanchang,PRC)

Purple yam,also known as “purple ginseng”,has very high nutritional and medicinal value.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of purple yam introduction and high-yield cultivation in our country,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purple yam cultivation.

purple yam;introduction;cultivation technique

2014-10-27;

2014-11-22

朱 祺(1981-),女,江西遂川人,本科,助研,主要从事园艺学相关研究。

江西省科学院协同创新专项(2013-XTPH2-11)。

*通讯作者:余发新(1968-),男,江西都昌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遗传育种。E-mail: fxy2000@126.com。

10.13990/j.issn1001-3679.2014.06.019

S632.1

A

1001-3679(2014)06-0833-05

猜你喜欢
块茎山药栽培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油麦菜栽培要点
治病山药 美味山药
山药记
山药提早上市栽培技术
我的“魔法山药”
自然栽培的味道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白及须根与块茎的多糖成分比较研究
夏季苦瓜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