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美术公共课的校本化探索

2014-04-17 01:51冒扣银
教育观察 2014年14期
关键词:公共课美术职业

冒扣银

(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如皋,226500)

201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美术作为一门公共艺术基础课,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如何执行这一标准,如何让公共艺术教育常态化、科学化,更好地服务学生的职业发展,值得研究。

一、课程目标:由“专业化”转向“普及化”

艺术学科与人的创造性人格形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就美术教育而言,长期以来,我国的美术课一方面被边缘化,经常被挤占、挪用,而在美日韩等国家,美术课则是作为一种普及性、平民性的素质教育,与数学、自然等其他核心学科具有同等地位。比如美国的“DBAE”多元化艺术教育、欧洲的普及化艺术教育。另一方面,美术教育又被专业化,教学目标单一,重技术、轻人文,忽视欣赏、观察、联想、创造,令学生兴味索然,学生对艺术的审美创造力被一步步扼杀。因此,推进美术公共课教育,目标应在于“普及化”,既不是培养单纯地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所谓的具有“美术修养”的学生,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设计师,而是培养有艺术内涵,或者至少是理解艺术、欣赏艺术的人,是透过美术的教育能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让美占据学生的心灵,让美占据未来产业“技术工人”的“视”界,这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美术公共课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课程内容: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化”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应该成为课程开发和课程创造的土壤。新课程强调,课本教材是一个例子,不是唯一的范本。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不应该固守于单一、封闭的课程文本,而应该引流溯源、百家争鸣,让学生敞开眼界,到生活中、到艺术的海洋中感受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职业学校美术教学计划的设定中,应注意打破课程内容一贯、结构单一、体系封闭的状况,因时、因地、因生地改变课堂教学内容,在嬗变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春天,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田园、民居、名胜等,到生活中写生,去发现、思考问题。通过挖掘画廊、广场雕塑、主题公园、花木盆景等社会资源,让学生接触实际,参与实践,欣赏、品味家乡艺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世界各地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展馆,欣赏、临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风格的作品,取其精华,加以内化,建立起学校本土化的美术教育理念、体系。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获取更为丰厚的创作“原料”,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与体验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课程实施:由“系统化”转向“项目化”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1]。这其实暗合了新课程的模块化、交互性的课程实施要求。其实,就职业学校美术公共课教育而言,不必追求课程的系统化、完整性。因为,学生所学专业方向不一,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对美术课程进行模块化分割、增减。即如陶行知所说的“职业课程之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1]。例如服装设计专业,可重点增加学生最易掌握,且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如结构素描、花卉线描等;建筑专业,可以减少明暗教学的课时,增加结构性素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思维;雕刻专业,可以强化空间表现、速写、造型训练等。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打破了封闭的课程体系,将学生引入课程开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选择课程、开发课程,更有利于促进课程的融合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一般学生能够达到核心模块的基本要求,优秀学生则能够选择更多的模块与课程,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最优化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以学定教。

四、课程教学:由“一统式”转向“分层式”

课堂调查表明,总有30%—50%的学生成绩不理想。原因在于学生的基础不一,而大一统的教学方式,课程目标、重点难点等均存在非对称性,教学中难免顾此失彼。就素描教学而言,有的学生表现能力强,但构图能力欠缺,有的学生比例构图不错,但对形体结构了解不透,对体积的塑造不充分,空间表现能力较差。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用好美术教学“讲练结合”的先天优势,交替进行班级群组教学、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在活动单、任务单的设计中,突出分层设计、分层教学,讲究课程目标、训练能力的层次性。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强化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观摩、比较、评价,取长补短,“将带兵”“兵带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力。学生爱学、乐学,形成一个纵贯横联、完整和谐的课堂教学系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成长愿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新时代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学的民主化、探究的自主化和思维的独创性,要求我们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围绕学生的现实要求,探寻、创造、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实施课程的再造,让每一个学生都乐学、好学、学有所成。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公共课美术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职业写作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我爱的职业
实践应用取向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