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空间景观塑造

2014-04-17 03:54张晓龙
技术与市场 2014年12期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景观

黄 科,张晓龙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610059)

1 我国小城镇空间景观发展现状

城镇空间景观经历了自然形成和刻意塑造的过程,人们刻意地改造、完善,使得城镇空间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形成一个底蕴深厚的空间景观形象。现代城镇空间景观随着城镇规模扩大、道路变宽、建筑形态及体量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小城镇交通工具经历由步行到汽车时代的过渡,城镇空间人流量、车流量极具增大,衍生出一系列问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街道空间的狭小剥夺了居民对城镇空间的需求。为片面追求道路的通畅性及城镇建设对用地的需求,盲目地扩张街道、拆除老旧建筑,造成大量传统建筑遭受破坏,小城镇失去了原有特色人文景观,进而使得小城镇文化底蕴荡然无存。同时,小城镇街道的变宽,建筑形态及体量的不断变化,空间形态由平面向立面转变,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镇街道杂乱无章的招牌广告使得小城镇空间景观无景可言,严重忽视了居民在城镇空间中的感受。

1.1 缺少完整统一的街道空间

现在身处小城镇街道中的我们常常会发现地域文化、格调缺失或混乱无序,如当下千篇一律的小城镇街道、欧式廊架、西式建筑等坐落于地域文化浓郁的小城镇中心区,使人们对地域文化环境产生概念上的混乱;同时广告标示牌缺乏系统规划和统一管理,各种商业广告牌乱贴、乱挂随处可见,街道设施分散零乱,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标识系统不明显,形态缺乏地域特色,使得整个城镇空间景观失去了完整统一的地域人文特色。

1.2 缺乏街道景观文化个性设计

由于早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建设对城镇空间景观的忽略,使得城镇空间景观粗糙、雷同,无视小城镇特有的历史背景,忽视不同城镇居民之间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性;城镇管理部门对城镇建设缺乏管理,使街道景观混乱,建筑风格失去传统特性,建筑自身的唯我性,在色彩、材料、形式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差异性;另外,割裂城镇各功能分区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形成千楼一面、千镇一面的局势。

2 小城镇空间景观塑造

2.1 城镇空间景观设计要点

城镇的平面布局与立体设计构成了城镇空间形态的物质基础。城镇的平面布局包括城镇的街廓空间设计、开敞空间分布和道路空间塑造等。街廓空间因街廓的尺度、类型、界面连续程度和其中的活动特性而有不同风貌形象设计;开敞空间包括广场、水体、公园、绿地等,它们不仅是城镇生态环境构造的有机载体,更是维护城镇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重要介质,同时也是城镇居民休闲活动、社交娱乐的主要场所,是城镇最具活力和较易记忆的部分;道路空间是城镇人流,车流的运行空间,肩负着城镇交通运输的重任,是城镇各个功能组团联系的导体。因而小城镇在进行城镇空间景观设计时,城镇街廊空间、开敞空间以及道路空间三者的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三者空间景观与小城镇自身特色完全融合,才能塑造属于自身特色城镇空间形象,避免景观的雷同。

2.2 城镇特色景观与空间的融合

城镇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指山体、水域、植被等。山体既可做城镇景观的良好背景,也是城镇景观与城镇轮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域是展现滨水城镇特色、活跃城镇空间、赋予城镇生命的主要因素,城镇空间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不同水体的特色,塑造城镇开放的亲水空间和景观特色。城镇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文化景观和现代人工景观。城镇历史文化景观主要反映在城镇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上,是城镇特色空间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反映了城镇历史文化底蕴和生命气息。民俗节庆、居民休闲、城镇商业活动等是城镇空间景观展示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活动性质和形式体现出城镇场所不同的空间布局。因此,在进行城镇空间景观塑造时,必须优先把握小城镇所处自然环境、文化底蕴、历史变迁、民俗活动等景观资源,解析城镇特有文脉及城脉,结合城镇功能组团对空间需求,利用空间关联性特征,分析对景、视轴、视廊、地标、城镇天际线等控制视觉景观的形态元素,以此为基础,达到小城镇空间分布疏密有序,景观特色鲜明,从而形成自身特有空间景观。

2.3 城镇建筑与空间的融合

建筑是城镇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城镇历史文化底蕴的第一要素,人们对一个城镇的印象主要是对城镇建筑的印象,因而多数城镇在塑造自身标志时往往选择城镇中具有一定特色的建筑。所以在小城镇空间景观塑造中建筑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是城镇空间界面的构造者。建筑形态、体量、色彩、材料、细部装饰、布局、组合等决定城镇空间界面质量。一般而言,大多小城镇的建筑特点是传统和现代建筑并存,传统建筑是城镇历史文化根源所在,散发着城镇人文气息,因而在小城镇空间景观塑造中,在保护城镇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应充分挖掘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内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小城镇自身传统建筑的形态要素,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以及文化传承的现代建筑,塑造既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建筑景观,从而做到城镇空间形态的独特性。

2.4 城镇标识与空间的融合

城镇标识包括形象性标识、公益性标识、小品类标识、广告性标识等,是城镇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有序的城镇空间需要一系列有益的室外广告和一套有序明确的标识系统,以简约、大方、简洁、易识、连续和多样为特点。此外,广告、标识与建筑、广场、绿地、公共场所和设施有机结合,直接反应城镇空间品质。同时标识信息通过文字、绘图、记号、图示等形式表达,其大小、形状应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形态尺度相协调,并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和谐,形成连续统一的界面和视觉上的连贯性,给人以非常愉悦的视觉欣赏,充分展现城镇美好形象。

3 小城镇空间景观塑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注重保持鲜活的自然生态特色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保护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还应成为城镇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的主题。小城镇空间景观塑造应首先把脉城镇生态本底,依托现有自然风光,确定城镇特有生态本底,让城镇融入自然,自然包围城镇,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3.2 注重建筑文化传承

建筑是反映城镇文化底蕴和风格特色的重要标志。目前,一些小城镇兴建一些洋楼或欧式一条街打造欧式风情小镇,使得本地文化散失,民族味、地方味缺乏,小城镇散失了生命力。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建筑风格和流派很多,小城镇建筑设计应当挖掘自身传统建筑元素,结合地方人文历史、文化习俗,创作出富有区域特色的建筑空间景观。

3.3 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塑造地域文化特色

小城镇空间景观塑造应承载和延续小城镇历史文化传统的古旧街区、古建筑、文物、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要素,有机融合在城镇空间景观设计中,形成独特的传统风貌特色。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格局较为完整的小城镇,应重点保护其传统街巷格局完整性和历史街区道路生活的原真性。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应当严格保护和认真修缮,融入到城镇空间景观中,塑造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景观。

[1] 凯文,林奇. 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段进. 城市空间发展论[M].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3] 王宁,王炜,赵荣山,等.小城镇规划与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 彭震伟,陈秉钊,李京生. 中国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回顾[J].时代建筑,2002(7).

[5] 刘捷. 城市形态的整合[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镇景观
景观别墅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文化边城镇远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