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需求的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探讨

2014-04-17 03:54郭素贞
技术与市场 2014年12期
关键词:金融人才专业

郭素贞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0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倡导,让金融首先充分发展起来,同时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近年来中国金融思想的最新发展,也是新时期中国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对衡量金融创新与推进金融发展都发挥着指导作用。要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有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而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把握金融人才的需求和各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该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趋势,适应地区和金融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以及自身的办学优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然而,从目前我国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来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

1 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

开设金融专业的高校无论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一般都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金融及投资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不清,另外就是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当地经济发展和自身办学优势。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本科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多数高校仍比较重视宏观经济金融理论中货币金融学和国际金融等的教学,相对忽视了微观领域风险管理、资产定价、实证金融和金融数据分析等的学习。专业选修课程缺乏特色和深度。

1.3 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校内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理论课程中的实验课,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由于校内实验资源短缺,设备陈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校外实践有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由于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匮乏、金融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实践效果不佳。

1.4 金融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专业指导

目前地方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大都流于形式,主要是学工方面辅导员进行授课,简单的对即将毕业学生进行指导。这不仅无法在专业方面给予更多帮助,而且也不能实质性提高学生应对自身专业所要面临的职业生涯问题。金融专业的职业规划具有一定专业性和独特性,不同金融行业企业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亟待针对性的金融职业生涯设计的专业人士进行辅导,这就需要和金融行业企业加强联系。

2 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探讨

2.1 结合当地金融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态势,高中低端及特色类人才都有其市场需求,因此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取决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各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以长江大学来说,作为地方高校,大多数金融专业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之后,一般都选择了工作就业,所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满足湖北金融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湖北省金融业规模增长迅速,金融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湖北省金融业“十二五”规划中,将大力推进金融体系建设。包括:健全银行业组织体系。力争全省组建35 家农村商业银行,新设11 家村镇银行和贷款子公司;力争年内全省所有市(州)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 年内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覆盖全省所有市(州)。积极引导证券公司在全省合理布局营业网点,重点引进金融保险机构的区域性总部、后台服务中心等进驻湖北。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步伐,加快推进武汉区域性票据业务中心、股权交易中心、全国性金融教育培训中心建设。支持东湖高新区积极试点“东湖金融超市”服务模式;做好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准备工作,推进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重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探索开展中小企业股权交易试点。金融体系的建设对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将会形成巨大的需求。单从全省金融行业全部新增岗位来看,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供需缺口在5 000 人左右,而且缺口呈现出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未来三年供给缺口甚至可能达到近万人。如果从全省金融行业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来看,前几年略显供大于求,目前处于供求基本平衡,未来可能出现供给不足[1]。

传统意义上,把我国的金融机构分做四类: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银行以大型、中型银行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小微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内外都如此。当前,为了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各种金融机构不断涌现:村镇银行、民办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金融投资咨询公司、担保公司、典当业等等。长江大学有农学的背景,农林经济管理是其特色专业,以此为依托,结合湖北金融人才需求,面对全省即将建立的46 家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我们着重培养懂得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了解“三农”融资需求,熟练掌握农村商行业务技能的应用性本科人才,树立自己的金融人才特色。

2.2 细分知识和能力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习的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并根据需要学习和调整这些技能。专业核心课程除了要重视宏观经济金融理论中货币金融学和国际金融等的教学,同时也要重视微观领域风险管理、资产定价、实证金融和金融数据分析等的学习,突出数理统计工具的运用与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以满足后续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选修课程缺乏特色和深度,也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投入。对于选修课,学生觉得没有必修课重要,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应转变观念,重视选修课的学习。选修课程应根据不同方向设置,如长江大学的金融选修课可设置农村金融方向的特色。而且选修课程应多样化,更多鼓励老师在金融领域的广泛研究,开出数量多且具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在感兴趣领域的深度研究。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金融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更能适应金融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变化的需要[2]。

3 重视专业实践,提升专业技能

金融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就意味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校内实践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像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就应重视证券的模拟操作,独立分析,大胆操作,提高自己控制风险的能力。不操作,不实践,就不能真正了解证券市场,不能把握证券市场的规律,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校内实践需要学校提供实验室,金融实验室能够将证券投资、银行投资、商业银行业务、外汇交易、公司金融等等,在一个逼真的环境中,进行直观、形象的模拟演绎,以提高学生的投资判断力、时机把握力和风险承受力。

同样,还要重视校外实践。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参加校外实践,校外实践不仅能培养他们参与科研、社会活动的兴趣,还能在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方式有许多,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活动,深入金融实务领域,在调查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参与金融机构组织的产品营销活动,培养他们对突发性问题采取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并创造性加以解决的能力。同时,建立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应该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属地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单位与他们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派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参加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活动[3]。

4 制定金融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很多金融专业大学生对于金融职业将来做什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特别清楚。很多学生选择金融专业是盲目的,有些是听从家长的指导,有些是从众心理,社会上认为金融是热门专业,将来就业的收入水平高。他们没有考虑自身的兴趣和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使得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地方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大都比较泛,缺乏专业性指导。金融专业的职业规划具有一定专业性和独特性,不同金融行业企业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学校需要请专业人士对学生的金融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辅导。校内的老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很难完成这个任务,这就需要和当地金融行业企业加强联系[4]。学生入校时,就要请金融企业人员介绍金融工作的内容,现身说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及早制定金融职业生涯规划。这样,作为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人才成长中的自我主动性,除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外,更应有意识地按照社会需要的金融人才标准锻造自己,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

[1] 严圣阳. 湖北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及对策[J]. 中国集体经济,2014(13).

[2] 秦响应,杨伟坤,秦菊香. 美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4(3).

[3] 周方召,王雷. 金融学专业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如何“精耕细作”[J].金融教育研究,2014(4).

[4] 马小南,周鲁柱. 地方院校面向岗位需求的金融人才培养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4(4).

猜你喜欢
金融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