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教育

2014-04-17 03:54
技术与市场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语文科侧重于拓宽

李 坤

(郑州市卫生学校,河南 郑州450000)

0 引言

语文科的素质教育,涉及对象极为广泛,它终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应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因为精神和能力只能源于基础知识,这是客观规律。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必须注重丰富学生语言、文字、词汇、语法、篇章等方面的知识外,还应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结合教学实际来探讨这个问题。

1 基础性

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都是建立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的,都与语文知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点要让学生有理性上的认识,可以借助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宽介绍来实现。如我在教《大自然的语言》时,就结合介绍《中国地理》课本中“地球的五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有关知识。教《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和《地球是圆的吗》,更能很自然地拓宽介绍科技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关系。教《大自然警号长鸣》就联系以前教的“什么是生态系统”,直接切入历史、地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教《食物从何处来》,就联系拓宽介绍生物课本上有关物理化学、生物链等方面的知识。教《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时,就更直接对自然地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宽介绍。以上几个简单的教学实例,似乎对教学目的有跑题之嫌,实际上它能更深刻、更全面、更扎实地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体会到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 工具性

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听和读侧重于手段,侧重于知识的接受,说和写侧重于目的,侧重于能力的运用。无论哪一方面,都充分体现它的工具性。人们的日常交往需要语文知识,数理化的解题需要语文知识,外语的学习和运用,计算机的学习和操作同样离不开语文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并掌握这个工具呢?同样可以利用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宽介绍作为手段之一。语文课文中有相当多的伟人、名人、成功者的名篇伟作,这对有成材之愿、爱美之心的绝大多数学生,是具有吸引力的。基于此,教学中就大有文章可做。例如教培根的《论求知》时,除了对作者作详细介绍外,文章中诸多充满哲理性的名言警句,也作了深入全面的联系分析。教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就联系袁枚的《黄生借书说》,联系当今学生的学习状况,两位作者的成功本身就具有榜样的力量,具有教育意义,故作详细介绍。文中的观点,经辩论分析后,着重肯定其正确之处,即发愤、刻苦、勤奋、谦虚的学习精神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3 文学性

课文中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就是语文文学性的明证。喜欢语文的同学,大多是冲它而来的。这为有意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老师,提供了驰骋想象、发挥创意的广阔天地。如我在教毛泽东1925 年填的词《沁园春·雪》,“问沧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雄心壮志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情怀,这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思想,就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一个原因。在教鲁迅的小说《药》的时候,就联系他的散文《藤野先生》,以及议论文《呐喊自序》,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介绍,就基本上能让学生对鲁迅先生前期的生活轨迹、思想变化、创作情况有较深刻、较全面的了解。在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背景介绍时,就深入分析南宋皇帝既需要主战派,更离不开主和派这看似矛盾,实际高度统一的深层原因。学生就能理解岳飞、陆游等南宋爱国将领悲剧的必然性。

4 思想性

人所有的素质中,思想素质最重要。假如一个人的思想素质不好,那么他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就必然与他对社会的危害成正比。因此,作为具有很强思想性的语文科,能够并且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任。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思想性极高的千古名篇,也不乏文笔犀利、思想深邃的历代传作,这就为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如我在教吴晗的《谈骨气》时,在分析归纳了文章对中国人有骨气的赞扬这个中心思想后,文如其人,自然可以切入对有骨气的吴晗的介绍,而吴晗作为“三家村”首领,文章的第一件牺牲品这个史实,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权力异化的可怕,培养他们的正义感,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教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就点明马列主义的精神是应该坚持的,但某些观点不合时宜,有待发展完善也是不争的事实。

5 结语

以上所议论的内容,既杂乱又肤浅。比如四个特殊性实际上有交叉之处,无法完全独立,个别例子难免有俗套之嫌。但不容置疑的就是,它能根据语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联系语文科的特殊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分析阐明了一个观点,即是文化背景知识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语文科侧重于拓宽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高考艺考生百日冲刺语文备考策略浅谈
几对常被用错的词语
文学的两股劲儿
我省拓宽企业“混改”——不搞“一刀切”、不搞“拉郎配”
非连续性文本国内语文科中的本土化
空巢青年
以能力为起点——谈职业教育语文科目的考试
软场地土拓宽桥梁地震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