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运动动员结构研究
——以高校大学生政治运动动员结构为视角*

2014-04-17 05:39周长友
关键词:政治动员积极分子动员

周长友

(重庆文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2160)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周边国家局势的新变化,如何在新情势下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不仅是我国各级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也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青年大学生群体是易受政治运动影响并被动员成为运动积极参与者的最大社会群体之一,因此,以高校大学生政治运动动员结构为视角,分析政治运动的动员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青年大学生对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体现了新一代大学生的时代担当与责任,但近年来所发生的一些事件却表明,他们对于如何理智地表达爱国热情缺乏合理的价值引导。所以,我们对于大学生的爱国热情除了要进行“理性”呼吁外,更应该进一步分析支持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运动动员的基本结构,从而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动员的“技术”引导。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正确引导,从而为维护我国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奠定基础。

一、政治运动与政治动员的涵义

社会学者赵鼎新在其《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一书中指出:所谓社会运动就是有许多个体参加的、高度组织化的、寻求或反对特定社会变革的制度外政治行为。由此可知,社会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外的政治行为,呈现出非制度化和非规范性等特征。而政治运动则是指发生于政治领域内的社会运动,通常一个政治运动可能因一个或多个议题或某个社会团体的共同关注而组织起来。政治运动不同于政党被组织起来选举政府官员的目标,其行动主要是为了说服民众或政府官员对某项运动所关注的议题或焦点问题采取行动或是社会政治团体为了政治空间或利益而进行的政治表达。政治运动作为一项集体行动,其能否组织起来取决于运动的“质料”和“形式”两项内容。运动的质料指特定的政治议题,一项能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是政治运动的基本前提。特定政治议题如何才能引起大众关注使政治运动成为可能?运动的“形式”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政治动员就是政治运动积极分子利用特定政治议题自上而下获取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为其特定目标服务的过程。在政治运动的发生过程中,政治动员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在进行议题设定后,只有经过政治动员获得了足够的政治资源的议题才会发起一场政治运动。政治领域中的许多议题通常都因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而最终未能进入公共视野并获得公众支持。作为特定政治议题的“认同聚合”过程,政治动员是政治运动积极分子诱导形成特定的认同群体并完成运动资源整合的集体行动的过程。因此,政治动员通常是个体理性选择和大众情绪渲染的混合过程,受到制度条件、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的深刻影响。

二、高校组织与大学生政治动员的关系

高校组织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动员的首要因素,不同的高校学生组织结构的特点会直接影响政治运动动员的效能和方式。传统大众社会理论认为组织对政治运动具有抑制作用,如果社会变化削弱了中层组织的力量会导致精英和大众之间的直接接触并为大规模社会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在对大众社会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部分学者指出并不是所有的组织均对社会运动具有抑制作用,如果一个组织具有不同于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这样的组织还会促使其成员积极参与各类社会运动。

组织在政治动员中所发挥作用依政治动员本身的性质而定。如果一次政治运动的组织者倾向于利用原有的组织系统进行政治动员,那么固有组织的特点会直接决定政治动员效果。通常结构化和规范化的正式组织因其强大的组织凝聚力而在这样的政治动员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与之相比缺少正式结构特征的组织则因其松散特征而难以成为政治动员的有效载体。如果一次政治运动的组织者倾向于从原有组织外去进行政治动员,那么原有组织则对政治动员的影响相对较小。通常根据政治动员对于原有组织的依托程度分为结构内政治动员和结构外政治动员,当前高校大学生政治动员模式正呈现出由原有的结构内政治动员为主转向结构外政治动员的新特点。

高校大学生结构内政治动员主要指依托于原有高校组织结构(如行政班级、学生会和自治社团等)所进行的政治动员。这曾是高校大学生政治动员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由各高校的宣传部门或学生团体负责人制定详细的政治动员计划并分配动员任务,政治运动在详细的运动计划指导和监督之下稳步推进。因此,这样的政治运动大多组织良好而秩序井然,通常不会出现激进的政治表达或暴力冲突等失控行为。高校大学生结构外政治动员主要依靠运动的积极分子个人关系网络或空间位置等进行政治动员。因为在动员过程中缺乏政治动员计划和明确的动员目标,政治运动非常容易出现失控性风险。现阶段发生于部分高校校园的政治运动呈现出结构外政治动员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当前高校相对滞后的安全稳定观念和应急反应机制提高了进行结构内政治动员的成本,使得部分原本可由结构内政治动员形成有序参与的政治运动最终爆发为失秩的暴力冲突,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产的损失。

降低高校大学生结构外政治动员,并将高校政治动员纳入高校组织结构内轨道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关键。笔者认为,这要求各高校转变落后的维稳观念,切实发挥高校组织在进行政治动员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而不是一味扮演“灭火”角色。只有降低高校结构内政治动员成本,增强高校各结构化组织在政治动员过程中的活力,才能使高校大学生政治运动有序进行,并避免发生政治运动沦为暴力冲突甚至酿成社会动乱的潜在危险。

三、高校关系网络与大学生政治动员的关系

除了高校大学生组织之外,高校大学生关系网络在政治动员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于高校组织的结构化特征,高校大学生关系网络具有非稳定性特点,既包括基于班级、同乡、寝室或社团而形成的正式关系网络,也包括基于偶然接触而形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既有基于现实接触而产生的关系网络,也有基于网络而形成的虚拟关系网络,这些均是实现大学生政治运动动员的重要途径。

在政治动员过程中,围绕政治运动积极分子形成的关系网络在运动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高校大学生政治运动积极分子通常通过个人正式关系网络完成政治运动的初次动员,再通过被动员者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网络完成第二次动员并形成循环感染和群体激动过程。因此,特定关系网络的形成在政治动员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依靠特定个人关系网络才能完成政治运动的动员过程。高校特定的校园文化和居住环境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政治运动积极分子提供了形成个人关系网络并进行政治动员的有利条件。

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动员在政治运动动员中逐渐占有重要地位。不同于传统现实关系网络受限于时空,大学生通过QQ群、新浪UC和微信等方式建立的虚拟关系网络可以使信息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如果说传统关系网络动员模式依赖于政治运动积极分子的个人影响力并呈现出“熟人”社会特点,那么虚拟关系网络则摆脱了个人影响力的局限而呈现出非人格化传播的特点。这种非人格化的网络政治动员模式在动员过程中容易因信息传播失控而使政治运动积极分子失去对运动的控制权,从而在政治运动过程中出现“群龙无首”乱像,并最终演变为一场谁也无法控制的“骚乱”。

四、高校空间环境与大学生政治动员的关系

高校的空间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动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组织缺失或低效的高校更加突出。学校特定的空间环境将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从而提高政治运动积极分子进行政治动员的能力。

作为资源动员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凝聚力理论”指出,只有当人群的空间分布形式和其同质性增强了该群体的凝聚力时,它才对社会运动的动员具有意义。高校特定的空间环境和学生群体的高度同质性势必强化大学生间的凝聚力,从而为进行政治动员提供有利环境。事实上各高校集中的宿舍区、学生食堂或购物超市通常会成为信息传播的集散地,并成为进行政治动员的理想场所。高校校园布局中通常将生活区和教学区进行功能分割,从而导致在高校校园生活区局部特定时间段内会有成千甚至上万的学生聚集,一旦政治运动积极分子利用这样的地点和时机进行政治动员,必将吸引大量经过此地的学生并促进信息的迅速传播。

除了校园环境会影响政治运动积极分子进行政治动员的策略和效果外,校区环境也对政治动员有着巨大影响。近年来各地纷纷兴建高校集中的大学城,这就使得大量的学生集中分布于特定的城市空间内,各高校学生在交往中逐渐会约定将特定地点作为各高校学生间互通消息的场所。这些地点大多为各高校学生平常经常光顾的地方,如校园附近的商场、书店或广场等。这些地点通常会被作为进行校际间政治信息传递和政治动员的理想场所。相比于分散的大学校园分布,集中的大学城校区使得政治运动积极分子进行政治动员更加便捷高效。此外,特定的城区环境和区域环境也对政治运动动员有着重要影响。偏远闭塞的城区因信息和交通不便,从而进行政治动员和政治运动的成本较高,这必将会对政治动员和政治运动本身产生不利影响。政治敏感度高的区域通常有利于政治动员,而边远地区则因政治关注度不高而不利于政治动员和政治运动的开展。

如何利用高校空间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动员的影响,从而促进政治运动的有序开展,这要求我们合理地进行大学校园空间布局,尽量避免有助于形成大学生群体聚集的空间产生。此外,通过强化高校组织在大学生政治动员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降低政治动员中的空间环境依赖也是一条重要的可供选择的路径。

五、结论

在政治运动中,青年大学生通常是被动员积极参与政治运动的主要社会群体之一。因此,揭示大学生被动员参与政治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成为理解大学生政治动员参与行为的关键。本文在厘清社会运动、政治运动与政治动员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政治运动动员与高校组织、关系网络和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此项分析指出,高校可强化高校组织在政治动员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将结构外政治动员纳入结构内政治动员,降低虚拟关系网络在政治动员过程中的作用,降低政治动员对高校空间环境的依赖,以有效降低高校大学生政治运动的潜在失控风险。

参考文献:

[1] 赵鼎新.社会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积极分子动员
确定发展对象必须听取哪些人的意见?
国防动员歌
以“实践团”为平台拓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途径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
国防动员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信息时代的政治动员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