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思想条件、历史贡献及当代意义*

2014-04-17 05:42孔翠萍
关键词:群众

孔翠萍

(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1100; 2.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重要逻辑起点。毛泽东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观点,对群众路线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群众路线具有精神价值和工作路线的实践支撑作用,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而,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1]。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思想条件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群众观是一脉相承的,其思想条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关群众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点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实践旨趣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实践相一致的。他们将“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看做实现思想、变革现实的主体力量和关键要素,将“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一“人民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看做“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158,从群众性的生产、实践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与变迁机制,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哲学变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运动在宗旨上的人民性,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11。对于共产党人同无产者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413。

列宁的群众观渗透着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走近群众、激励群众、受群众监督的价值原则。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列宁意识到仅有理论宗旨上的为人民性而不与群众的现实需求、经济利益激励相吻合,也会使社会主义的实际运动丧失群众的有效参与。列宁指出,“只有在改善劳动者的经济状况的条件下,群众才会投入运动,积极参加运动,高度重视运动,发扬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坚定不移的精神,并对伟大事业忠心耿耿”[3]325。在领导方法上,列宁留意到管理的有效性问题,指出,“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4]695。群众自发的需求与党的教育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说党的劝告同人民自身的生活经验所教给他们的东西不相一致的话,千百万人民是不会听从这种劝告的”[5]147,将党的教育与群众需求的满足视作一个动态的调适过程,提倡政治价值与经济满足的双重激励原则。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历史贡献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认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只能依靠人民群众,共产党人在劳动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时候必须采取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决不允许采取命令主义态度和强制手段。中国共产党忠实地遵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个原则”[6]211。毛泽东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观点,将群众路线放在实事求是、党员荣辱观、历史实践的关系格局中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事实上,群众路线正是一把打开毛泽东思想的钥匙。

(一) 毛泽东从实践角度将哲学观点上升为党的工作路线

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根本源泉和力量的最大来源,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主体依靠,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保障。群众史观是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群众路线是群众史观的实践要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说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出发点、着力点以及工作方法问题,明确了党员价值之所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前景之所依,实现了世界历史观、政治价值观和工作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一。

(二) 毛泽东以群众路线为切入点推进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主体起点和实际起点是合二为一的。从群众出发也就是从实际出发,群众的诉求与意见是国情实际的重要组成,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切入点,脱离群众即是失去了路线、方针、政策的主体指向与现实基础。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与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贯彻群众路线有助于增进真理性的认识并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促进发展。毛泽东强调调查研究是掌握“实事”、获取真知、指导革命的关键路径,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和自以为“是”的虚妄态度,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在毛泽东看来,解决新中国经济落后与社会制度之间、物质匮乏与人民期盼之间的矛盾,需要走群众路线。他将群众路线置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分析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形势、矛盾、挑战、问题,凝练出关乎国计民生的十大关系,同时,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国家政治实践新主题的指引下,丰富发展了群众路线思想。列宁指出党的教育与群众需求并不总是自发地一致,毛泽东则将矛盾分析的观点引入对党群关系的分析,他将“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视作人民内部矛盾,主张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处理党群关系。总结“肃反”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指出,“我们在肃反工作中的路线是群众肃反的路线,采取了群众路线,工作中当然也会发生毛病,但是毛病会比较少一些,错误会比较容易纠正一些”[6]218。

(三) 毛泽东以群众路线为基础构筑党员荣辱观

毛泽东将群众史观视为破解官本位的有力思想武器,把群众史观的哲学基础、群众路线的实践宗旨内化为党员干部自觉行动的主动意识,变成革命干部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和存在方式。这一理论逻辑使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为一种外在的伦理要求,而是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及自身发展的现实双赢。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党员价值观是有哲学思想支撑和历史厚度的,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群众的主体建设地位相结合,搭建群众的需求满足与党的事业发展的交汇点、联结点,在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中构筑党员的存在价值和执政基础。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7]1096。人民利益和群众拥护,一方面是评判标准,另一方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依据。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8]47。在《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这不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则是一种高级趣味,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6]378,旗帜鲜明地树立了党员荣辱观的价值标杆。

(四) 毛泽东以群众路线为主线构筑推动历史发展的合力

党和国家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对人民群众负责就是对历史的发展进步负责。毛泽东建立了党和国家宏观政治层面与人民日常生活世界与奋斗目标的内在关联。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发号施令”做工作,而是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其中的整体事业。社会主义目标愿景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向度就是人民群众居有政治上无压迫、经济上无剥削、文化上无奴役的“自由”、“自觉”的生活。重视群众诉求的实质就是保障群众利益。在《为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的题词》一文中,毛泽东将“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列为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要素。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9]138。

三、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当代意义

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实际出发,顺应群众期盼,解决民生问题,保障群众利益,是理顺党群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解决之道。将毛泽东对党群关系的本质分析、解决路径与当前实际相结合,对于推进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及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解决思想深层的哲学历史观问题是在实践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先导

在政治实践中,极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利益,究其思想根源,在于我们坚持群众史观,而不是英雄史观。当前群众反映较大的我们一些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正是英雄史观与官僚作风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当政治哲学宏观视野中的历史主体地位与微观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发生冲突时,唯有解决思想深层次的历史观问题,才能为政府职能转变与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提供坚定的思想理论支撑,才能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感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

(二) 辩证地看待党群关系,能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7]1094。一方面,相信群众的智慧,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另一方面,主张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依托群众实践发展事业,这是辩证地对待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之间的张力关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7]864。党自身的定位及行为方式、执政方式既关乎民心向背,也关乎历史发展潮流。

毛泽东对党群关系的认识,突破了民粹主义的狭隘意识,他倡导对群众意见、诉求加以区分。如《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党和群众关系的问题,应当是: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10]1310。这样就将理性的方法引入到党群关系的认识中,找到了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之间的理论平衡点。

(三) 群众路线是开展党的作风建设的原则与旗帜

毛泽东主张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群众自觉运动的先导,认为要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不懈主题,始终要把保持宗旨与本色的问题列为党的建设的元问题。认为要注重以党群关系健康来衡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健康发展,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前景和政治大局出发,来明确党的执政荣辱观,并以此来推崇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毛泽东指出,“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11]522。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执政地位对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毛泽东更加注重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来凝聚党员的革命意志和增进党的政治优势,以此来破解和规避我们党执政的风险。

(四) 群众路线是联结群众建设积极性与党的执政能动性的中间环节

走群众路线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本质要求,也是确保党的执政科学性的实践要求。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不是简单地依靠群众,而是建立起了党的领导与群众基础之间的互动联系。在《组织起来》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行动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7]933。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秉承了这一走近群众、深入群众、启发群众、提高群众、组织群众、发展事业的基本路径和历史经验。在《共产党人对错误必须采取分析的态度》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6]19。对于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毛泽东注重反思,注重处理好个人意志与集体领导的关系,注重反对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主义、自由主义之风。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