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2014-04-17 06:17周芳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中职体系

周芳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但是,目前的职业教育却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虽属同一职教系统但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两者之间存在体制上的断层。从层次上来说,中职教育属于中专教育,高职教育则被定位为高等教育,从而出现中高职教育无法很好衔接的情况。这种由于系统本身导致的体制断层,对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造成了很大影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概述

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用、教学标准体系设计都基于一定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因而准确定位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我国的中高职教育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职业教育没能实现系统、有效的衔接。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但对与技术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有所忽略,造成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割裂,使得中高职教育无法实现很好的衔接。

(一)衔接模式的脱节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作为全世界职业教育典范的德国,以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为主要目标,分别在高中、高中后职业教育阶段实行有效分流和衔接,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或升学需求。相比之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系缺乏衔接性,造成了中高职教育在学制上的脱节。目前我国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对口招生、五年一贯制、分段式(3+2/3+3/4+2)衔接模式等,但这些模式或涉及考试制度,或出现生源素质、结构差异等问题,从而导致中高职无法有序衔接。

(二)专业设置的衔接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影响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在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由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系统性,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一般出现在高职教育中。我国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发展不同步,中职教育的大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共有信息技术、医药卫生、农林、资源环境、社会公共事务等13类270个专业;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末,而且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的数量远远少于中职教育,这就导致不少高职院校没有与中职院校对应或相近的专业,这对于更好地进行职业教育衔接有较大阻碍。

(三)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的脱节

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职业教育中通过相应课程得以实现,但是由于中高职教育各自为政,其课程往往独立开展,双方缺乏沟通。很多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中设置的课程往往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中高职中同一专业或类似专业往往会设置相同的课程,不同地区的同类型专业可能设置的课程、选用的教材不一致。另外,专业理论课存在重复现象,专业技能课在中、高职倒挂,中职教育运用高职教育的压缩版本,高职教育以中职技能培训教材或普通高等教育教材为蓝本,缺少职业教育特色,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二、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体系准确定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对中高职的衔接模式、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更好运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实行中高职教育的良好衔接,就必须从源头着手,找出其影响因素,从而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一)政策的导向作用

政策具有导向作用,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针对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也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制度,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并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建立协调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必须明确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在协调发展中高职教育时,要保障足够的经费,健全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开拓渠道筹措资金,比如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增加社会资金投入中高职教育的比重等。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能更好更快地促进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

(二)行业、企业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服务行业企业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形式,使得中高职教育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实现无缝对接。

在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深入解析本区域所需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进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区域内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在此基础上制订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这些人才所需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加以细化,进而提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分专业内涵,实现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衔接。

(三)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我的发展,在职业教育中,要考虑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及教材的选用不仅要响应政策部门的号召,符合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还要考虑中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制定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时,要考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目前已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很少涉及中高职学生的和谐发展方面。

制定中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体系,必须以人性发展需求为前提,尊重学生本身的发展规律,使得职业教育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和谐统一。

三、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构建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体系

根据人才类型结构理论,将社会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而职业教育侧重培养工程型、技术型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人才类型结构理论从宏观上区分了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以及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核心,从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制定培养目标的程序以及培养目标的有效性等方面展开。

(一)制定培养目标体系的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是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与指针。很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已趋于标准化、规范化,这与其参与制定标准的主体是紧密相关的。以美国为例,美国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局”作为组织保障,其标准由美国的劳动部主导,由国家职业信息中心连同相关的研究机构,比如顶尖的研究机构、人力资源机构、北罗来纳州立大学、相关技术机构、专业管理和劳动力开发咨询公司等,由这些政府部门、非营利性机构等提供政策支持、理论支持及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体系更加系统、精准。然而,我国职业标准主要由官方管理机构发布,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统计局等50多个部委发布,而作为对职业需求了解最清楚的企业、科研机构、咨询管理公司却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因而,现有的职业标准无法客观、科学地显示各类职业情况,很难为实践中的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甚至还会出现偏差。

为了更好地制定适合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标准,进而提出精确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职业标准由政府、区域企业、相关科研机构、技术机构、专业管理咨询机构等多元主体来共同研讨、解析,从而更客观地了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为更好地制定职业标准奠定基础,也为精准地提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制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具体程序

制定完善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以职业标准为前提,根据职业标准项下具体的职业内容,对不同职业所需从业人员需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力、素养方面提出规范的要求。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制定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以工作者、工作岗位这两条主线为基点,一方面,充分了解工作者本身的特质、工作者需具备的素质、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职业信息、劳动力特质、职业需求三个方面了解工作岗位。然而,我国现有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却过于简单,且较为笼统。究其原因在于制定目标前缺乏深入的调研和理论指导,对行业、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估计不足,制定过程中由于缺乏行业、企业部门的参与和制定主体的分离,导致制定的目标出现割裂、脱节。

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体系时,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第一,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精准的定位。中职教育属于高中阶段的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起基础作用;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起提升作用。第二,完善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可以借助第三方调研公司对现有的职教工作岗位情况开展前期的调研和预测,在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的当前和未来需求后,由中职教育、高职教育部门、企业、管理咨询机构、技术机构等在充分考虑学生成长、岗位发展衔接性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第三,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指导下,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制定前后一贯、有效衔接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从培养目标体系的准确定位出发,从政策导向、行业企业需求及人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探索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通过对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体系,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中职体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