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美学家跨文化比较法带来的启示

2014-04-17 06:20李淑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宗白华跨文化大师

李淑君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20世纪中国美学家跨文化比较法带来的启示

李淑君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朱光潜、丰子恺和宗白华三大美学大师各有其独特的跨文化比较方法。朱先生用西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阐释中国的艺术美学,丰先生用其“儒释互补”思想阐述西方的美学理论, 而宗先生则采用艺术门类通观和中西通观的方式探讨中西各自艺术的特质和原型。他们的成功在于其丰厚的国学和西学知识、伟大的研究目的和别样的切入点。

跨文化;比较;美学大师

20世纪的中国美学家们都是跨文化比较的专家,我们仅选三位典型美学大师代表朱光潜、丰子恺和宗白华,来探讨一下他们独特的比较方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用西方已有的审美心理学和美学理论作为知识模本对中国艺术和审美现象的系统化地说明,逻辑地来构造一个明显具有西方式学术特征的现代中国美学思想形态。早期在西方心理学影响下他认为“美=形象的直觉=审美感受”其“移情”说是受了克罗齐的“直觉”说的影响,英、法文化和德国近代心理学美学也对其有着巨大影响。后期又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他在介绍西方美学理论之际以中国艺术的经验为参照系。在他那里,虽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作为参照,但西方理论仍是他评判美和艺术的主要标准。可以说,他是在寻求中西文化的共同规律,是拿来主义。

丰子恺,这位文艺大师接受了康德的“无功利说”、立普斯的“移情说”、托尔斯泰的“艺术大众化”等思想,但“其审美理论的主要根据是在于‘儒释互补’的传统思想,因此,对于西方美学理论,他侧重领会的是美学理论的精神,并努力在西方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之间寻求交融,用儒学、佛学思想去理解和阐释康德等日的美学观念,以达到‘为我所有’”,是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阐述方式。使康德审美理论中的“无利害”被解释为“非功利的”的“净行”,美的“普遍性”被理解为“带客观性”。他将“礼”“义”与“美”等同起来,是一个儒者对西方美学理独有的理解和内化。他用深厚的国学基础对康德理论进行“中国化”,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感说”和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之间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绝缘”与“有情化”等。他以“儒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思想把西方美学“中国化”,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

宗白华,这位美学大师将中国的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他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参照西方的审美-艺术实践,在阐释中国美学和艺术问题的过程中,打通中西理论和实践的间隔,确立美学的“中国身份”,这是一种特定的中国化方式。他使用艺术通观的比较方法,不仅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寻找相通之处,而且通过西方艺术的参照,凸现中国的艺术特性,最终完成对中国艺术意境的创造性阐释。在具体的门类艺术研究中,他不断将中西方艺术作比较。就像他在《漫谈中国美学史研究》中所谈到的那样“在美学研究中,一方面要开发中国美学的特质,另一方面也要同西方美学思想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宗先生的门类艺术通观在于求同,中西艺术通观在于辩异,是一种与理论诠释相结合、方法独特的比较研究。其出发点和归宿不是简单的异同比较,而是为了其“阐发艺境”,寻求中国文化的原型,分析艺术“形式”。可以说,其比较是艺术与文化的双向阐释、互释互证。在他看来,中西方文化各有所长,未来不是全盘西化,不是东方精神文明加上西方物质文明,不是中西方文化的沟通调和,而是“世界上各型的文化人生能各尽其美,而止于其至善”,这与当今中国学界所提倡的“和而不同”有着同样的含义。

总之,朱先生以西方的美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阐释中国的艺术。丰先生则更多地用其“儒释互补”中国思想来理解和吸收西方的美学理论。二者都是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寻找中西方美学艺术中的相似之处和关系进而建立中国自己美学,是典型的“求同”。而宗先生将此文化异同放在门类艺术和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其深层的原因和规律,并用文化背景来解释此异同,提升到了生命哲学的高度。从这一点讲,宗先生的通观比较方法远远超过了朱先生和丰先生的跨文化比较方法。

三位美学大师的跨文化比较法成就有目共睹,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三位大师都拥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和西方理论方法知识。朱先生从小接受了严格而正规的私塾教育,又就读于英法德三国,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他熟练掌握英、法、德三种语言,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丰先生除儒学、佛学、艺术、哲学等国学外,曾于1921年东渡日本考察并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宗先生则精通中西美学和各门艺术、哲学。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为他们从事跨文化比较提供了基础。正如朱先生所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缺欠。”二,比较研究的目的。三位美学大师生活在20世纪国势衰微、民族危亡之际,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希望通过西学来拯救危亡的祖国。这使他们研究虽有很大的功利色彩,但也成就了他们的伟业。三,研究角度的选择。他们充分利用自己专业特长并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朱先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因为他在国外接受了严格正规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丰先生国学深厚,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对其影响巨大,他逆向而行,用其深厚的儒学和佛学知识来解释西方的美学理论。宗先生则用西方或中国理论来解释另一种文化。他一方面比较不同门类的艺术,寻找其相似之处、原型和文化原因;另一方面又对比中西每种艺术异同,突出其各自的文化和艺术特质,并用文化和艺术互相阐释,从而提升到哲学高度。四,比较后的处理工作。比较的过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比较后的熔铸过程,否则只是水油分离,难成一体。他们的研究中各种阐释交融,看不到明显的比较踪影,虽为比较但已远远超越比较,此乃为比较之最高境界。

这三位美学大师在跨文化比较方法方面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比较原则和方法,超越狭隘的比较目的,选择自己擅长的切入点,不断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并且融会贯通提升到更高层次,这是鄙人读了王德胜先生的《20世纪中国美学:问题与个案》一书后的感慨,希望以此和从事跨文化比较工作的同事们共勉。

[1]王德胜,等著.20世纪中国美学:问题与个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光潜.谈美书简.人民出版社,2001.

[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http:// xidong.net/File001/File_58293.html

[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http:// xidong.net/File001/File_58293.html

[5]朱光潜.美学散步.http://www.docin.com/p-16121635.html

On enlightenment of China aesthetician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law in twentieth Century

Li Shu-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9, China)

Zhu Guang-qian, Feng Zi-kai and Zong Bai-hua have particular comparative methodes in their studies. Mr Zhu interpreted the Chinese artistic aesthetics with western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methodes; Mr FENG interpreted the western aesthetic theories with Chinese Confucianist and Taoist thoughts. Mr Zong compared the different arts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arts to seek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reasons, the philosoph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art and the culture. They are successful with their rich cultural knowledges, good methode and distinctif angle.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methode, aesthete

B83-0

A

1000-9795(2014)04-0004-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2-20

李淑君(1974-),女,辽宁葫芦岛人,讲师,从事法语语言文学跨文化交际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宗白华跨文化大师
大师剪我也剪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我们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现代美学艺术学所照临之莎翁——宗白华论莎士比亚戏剧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
宗白华美学思想渊源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