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014-04-17 07:00
教育观察 2014年26期
关键词:定格梅花同学

顾 敏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江苏南京,211100)

南京市江宁区举办了品德学科的地方课程“金陵文化”赛课活动,很多同仁都选择《春满金陵》这一课参赛。相同的教材内容,类似的教学环节,细节处理的“毫厘之差”,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不相同。作为听课者,笔者一直观摩着、思考着、领悟着。

一、“介入”正当时

[现场点击]

梅花山的梅花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在所有教学《春满金陵》这一课的教师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图片配乐自动播放的形式,让学生欣赏梅花美丽的身姿。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大家对细节的处理却略有不同:有的教师点开课件后,站在一边默默无声;有的老师点击课件后,随着梅花图片的出现用舒缓动情的语言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是清新脱俗的绿萼梅,这是翩若惊鸿的游龙梅,这是灿若红霞的朱砂梅……”从当时现场的效果来看,有教师语言引导的观看,氛围更加温馨,学生观看图片后谈感受的积极性更高,语言表达也更加流畅。

[观课反思]

品德课课程标准中特别提醒教师要对体验学习加以重视,并指出,“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它的重要价值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教师之所以在“春到梅花山”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欣赏梅花图片,就是为了通过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体验,进而达成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南京的教学目标。因此,学生情感在这一环节激发得越到位,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就越有利。从教学效果的对比来看,有教师语言引导的课堂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更成功,究其原因,概括有三:1.做到了“画龙点睛”。五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美的欣赏能力还比较有限,往往只能感慨“真美呀”,但是具体美在哪里却无法说清。这种认知特点不利于学生在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中深入地感受梅花之美。观看时,有语言引导的教师的高明之处恰恰就在于用“清新脱俗”“翩若惊鸿”“灿若红霞”等词语将梅花的美具体化,更利于学生的感知。2.引起了适当联想。语言的功能除了让人明白事物之外,还有启发联想的作用。以教师“灿若红霞”一词的运用为例,学生在欣赏“宫粉梅”(画面为一枝梅花的特写)时,教师的“灿若红霞”会让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漫天红霞的绚烂景象。这时,脑中的美景和眼中的梅花相辅相成,学生对宫粉梅美的感受就会尤为深刻。3.彰显了共同参与。研究表明体验的深刻程度与人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人感官参与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在学生配乐欣赏图片时,教师的适度参与,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眼中景、脑中画、耳中音互为一体。可以说,第二种课堂的教学效果昭示着这样的道理:适度介入正当时。

二、“留屏”诚可贵

[现场点击]

依然是梅花图片欣赏环节,教师配乐自动播放梅花图片,带领学生欣赏完之后,PPT画面最后定格的图像各不相同,大多数教师定格在最后一幅梅花图片上,也有教师另辟蹊径,最后定格的画面是满屏的小图(之前播放的各种梅花的集合)。

面对相同的问题:“前面欣赏的梅花之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画面定格在“最后一幅梅花图”的教师的课堂,情况如下:1.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较少;2.学生对梅花品种的名称不熟悉;3.有的学生不认真听其他人的回答;4.教师无法就图片指导拓展。

再看最后图片定格为“满屏小图”的教师的课堂:学生发言人数明显多一些,学生喜欢哪种梅花,教师教鞭即指到相应图片上,就一幅图片,有不同学生发表意见,学生的眼睛一直跟着教师的教鞭转。

[观课反思]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将学生内心的情感外化,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同构和异构,丰富学生的感受,深化其体验。这一环节教学意图的实现,最基本的保障是学生要“言之有物”(即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自己或同学说的是哪种梅花,或是这种梅花的哪点好),只有这样,交流才能顺畅。如果连说的是什么都弄不明白,那么所谓的交流就是一个空架子,是一种无效的活动。

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第一种课堂就有空架子之嫌,也许并不是对所有人而言都是空架子,但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无用的交流(以“不知道说的是哪种梅花”为代表的一类学生)。而第二种课堂,学生交流的障碍就小得多。这种交流的顺畅,得益于教师提供的客观条件——定格的满屏的小图,它让所有学生都知道别的学生在说什么。第二种教师的做法看似细小,但是他却充分发挥了多媒体PPT课件的优点,弥补了“话出如风”、不可再现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这种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优势,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的意识尤为可贵。

三、“问”中有深意

[现场点击]

在教学梅花山时,自然不能漏掉每年一次的“梅花节”。

教师提问:“有同学参加过梅花节吗?谁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梅花节的盛况?”在一些学生回忆过自己参加的梅花节后,教师出示了一组图片:赏梅、民俗表演、美食一条街、“梅花小天使”评选等。

教师将“梅花小天使”的评选作为本环节的一个重点,提问:“同学们,你认为你可以参加哪个才艺表演?”话音一落,尴尬出现了:全班同学一片寂静,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可能是孩子们没有什么才艺吧,笔者心里这样想,因为承办赛课的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较多,生源并不是非常出色。

问题出来了,没学生回答可不行。上课的教师面对这一状况,赶紧调整:“那么,老师换个问题,你觉得你能推荐班级的哪位同学参加其中的才艺表演?”这一次,班级里“炸了锅”。一下子,十几个同学举起了手,这个说:“我推荐班上的××同学参加古筝表演,她的古筝弹得可好啦!”那个说:“我推荐我们班的××同学参加英语秀表演,他的口语一级棒!”还有的说:“我推荐我们班××同学参加滑轮表演,他的滑轮表演曾经参加过演出。”更有趣的是这些孩子每推荐一人,都得到身边同学的响应,有的频频点头,有的小声附和……其他学生受到了感染或是启发,更多的人举起手来。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掀起了一个教学的小高潮。

听着、看着,笔者豁然醒悟:这个班的孩子能人不少,之前只是不愿意说罢了。

[观课反思]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启迪思维、反馈信息等一系列作用。当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侃侃而谈时,课堂就显得顺畅而生动;当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沉默不语时,课堂就显得沉闷而单调。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回应自己的问题,以便点拨、生成,在课堂上形成良性的信息循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事与愿违,有问而无答(或少答)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的造成,作为教师往往首先会责怪学生不动脑筋或是不善表达,却很少真正琢磨在备课时,自己的问题提出的方式设计和时机选择等是否阻碍了学生回应的欲望。

以上文的教学片段为例,同样的问题,换了不同的问法,学生的反应截然不同。前者旨在自己夸自己,这一问题提出的设计忽视了五年级学生可能会有的心理特点(担心“出风头”引来别人侧目)和一贯的社会心理积淀(中国历来推崇“谦虚”,提倡“藏拙”),因此学生一言不发;而后者通过自己夸别人的方式,绕开了学生可能存在的某些顾虑,课堂上一派生机勃勃。这样的场景再一次警示教师:“问”中有深意,问题的提出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切不可掉以轻心,大而化之。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从简单的小事做起。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由无数个教学细节构成,把握住了这些教学细节,才能创造出精彩的课堂。每一位品德教师都应该增强自己的细节意识,切勿“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定格梅花同学
定格生死瞬间
“咔嚓”,定格的街景
幸福定格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梅花
梅花引
定格
梅花锁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