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渔猎文化的历史再现——赫哲族乌日贡大会

2014-04-17 14:07宋雪傲
剧作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乌日渔猎赫哲族

宋雪傲

传统渔猎文化的历史再现——赫哲族乌日贡大会

宋雪傲

赫哲族世居黑龙江省三江流域,是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现有人数位居我国56个民族中的第53位。历史上,赫哲族是一个渔猎民族,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渔业为主的民族。在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中,赫哲族创造了自己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传统渔猎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赫哲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渔猎文化渐渐失去了原有色彩,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濒临失传的危险。针对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和黑龙江省高度重视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在赫哲族所在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

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说:“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赫哲族人民有属于自己的节日——乌日贡大会。“乌日贡”是赫哲语“喜庆”的意思。过去赫哲族人民为祈求狩猎顺利、捕鱼丰收,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和“九月九”举行隆重的萨满活动,有着一系列的内容,并形成了传统。1986年,在赫哲族聚居地举办了“赫哲族首届文体大会”,这是乌日贡大会的前身。1988年正式将此活动定名为乌日贡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1997年,决定乌日贡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并将举办时间确定为农历的五月十五。

乌日贡大会是集赫哲族传统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赫哲族人民的节日盛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大会通常历时二至三天。活动内容包括体育比赛、文艺表演和篝火晚会。体育比赛有摔跤、射箭、游泳、叉草球、剥鱼皮、叉鱼、织鱼网、顶杠、划“快马子”(赫哲族传统的小船)等十几个项目,这些项目原本就是赫哲族传统渔猎生产、生活的技艺与手段。在竞技赛场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英勇的赫哲人在以往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的情景再现。文艺节目如伊玛堪说唱、萨满舞、天鹅舞、口弦琴、斗熊舞、说胡力(传统故事)、嫁令阔(传统民歌)、特仑故(传说)等,都是赫哲族在以往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在乌日贡大会上,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传统文化艺术得以再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是赫哲族文化的标志和象征。随着一系列的保护工作的开展,有越来越多的赫哲族群众参与到保护工作之中,在乌日贡大会上,他们都用传统的说唱技艺、优美的曲调唱述着赫哲族的历史和美好的未来。赫哲族传统民歌嫁令阔类似于汉族的民歌小唱。演唱优美动听,在乌日贡大会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赫哲族萨满舞是乌日贡大会上必跳的传统舞蹈,赫哲族群众将起源于萨满跳神基础上的舞蹈创新发展,纳入全族的集体活动,已经成为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舞蹈。在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处于濒危和消亡的当下,乌日贡大会无疑成为延续这些传统文化的平台和载体,同时对于抢救、保护传统渔猎文化与活态传承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乌日贡大会的定位和举办,是对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弘扬了赫哲族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对于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不断提高。让平时依托民俗活动的赫哲族传统艺术和体育项目走上更大的平台,不断强化其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之成为区域性的传统渔猎文化的展示交流平台,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对于定期举办的乌日贡大会,我们一定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始终把保护、传承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特定内涵,尊重其蕴涵的风俗、信仰和情感,不能为了追逐政绩和经济效益而进行脱离本体和破坏性的包装。

传统渔猎文化是赫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好这一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努力举办好乌日贡大会,扩大其影响力和品牌价值,让更多的人们了解、熟悉和喜爱。

责任编辑 王彩君

猜你喜欢
乌日渔猎赫哲族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乌日嘎和他的乌润合尔
满语渔猎词语butha初探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乌日嘎的蒙古马
不听批评的周厉王
『青铜之繁』——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新时期赫哲族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蒙药萨乌日勒为主方治疗萨病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