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2014-04-17 08:17钱雪琴
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题目解题

■钱雪琴

知识与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钱雪琴

本文列举了两种课堂模式:模式一,10分钟复习提纲与方法总结、15分钟练习、5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评;模式二,5分钟复习提纲、15分钟练习、5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评、5分钟方法总结。这两种课堂模式仅仅是顺序不一样,模式一是先介绍一般的解题方法、再练习;模式二是先练习,再总结方法。经过多次的实践,发现模式一的短期效果比较好,而模式二的长期效果比较明显。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从课堂效果看

笔者首先在两个班级作了调查,两个班级学生平时的成绩相当,其中模式一的统计结果:全班50人,5道题目中,第一题全对,第二题错3人,第三题错28人,第四题错15人,模式二的统计结果:全班50人,5道题目中,第一题全对,第二题错10人,第三题错38人,第四题错16人,仅从人数看,可以看出模式一的结果比模式二的结果要好,特别是第二题、第三题,因为模式一先介绍了方法,所以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能够提取前面介绍的方法,做到有据可依,完成的情况自然要比模式二好,而模式二,虽然错误率比较高,但是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笔者仔细研究了他们的解题过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导致了结果的多样化,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解题结果,因为没有现成方法的限制,所以学生会考虑的更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解题的结果也就各不相同,学生难免在练习中会出现解题的片面性、表面性甚至错误,有些题目对学生来说却往往是艰深的、破碎的、粗陋的,这是由学生特定的学习阶段和特定的学习水平所决定的,正因为这样,学生才需要不断地学习,反复地归纳,在一次次的失误中总结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肯定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分阶段、分层次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规律、方法的正确认识,从而形成最终的解题方法。

从课堂安排看

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起点低的题目,但是题目太简单,学生也就没有学习的激情,如果题目难度太大,学生受挫感太强,也容易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所以题目安排要循序渐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上面的题目,在第一题时,学生感觉比较容易,第二题稍微设置点障碍,需要动脑筋,让他不至于掉以轻心,这时第三题如果还是这样,学生就容易失去解题的激情,所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大难度,让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够着,这时,如果先告诉解题方法,学生考虑问题就有了依赖,就会从前面的解题方法中去提取,但是,有必要给学生讲解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以及一些该记住的公式,让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少走弯路,储备充足的知识,而解题方法,需要学生自己亲自去实践,切不可越俎代庖,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不仅教师的题目安排要合理,课堂中,学生的活动也很重要,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小组活动为主,如果先告诉方法,小组讨论的重点就是在老师介绍的几个方法里寻找,如果不告诉方法,就有可能就会创新出更好的方法,但是,内容不能太难,太难学生找不到解题思路,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小组的学习热情,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首先,解题的正确率得到提高,其次,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评,解题方法又得到提高,出现了一个学习与归纳不断反复而又螺旋式推进的学习过程,比如,上面的第三题,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在画图形,有的在图形的基础上建立坐标系,有的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向量,利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有的还在讨论其它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这道题目错误率高的原因不是在学生解题方法上,而是很多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导致的错误。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两种模式中,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内容,但是模式一是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的方法,毕竟不是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得出,所以尽管模式一的课堂效果好,但是禁不住长时间的考验,在以后的练习中,当出现一些新的题型的时候,模式二就占了优势。

从学生发展看

模式一学生的学习效果好,但是因为有了教师预先的解题方法,学生容易形成思维上的定式,形成前摄抑制,导致在最后的综合题中,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突破,所以容易出现仅仅平时发挥好的现象,而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思维习惯,解决一些新颖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题目。模式二恰恰是一个学生自发的、主动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记忆是最深刻的,沃夫甘·冯·歌德说:如果孩子的成长凭借自身的本性,那么得到的就是天才。教学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更应该坚持模式二的教学,即合理的安排知识与方法运用顺序。

现成的教育有拔苗助长的趋势,喜欢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出现越来越多会模仿的,没有个性的思维,吃一堑,长一智,虽然节奏慢了,误区多了,但是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取得最后的成功,更加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能够在繁忙、烦躁的氛围下,静下心来,更加需要教师能够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中学)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题目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关于题目的要求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追根求源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