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合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临床观察

2014-04-18 04:42马井岗吴云芳
江苏中医药 2014年10期
关键词:腓总中西药传导

马井岗 吴云芳

(承德县中医院,河北承德 067400)

中西药合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临床观察

马井岗 吴云芳

(承德县中医院,河北承德 067400)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4例,给予甲钴胺片0.5mg,3次/d,口服;治疗组5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益气活络方。观察2组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MNCV与SNCV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MNCV与SNCV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4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益气活络 中药复方 甲钴胺片

2008年6 月~2012年12月期间,笔者采用中西药合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58例,获得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共10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男26例,女32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9.6岁;糖尿病病程5~26年;DPN病程0.4~8年,平均DPN病程(4.1±3.2)年。对照组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8.6岁;糖尿病病程5~24年;DPN病程0.3~8年,平均DPN病程(4.3±3.8)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显效: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基本消失,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神经电生理感觉传导速度(SCV)及运动传导速度(MCV)较前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或跟膝腱反射改善,神经电生理SCV及MCV较前增加<5m/s;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1]

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根据血糖情况给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保持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餐后2h血糖10.0mmol/L以下。

2.1 对照组予甲钴胺片0.5mg/次,3次/d,口服。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益气活络方。方药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红花6g,桃仁10g,苏木10g,当归15g,乳香6g,延胡索10g,生地黄30g,秦艽10g,川牛膝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取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观察。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指标(1)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于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2)血糖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HbAlc)。(神经电生理测定:采用肌电图仪(ZEP300诱发电位/肌电图仪,上海寰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及运动传导速度(MCV)。

3.2 疗效评定标准

3.2.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5%。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2.2 神经传导速度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神经传导速度增加至少5m/s;有效:神经传导速度增加至少2m/s;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者。

3.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4 治疗结果

3.4.12 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变化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MNCV、SNCV变化比较(±s)m/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MNCV、SNCV变化比较(±s)m/s

注:与对照组比较,ΔP<0.05,ΔΔP<0.01。

项目正中神经治疗后差值43.4±2.91.8±0.3治疗组(n=58)对照组(n=44)治疗前治疗后差值治疗前41.2±2.848.7±4.97.5±2.1Δ41.6±2.6 35.5±2.140.1±2.54.6±0.4ΔΔ35.2±1.936.5±2.71.3±0.8 MNCV腓总神经SNCV正中神经35.2±2.839.3±2.24.1±0.6ΔΔ35.1±2.736.6±2.11.5±0.8腓总神经30.3±2.134.9±2.74.6±0.6ΔΔ30.4±2.131.7±1.51.3±0.4

3.4.22 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58例,显效33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83%;对照组44例,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0.45%。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DPN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高达30%~90%,也是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因素。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疾病的进展,最终会发展为DPN。DPN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的病变。DPN既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又是促进糖尿病其他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萎缩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成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缺陷、神经生长因子减少等多种因素相关。西医治疗除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扩张血管、镇痛等对症治疗,尚无确切有效的方法。

本病属于中医学“筋痹”、“血痹”、“痿证”、“脚气”等范畴。早在《丹溪心法》就记载:消渴病久可出现“腿膝枯细,骨节酸疼”。《王旭高医案》中记录消渴病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的病案。其主要病机是由于消渴日久,阴虚燥热,煎熬津液,血黏成瘀,阻滞筋脉;或阴损及阳,寒凝血滞,气血不能通达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气阴两虚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瘀血阻滞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环节。本病病位在络,属于络病范畴。“络以通为用”,治疗宜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逐五脏中恶血,气旺而血行,祛瘀而不伤正;配伍桂枝温经通络、祛风除湿、宣通痹阻、祛寒止痛;桃仁、红花、苏木、当归养血活血、祛瘀通络;乳香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化瘀,又可行气散滞,活血止痛,其效颇佳;延胡索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功专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善治一身上下诸痛;生地黄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本经》:“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又兼养阴生津而止渴,为治血痹之要药;秦艽苦、辛、微寒,舒筋络而利关节;川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补肝肾,强筋骨,血行则痛止;佐以炙甘草阴阳并调,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扶正祛邪,祛瘀而不伤正,标本兼治,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络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明显改善症状,促进胰岛细胞恢复、降低血糖,并能明显修复感觉神经的损伤和改善微血管病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5

编辑:傅如海 岐轩

R587.205

A

1672-397X(2014)10-0047-02

马井岗(1969-),男,本科学历,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学专业。

吴云芳,21803964@qq.com

2014-01-18

猜你喜欢
腓总中西药传导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乙肝患者的中西药纠结
神奇的骨传导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超声在腓总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腓总神经麻痹治案一则
中西药治疗奶牛乳房炎
羊链球菌病的中西药疗法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