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安处的年味

2014-04-21 06:00郭剑夫
新城乡 2014年1期
关键词:祭灶礼花年味

郭剑夫

年复一年,又来到“年”跟前。只是,年味儿的涟漪越发平缓,过年的习俗越来越模糊……

曾经过年时节,年前要祭灶官、扫房子、办年货,大年初一还要走亲访友,互相祝贺。现如今,从腊月廿三到年三十,别说祭灶官了,忙碌的人们连扫房子、办年货都没有时间。到最后,往往是在电话声声、短信频频中看完春晚,再空响几声鞭炮,这年就算过完了。

最近有网友吐槽,假日办除夕不放假的决定会影响春晚的收视率。其实,冯导大可不必担心,如今的国人,除了看春晚强迫自己感受过年的氛围,或者放放烟花增加PM2.5,可能找不到更多有年味的事情做了。大家一定会不辞辛苦,突破春运大潮赶回家看春晚。

所以,虽然春运年年猛,春晚年年烂,鞭炮礼花年年放,但人们依然觉得年味越来越淡。

中国年文化的价值,在于给身处年关岁末的人们,放一处寻根迎新的所在。现实中,往往,人们因为某些缺失,难以找到这种心之所在。

我们缺什么?缺心情?不对,否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年年春运一票难求,年年旅途劳顿也要回家过年;缺钱?也不对,否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鞭炮礼花越放越大、手中的礼物和红包越来越厚重。

很多人缺的是时间。大量在外的游子,每年春节期间汇成几亿人次的人流,在神州大地上浩浩荡荡来回奔波。他们的春节假期,法定只有3天,加上各种调休时间也仅仅7天,其中还得有两三天时间耗在路上。真正属于他们休息、娱乐、探亲访友的时间,屈指可数。他们自然更没有时间、精力来参与、组织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而那些,正是春节文化的主流。

如果把春节假期延长,年味是否会如期而至?答案还是否定的。不少人不仅缺时间,还缺“心安之处”。比如游离在城乡之间的农民工,心永远在别处——在城市时思乡,回乡后又惦记着回城后的工作是否依然稳定。如果,浓郁的乡间民俗,随着农民工进城安居乐业,融入到城市的内涵中,城乡混搭的年味,会有一处可以安放内心吧!

故而,不是年味越来越淡了,而是对这种年味的体认越来越疏离了。那么,且让我们作一次寻找。endprint

猜你喜欢
祭灶礼花年味
礼花
小兔礼花
宜帮菜的年味召唤
祭灶节
———二十三,糖瓜粘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馒头里的年味
亡命鸡礼花
海坛年味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
关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