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探路也能收粮挣钱

2014-04-21 05:26蒋君芳刘莉
新城乡 2014年1期
关键词:崇州崇州市经理人

蒋君芳 刘莉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看,农地流转是规模化种植的必然结果与趋势。事实证明,各地农地流转如火如荼,已站上主流舞台。

也有独辟蹊径的另类探路。本刊记者从去年底历时一周对农用地流转的大型调查中看到,在兼具资源禀赋、区域优势、海量市场的成都平原,不乏尚未加入流转大军的“非主流”,农民也在“自得其乐”中寻求利益最大化。

土地入股 经理种粮

进入冬季,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农田里的油菜花已长到几十公分高,“杨柳土地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社”的牌子,挂在村委会的办公楼,四周被连成片的高标准农田环绕着。

位于成都三圈层的崇州,是成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城镇化带来的劳动力转移,让崇州感受到“无人种田”的压力。“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53岁的陈永建是黎坝村15组组长,他告诉记者,15组有102人,外出务工的接近70人,留村的多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就只有1人,“很明显,缺劳力”。前几年,村里有人把地免费拿给别人种,或者干脆撂荒。

黎坝村的情况很有代表性。无人种田,咋个办?这不只是黎坝村的困惑,也是崇州市农发局思考全市农业“大盘”如何发展的突破点。几经调研论证,决定“把大家的土地集中到合作社来,聘请职业经理人来帮大家管理”。

先在黎坝村15组试点。2010年5月,15组30余户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成立杨柳合作社,并聘用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土地,黎坝村成为崇州土地股份合作社“第一村”。

“我第一批加入,开始也有点担心,心下在想,要是不行的话就退出来自己种。”陈永建说出当时的真实想法。市农发局为合作社物色了第一位农业职业经理人、“科班出身”的周维松,毕业于温江农校,在崇州市农技站担任技术员。

当年10月第一季大春结束,合作社第一次分红,扣除所有生产成本后的收入,按照职业经理人2成、社员8成的比例分配,社员每亩地分到了1100多元。领到钱的陈永建肚中算盘一拨拉:自己种田,每亩稻谷也能卖个千把块钱,但刨去投入的成本,就少多了。这一对比,土地交给合作社由职业经理人来种,收入肯定是提高了。

2011年小春到来时,合作社拿出10亩地尝试种经济效益高的羊肚菌,还向银行贷了6万元做种植成本,“当年就把贷款还上,还剩2.6万多元,比90多亩小麦的收益还高,之后我们就一直延续这样的做法。” 陈永建说。

很快,这种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模式在崇州迅速发展,2013年上半年达到8.12万亩,下半年则达到了21万亩,2014年将达到30万亩。

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另类”之处在于,入社的土地全不需要流转,由合作社招聘农业职业经理人进行传统粮油种植,利益在职业经理人和社员们之间进行分配。

在这种合作中,合作社与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关系相当于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理事代表全体社员决策“种什么”、“谁来种”;生产成本由社员出资,理事会统一经营管理;职业经理人负责具体生产实施意见和执行。

为啥要把目光聚焦到效益不高的传统粮油?

崇州市农发局党组成员刘波告诉记者,该市正在打造10万亩粮食高产稳产综合示范区,从这个层面来说,传统粮油作物种植可谓是崇州的重要任务。受聘于青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任建忠则认为,国家针对粮油有保护价,同时方便储存,利润虽然少一点,但风险低,职业经理人更敢接手。

“一是解决了谁来种田的问题,实现了科学种田;二是种什么由社员说了算,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实现了农民离地不丢田;三是保护了耕地,稳定了粮食生产。”刘波认为,崇州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2012年当地农业职业经理人平均年收入4.5万元,农户入社后分红加上外出务工,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大春抓粮 小春抓钱

在新津县柳江村,记者见到了村民陈晓利,她正在自家的承包地里撒复合肥,手扬之处,小小的白色颗粒均匀地撒入土中。

“刚收了这一季的莴笋,现在是为明年新一季的茄子、番茄作准备。”陈晓利指引记者看旁边的一块土地,那里已搭起大棚,里面正在培育茄子、番茄、四季豆等品种的菜苗。

陈晓利一家3口人,共有承包地2亩多,从来没有流转过。“不光是我家,我们这一带的人都不想流转,愿意自己种地。”

据记者掌握的数据显示,在不考虑土地成本和惠农补贴的情况下,2011年,成都市水稻的亩均种植纯收益仅为275.2元,玉米和小麦的情况也很“惨淡”,亩均种植纯收益为342元和156元。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陈晓利们坚守土地?

站在陈晓利家的地里望向周围,大片的平地看不到边,内中有细细的“田埂”,用于区分不同的地块。新津县农发局园区办主任胡红梅介绍,这里是新津县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普兴、花桥、花源3个镇5个村共3.5万耕地,都是农民自己在耕种,按“水稻—蔬菜”的方式轮作。

具体来说,上半年种一季春菜,以茄子、番茄为主,6月底采摘结束种下水稻,10月水稻收割完毕后再种一季秋菜,以莴笋为主。“按照老百姓的说法,叫大春抓粮,小春抓钱。”胡红梅说,2010年到2012年,示范园亩平均纯收入15372元。

2013年莴笋烂市,价格并不好,往年最贵时卖到1块钱一斤,2013年普遍不到2角。即使如此,陈晓利坦言,“一亩地还是挣了上万元”。

答案已经十分明了。按成都市的土地流转价格行情,条件最好的耕地,每亩每年的租金大概是1000斤大米,按照每斤大米2.5元算,也不过2500元,与陈晓利们的每亩万元相差甚远。

水稻—秋(冬)菜—春菜、水稻—草莓、水稻—食用菌……近两年来,这种被称之为“千斤粮万元钱”粮经高效复合种植的模式在成都建成示范基地27个,面积达8万多亩。

[言犹未尽]

土地交给合作社,村民都打“甩手”,大片农田谁来管?农业职业经理人出现了。“职业”二字,意味着他们懂农业、懂经营、懂管理。这3年,崇州农业职业经理人从最开始的人才难觅,到现在已“分等级管理”,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经理人,并且年龄结构也大有调整,最初以五六十岁的农民为主力,到现在最年轻的经理人仅24岁,还是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同时,在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后,对人工的需求也愈来愈专业化,职业农民由此而生。

职业经理人、职业农民日益活跃在乡间大田,正是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一道风景。

猜你喜欢
崇州崇州市经理人
崇州市:六项措施促进就业创业
崇州市:当先锋扛红旗 重实践办实事
崇州市:扎实做好援企稳岗和稳就业工作
崇州市医保局“三步骤”积极推进贯标工作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建设初探
——以四川省崇州市“费随事转”改革为例
《健康崇州》创出宣传新模式
庚寅冬游崇州怀放翁
放翁逝世八百年崇州致祭有怀(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