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014-04-23 22:26宋剑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

宋剑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效的县域城镇化建设,乡镇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势必会对当地农村经济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21-02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与县域城镇化的作用

多年以来,中国城乡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是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造成的,城乡之间在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这种差距带来了很多矛盾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羁绊。因此,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城镇化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指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7%,城镇化建设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也存在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盲目建设带来一系列社会、生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转变粗放的城镇建设模式,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这种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动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以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走城乡一体、生态文明、社会和谐、集约发展的现代可持续城镇化建设之路。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城镇化建设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最早研究的理论代表有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等几位国外发展经济学学者,他们的理论是以城镇发展带动乡村发展模式为基础的,强调了从经济学全球化的角度考虑城乡发展的适应问题。但这种理论从实践上难以解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根据实践,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城乡协调发展的最好方式是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农村城镇化拉动城乡协调发展。那么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作用,我们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新型城镇化要走城乡一体、生态文明、社会和谐、集约发展的现代可持续城镇化建设之路,因此,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势必会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体现如下。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进步,必然会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同时,城镇化的进程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这一过程使得农村劳动力城市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转变,进而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县域城镇化是农村本地区内的城镇化,除了对劳动力转移有积极的作用以外,城镇化的进程必然带动城市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带动的是生活需求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也必然会受到影响,生活质量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产品种类和质量的提高,从而对生产者提出更高要求,生产者要提高其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也就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这其中也必然包括农副产品的生产者,这对于农村地区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合理分配。如城镇化在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引进的同时,促进了人力资源的配置,城镇化使土地的规划利用效率更高。这样就使各种要素配置得更加合理,促进本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增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另外,县域城镇化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高,解决了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单一、分散的问题,使得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业生产更加集约化、规模化。同时,城镇化也使得农村居民眼界更加开阔,对本地区在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认识得更加清晰,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县域新型城镇化过程虽然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多有利方面,但它是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化、人口、环境的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难免对农村地区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县域城镇化的过程必然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盖房修路使得城市土地供应增加,而这部分增加的土地主要来源于城郊接合的农村土地甚至耕地,如果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必然会造成土地使用上的浪费,这种浪费不仅体现于对农民赖以生存之本的剥夺,也体现于对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张的国家未来安全基础的一种威胁。

新型城镇化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促进各种要素的合理分配和流动,如果只贪图眼前利益,求大求快,不注重合理规划,势必造成城镇化发展的失利,不但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会是发展的绊脚石。

2.城镇化进程中如果不注重环境问题,不重视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必然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垃圾围城、污水横流、农村地区环境恶化、土地弃耕荒芜等。这与我们追求的生态文明背道而驰,同时也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城镇化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使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迅速减少,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有地无人种、农村传统经济产业无人从事的情况。进城务工的大多为农村地区年轻人,他们普遍比上一代人有思想、有文化,留守村中的大多是老人,即使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也无从下手,这样长久下来必然使得土地发挥不了作用,利用效率低下,农技特色产业后继无人,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三、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完善细化城乡建设规划

科学有序的规划是城建的前提和基础,不科学不具体的规划会带来实践中损失,而因规划失误带来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定规划时是否本着因地制宜、细致规范的原则。县域城镇规划要坚持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度超前性,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突显县域特色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县域城建规划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区位特点等详细制定,更要使当地的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二)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产业结构、经济条件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具体实践中各地应以本地区的实际和现有优势为基础,重点发展那些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聚集作用明显的产业。同时,要抓住机遇推动现有产业升级转型,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县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和小城镇

乡镇和小城镇介于城乡之间,生活和生产方式兼具城乡两种方式和功能,承载着城乡联系的枢纽作用,是城乡经济活动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农村经济的很大部分以及城市经济下延的功能基本都在这个层面上完成。同时,这个地区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先聚集的区域,是其适应城市生活真正市民化的前沿,积极推进和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和小城镇建设对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包括经济结构综合化、生产手段现代化、乡村布局规范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和乡村文明。农业现代化意味着传统的单一、分散的农业发展方式向集约、高效的现代化方式转变。城镇化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又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要素分配,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五)转变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发展极其不平衡,县域城镇化过程当中要重视解决二元结构向一元化发展的问题,以缩小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要从农村地区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及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等诸多方面着手,从综合层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夏家栋.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城镇建设[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

[2] 王健.用城市化创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J].宏观经济管理,2010,(2).

[3] 王建增.城镇化与农业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及矫正[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责任编辑 王晓燕]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