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醚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2014-04-24 08:45李素荣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7期
关键词:氯胺酮七氟醚苏醒

李素荣 尚 文 马 旭

(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麻醉科,新疆 昌吉 831100)

七氟醚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李素荣 尚 文 马 旭

(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麻醉科,新疆 昌吉 831100)

目的观察并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和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苏醒质量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全麻下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即七氟醚组(A组)和氯胺酮组(B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诱导和苏醒时间,诱导时是否合作,手术中患儿MBP、SpO2、HR的变化及术毕停药后患儿呼之睁眼、定向力恢复、离室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的麻醉方法,诱导后血液动力学变化不明显,SpO2变化无明显差异,术中疼痛模拟评分法(VAS)提示两组麻醉效果相近。但两组患儿最后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安全离开手术室的时间及发生恶心、呕吐、与兴奋、躁动现象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七氟醚组少于氯胺酮组。结论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时,诱导迅速,无异味刺激,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术后麻醉苏醒快,恶心、呕吐,兴奋、躁动及复睡发生率低,是小儿麻醉较理想的药物。

小儿麻醉;七氟醚;氯胺酮;苏醒质量

七氟醚是一种新型的卤族吸入麻醉剂,芳香对呼吸道无刺激,易于取得患儿的配合,该药血/气分配系数低,麻醉诱导快速、麻醉深度易调控,清醒迅速,血液动力学稳定,并能降低患儿术中发生心跳骤停风险等特点[1],是近年来逐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的新型麻醉方法。氯胺酮麻醉是以往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法,精确调控麻醉深度比较被动,且有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术后发生不良反应,多为恶心、呕吐、躁动等,术后患儿的苏醒时间较长,相较之下,七氟醚可调控性强,还能减轻内毒素诱导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2]。本次研究中,研究者在小儿短小手术中使用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方法,观察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进行探讨。

表1 两组患儿疼痛反射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停药至清醒时间比较[(n=30)

表1 两组患儿疼痛反射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停药至清醒时间比较[(n=30)

注:与氯胺酮组比较P<0.05

组别 疼痛反射消失时间 睫毛反射消失时间 睁眼时间 定向力恢复时间 离室时间 恶心呕吐 兴奋烦躁 血氧饱和度 麻醉效果A 148.6±13.9 76.5±10.7 7.6±3.35 8.5±11.2 10.3±12.6 1(1.5%) 2 97.4±3.2 6.1±1.2 B 142.9±11.7 71.3±11.3 22.6±5.7 23.9±13.8 26 3±14.1 3(8%) 5 95.6±3.8 5.5±1.8

表2 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变化比较[(n=30)]

表2 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变化比较[(n=30)]

注:与氯胺酮组比较P<0.05

组别 诱导前 诱导后3min 术中 术后MBP(mm Hg) HR(次/分) MBP(mm Hg) HR(次/分) MBP(mm Hg) HR(次/分) MBP(mm Hg) HR(次/分) A组七氟醚组 63.1±6.1 89±11.1 56.1±5.5* 88.2±9.8* 61.2±8.1 98.3±11.3 61.9±8.3 101.5±11.3 B组氯胺酮组 62.3±5.9 88±11.3 70.8±8.9* 91.2±12.4* 68.5±6.4 109.6±13.1 64.1±6.3 103.5±1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麻下行腹股沟疝手术、扁桃体炎及腺样体肥大手术等患儿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1~10岁,体质量6~38 kg,ASAⅠ~Ⅱ级。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A组)和氯胺酮组(B组),每组各30例。对两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BP、HR、ECG、手术麻醉时间等进行统计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60例患儿均未术前用药,术前常规禁食禁饮,根据患儿年龄及发育情况选择气管导管型号。入室常规监测SpO2、P、BP、心电监护。A组麻醉诱导:6%~7%七氟醚,2~3 L/min氧泵入回路1~3min,堵塞面罩回路,挤压呼吸囊n次,使呼吸囊内充满麻醉气体,这时再将面罩扣紧患儿面部。待意识消失,吸入浓度改为2%~3%,开放静脉通道,给予丙泊酚1.5~2.5 mg/kg,芬太尼2~4 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胺0.01 mg/kg,3 min后,经口腔明视插管。术中以吸入1.5%~3%七氟醚+丙泊酚2.5~3 mg/(kg·h)连续静脉泵注麻醉维持,术中根据麻醉深度对七氟醚吸入浓度进行调节,手术刺激强度过大时可快速吸入七氟醚。B组麻醉诱导:不合作患儿可给予基础麻醉:氯胺酮4~6 mg/kg,肌内注射,待意识消失,开放静脉通道,合作者,直接开放静脉通道,静注氯胺酮1~2 mg/kg,给予丙泊酚1.5~2.5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胺0.01 mg/kg,3 min后,经口腔明视插管。术中以0.1%氯胺酮15~45 μg/(kg·min)+丙泊酚2.5~3 mg/(kg·h)连续静脉泵注麻醉维持,术中根据麻醉深度对氯胺酮剂量进行调节,手术刺激强度过大时可酌情追加氯胺酮0.3~0.5 mg/kg。手术结束后,停用七氟醚、氯胺酮、丙泊酚等药物。

1.3 观察指标

对60例患儿的MBP、HR、SpO2、R进行连续监测,同时监测患儿麻醉诱导前、诱导后1~3 min及术中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并进行记录。监测麻醉效果时,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记录(完全无体动为0分,操作时极度体动为10分)。术毕停药后,对患儿呼之睁眼、定向力恢复的情况,及离室时间及患儿苏醒期的并发症例数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患儿疼痛反射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停药至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室时间恶心呕吐兴奋与烦躁、血氧饱和度变化及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见表1。

2.2 2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变化比较

见表2。

3 讨 论

氯胺酮是唯一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作用的静脉麻醉药[3],起效快,现仍被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中,但氯胺酮其代谢慢,苏醒时间长,具有精神影响和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以及交感神经兴奋等不良反应,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麻醉中可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基础代谢率增高,且氯胺酮麻醉后可出现肌肉震颤、谵妄、呻吟或惊厥等不良反应[4]。使用氯胺酮时,其剂量的个体差异较大,且在手术过程中,需加药多次,才能满足手术的需要。但术中增加剂量的次数越多,剂量就越大,苏醒时间也会相对延长,剂量过大又会引起呼吸抑制,此外重复给药时,自我诱发的酶性诱导能使此药产生耐药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使用。

七氟醚是一种新型的卤族吸入麻醉剂,有香味,对呼吸道无刺激,易取得患儿的配合,该药血/气分配系数低(0.63)、脑、血分配系数为1.7,麻醉诱导快、深度易调控,清醒迅速,血液动力学稳定,且七氟醚不增加呼吸道分泌物,不诱导心律失常,肌肉松弛好,不影响呼吸,麻醉深度易于控制。是近年来逐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的新型麻醉方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麻醉诱导后,两组患儿的血压、心率等均有所降低,可能与用丙泊酚进行静脉注射有关。丙泊酚属于短效麻醉剂,用后起效较快。对于心血管及呼吸功能来说,丙泊酚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用药后,可观察到患儿血压、心率均呈下降趋势。对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后,可看出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两组患儿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离室时间等进行比较后,可看出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疼痛反射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七氟醚组稍多于氯胺酮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七氟醚组相比,氯胺酮组的苏醒时间明显较长,苏醒质量也较低。比较两组患儿的SpO2,可看出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氯胺酮组相比,七氟醚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七氟醚+丙泊酚麻醉因其更易被患儿接受,并发症少,苏醒快且麻醉过程中调控管理要优于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值得推广应用。

[1] Wallin RF,Regan BM,Napoli MD,et al.Sevoflurane: A new inhalational anesthetic agent[J].Anesth Analg,2005,54(6):758.

[2] 冉隆青,彭明清.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药,2010,39(11):1413-1414.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6.

[4] 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8-90.

R726

B

1671-8194(2014)17-0297-02

猜你喜欢
氯胺酮七氟醚苏醒
S(+)-氯胺酮用于临床麻醉镇痛的研究进展
植物人也能苏醒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七氟醚、异丙酚的价值研究
R 氯胺酮国内外药品研究资料文献综述
氯胺酮及其异构体和代谢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