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痛经的疗效观察

2014-04-24 08:45张文艳袁媛钟小愉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7期
关键词:红外线血瘀原发性

张文艳袁 媛钟小愉

(1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0;2深圳市松岗预防保健所,广东 深圳 518105)

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痛经的疗效观察

张文艳1袁 媛1钟小愉2

(1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0;2深圳市松岗预防保健所,广东 深圳 518105)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妇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的1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根据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研究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予以元胡止痛滴丸口服治疗,观察组80例予以中药穴位贴敷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0%,治愈率为4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治愈率为20.0%,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积分为(5.12±3.58)分;而对照组治疗后的疼痛积分为(8.07±4.00)分。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另外两组患者各有2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两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性,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显著。

中药穴位贴敷;红外线照射;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分析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且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的一种疾病。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多见于青年妇女,常随月经初潮发病;继发性者多有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肿瘤等。中医常说:气滞血瘀。又说:不通则痛。意即气行血运,是相辅相佐的。故而认为妇女痛经的原因与血气受阻,经血滞于胞中,经期受伤湿、受寒,经血寒湿所凝以及气血虚弱等有关[1]。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疼痛,又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在月经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经生育后痛经缓解或消失。该病属于祖国医学"痛经"、"经行腹痛"范畴。痛经治疗原则以通调气血为主,然病因不同,证有虚实,治法各异。本研究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显著,现将材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来自于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妇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入院的1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符合女性原发性痛经《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用版)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7~35岁。根据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研究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予以元胡止痛滴丸口服治疗,观察组50例予以中药穴位贴敷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疼痛积分、证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

1.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的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②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用版)。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经前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寒湿凝滞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月经后期,量少,经血暗而有瘀块或如黑豆汁样,畏寒,手足欠温,带下量多,舌苔白或腻,脉弦或沉紧。同意接受治疗及随访[2]。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③精神病患者;④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⑤不能配合治疗。

1.4 治疗方案

病例分组:随机分配到2组,治疗组予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对照组予口服元胡止痛滴丸。治疗组:用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贴敷中药的制备: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主要药物:当归、川芎、艾叶、乌药)研成粉末,加上姜汁调配制成中药膏剂(由我科统一完成配制)。方法与疗程:将上述膏剂贴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每次6 h,同时予红外线照射下腹部每次1 h。患者月经来潮前1 周开始治疗,每日1次,至患者痛经消失而停止,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元胡止痛滴丸,患者于月经前1周开始服用,每天3次,每次30粒,服至患者痛经消失,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1.5 观测指标

①一般情况:患者年龄、病程、痛经疼痛积分、证型。②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积分。痛经疼痛积分标准: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础分);腹痛难忍:1分;腹痛明显:0.5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 2分;面色白光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卧床休息:1分;影响工作学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肛门坠胀:0.5分;疼痛在1 d以内:0.5分(每增加1 d加0.5分)。注意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过敏、头痛、腹泻等不良反应症状。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用版)。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的比较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0%,治愈率为4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治愈率为20.0%,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疼痛积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疼痛积分为(5.12±3.58)分;而对照组治疗后的疼痛积分为(8.07±4.00)分。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

2.3 不良反应

另外两组患者各有2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两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性,无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经血与剥脱的子宫内膜,不能顺利地经宫颈口流出是引起痛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妇女分娩后,子宫口会变得松弛,经血和剥脱的子宫内膜容易排出,所以痛经会消失。痛经的原因较复杂,若是由子宫过度后倾后屈、子宫发育不良或畸形(如双角子宫、子宫纵隔等)、阴道畸形、处女膜狭小、骨盆肿块、附件炎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的并不会因结婚生子而减轻痛经。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见于未婚未孕妇女,月经初潮即有腹痛者,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疾患,多与子宫发育不全、精神紧张及内分泌失调有关[3]。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常由于经期受寒湿之邪,滞于胞宫,经血运行不畅而作痛;或肝郁气滞,血行受阻,不通则痛;或素体气血虚弱,行经后血海空虚,胞脉失于滋养故经后作痛。痛经发病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六淫为害、经产不洁或多产房劳等不同原因,并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的特殊生理变化有关。在此期间,血海满盈而至溢泻,气血变化急骤,阴阳转换显著,致病因素可乘虚而入,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血濡养,而使“不荣则痛”。本研究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0%,治愈率为4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治愈率为20.0%,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积分为(5.12±3.58)分;而对照组治疗后的疼痛积分为(8.07±4.00)分。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另外两组患者各有2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两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性,无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显著[4]。

[1] 韩玉清,巫可珍,夏春风.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6,10(25):687-688.

[2] 刘来英,史凡凡.痛经的治疗[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7,8(12):90.

[3] 蔡雪映,刘建桥,刘瑛.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104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14(2):19-21.

[4] 吴震西.谈有关中医外治发展的几个问题[J].江苏中医,1999,20 (2):3-5.

R271.113

B

1671-8194(2014)17-0301-03

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社会公益项目(项目名称:中药穴位贴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项目编码:2012047)

猜你喜欢
红外线血瘀原发性
基于红外线热成像仪设备在蓄电池充电站中的应用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话说血瘀证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物品寻找器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