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鹮”我家族梦
——德清下渚湖朱易地保护及浙江种群重建

2014-04-25 01:58
浙江林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朱鹮雏鸟种群

“鹮”我家族梦

◆撰文/俞建昌

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白色羽毛略沾粉红色——这就是我们眼中的朱鹮,俗名“红鹤”。它是世界上极度濒危的鸟类之一,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稀世珍禽”、“吉祥鸟”和“东方宝石”。它主要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习惯在高大树木上栖息、筑巢,在水田、河流浅滩、沼泽等地觅食。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

珍贵稀少盼重建新生种群

20世纪30年代,我国曾有14个省份发现朱鹮生存、活动的踪迹,德清县下渚湖一带也有。但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朱鹮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在东亚地区先后绝迹。而我国更是自1964年在甘肃捕获一只朱鹮后,就一直没再发现朱鹮的踪迹。因此,朱鹮曾一度被认为在我国已经灭绝。直到1981年5月,中国专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个野生朱鹮种群,这也是当时全球仅存的几个野生朱鹮种群。自此,朱鹮这一濒危物种得到了保护。但在朱鹮种群扩大的过程中,繁殖仍是个难题。由于朱鹮对生存环境过于敏感,且繁殖能力先天脆弱,加之经过数代人工育雏,导致其自然育雏成功率很低,朱鹮自身繁育后代的能力更加弱化,这就制约了朱鹮种群优化与野外放飞的进程。

2008年,我省从陕西引进10只朱鹮,开始在德清下渚湖湿地实施朱鹮易地保护与浙江种群重建项目,并建立了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该项目是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资源利用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由德清县林业局下属德清县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负责具体实施,浙江大学“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作为技术支撑。至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200万元,长期租用土地160余亩,实行半封闭式管理,项目建设已初具规模。项目建设中,朱鹮繁育基地完成了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建造朱鹮繁育笼舍1030平方米,配备了视频监控系统,用以实时观察了解朱鹮和基地的状况;建造工作用房351.2平方米,用于朱鹮人工孵化育雏、办公等;购置了人工孵化器、育雏箱及相应设备;建设关于野生动物、湿地知识和保护科教的宣传设施。

全力守护自然育雏终成功

通过几年的努力,朱鹮种群数量从开始引进的10只扩大到现在的100多只。但是,自然育雏工作并不顺利,每年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进行人工干预,由朱鹮自己孵化,雏鸟能够破壳而出,却始终不能成活。

2013年3月,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又进行了自然育雏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基地对朱鹮的饲养管理做了部分调整,且工作人员在朱鹮窝内留下的卵比往年要多得多。4月底,雏鸟纷纷破壳而出,随后雏鸟的叫声日益增多,之后又渐渐减少,似乎又要重复往年的现象。这时,H7N9禽流感来袭,基地禁止游人进入,这里没了往日的嘈杂。之后偶然的一天,饲养员给朱鹮喂食时,发现了两只小朱鹮。这一发现,标志着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的朱鹮自然育雏获得了成功。与以往机器孵化、人工育雏的雏鸟相比,它们虽然出生得晚,但羽毛比人工孵化的雏鸟更光亮,且体质好,更健康。

自然育雏的成功,是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的一个重大突破。这固然与多年的经验积累有关,但最关键的还是朱鹮在繁殖期获得了一个清静的环境。因为朱鹮在繁殖期对环境尤为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常会因干扰把孵化中的蛋踩碎,或啄死雏鸟,并将其扔出巢外,表现出“弃婴”行为。另外,这一年,工作人员还特地打通了笼舍的隔断,让朱鹮可以在笼与笼之间自由出入。这样既让它们有自由恋爱的空间,也增强了它们的繁殖能力。

截至2013年底,基地种群数量已达115只,其中除引进的朱鹮外,基地成功繁育91只,而这2只无人工干扰、自然孵化的朱鹮则成了基地的“宝中宝”,它们承担着优化朱鹮种群的重任。今年,基地的孵化工作双管齐下,在人工孵化的同时,安排了5对朱鹮进行自然孵化。目前,一对对“朱鹮夫妇”正在轮流孵卵。

下渚湖朱鹮浙江种群重建及野外放归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让朱鹮回归自然,翱翔于蓝天白云间,与人类和谐共处。自然育雏的成功向这一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摆脱濒危野放是重要探索

野外放归作为保护和恢复受到威胁和濒临灭绝物种的一种手段,正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放归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兽类、鸟类、鱼类以及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达近百种。而我国的放归研究较少,只有野马、普氏原羚、麋鹿、扬子鳄、黄腹角雉、褐马鸡、海南坡鹿、朱鹮等动物进行了放归试验。

2013年,下渚湖通过国家林业局的验收已经获批为国家湿地公园。根据项目规划,当人工种群稳定在一定数量的时候,通过模拟野外环境的驯化,实施朱鹮野外放飞,并建立野外种群,真正达到浙江朱鹮种群重建目标。按照规划要求,下一步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精心组织人工繁育,不断扩大种群规模。继续开展人工种群繁育,适当进行人工自然孵化,力争通过2年努力,使种群数量达到并稳定在150只左右,为开展野外放飞奠定种群基础。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扩大朱鹮驯养繁育设施,并且还要添置朱鹮人工繁育所需的进口孵化器和育雏器,增加饲料及添加营养等。

营造模拟野外环境,科学实施能力驯化。由于人工种群长期实行人工繁育驯养,种群野外觅食能力和飞翔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退化,一旦放飞,就很难适应野外环境。因此,在放飞前模拟野外环境,实施能力驯化非常必要。只有通过驯化,增强朱鹮的觅食本领,强化飞翔能力,不断提高其野外生存能力,才能确保野外放飞成功。根据这一要求,基地已着手开展野化前期准备工作。“模拟野外环境,建造驯化大笼舍”已由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完成设计和科研工作。整个野化网笼总面积9300平方米,高35米,其中一期2900平方米,二期6400平方米,总投资1090万元。舍内模拟野外栖息环境,分别设置河流、水滩、水田和高大乔木等。同时,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改造,建设封闭式观鸟通道,以便实时观察朱鹮动态。建设驯化大笼舍的目的是锻炼朱鹮的飞翔能力和觅食能力,逐步适应野外环境。此外,要在放飞地搭建纯野外尼龙网舍,锻炼其在纯野外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为日后野外放飞奠定基础。

开展环境监测和食物量调查,选择放飞区域方案。基于朱鹮对生存环境的特殊要求,开展拟放飞区环境监测和食物量调查非常必要。委托专业机构对拟放飞区域内的植被、土壤、水质、生物量进行调查和监测,为生态环境改善、食物量的补充提供科学数据,确保朱鹮能家族兴旺,自由健康地飞翔在德清大地。

猜你喜欢
朱鹮雏鸟种群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Task 1
去洋县,邂逅“东方宝石”朱鹮
Task 1 本刊试题研究中心
朱鹮 从7到1000的生存跨越
优雅的朱鹮
被“捧杀”的雏鸟
“最大持续产量”原理分析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무용극 〈따오기(朱鹮)〉 충칭 공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