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14-04-25 06:05文/韩
音乐生活 2014年7期
关键词:锡伯族进程城镇化

文/韩 光 韩 菲

试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文/韩 光 韩 菲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自然乡村转变成为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的新型城镇。这种转变不仅带来生存环境的改变,更将引发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存观念的改变,而这种史无前例的巨变必然促发人们在文化观念、审美情趣、文化消费取向等一系列的相应转变。面对这样一种不可回避的文化冲击,我们将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应对未来的文化发展;这种变化对今后文化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群众文化工作怎样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笔者试图通过多年来的亲身深入调查和工作感受,努力尝试和探索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关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般说来,传统文化仍维持在那些保持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又较少受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的农村地区,且民间文化保留得较为完整。然而,当遍及各地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向广大乡村推进,而且这一进程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将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文化带来冲击。新型城镇化进程不仅会带动大批传统农业人口脱离世代耕种的土地,也将改变世世代代被固定化了的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伴随着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价值以及情趣爱好必然随之产生相应改变。新型城镇化进程无疑将打破乡村的宁静和传统,可是我们同样更不能接受为保护传统文化而阻滞历史发展的脚步。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变化的将是长期稳定的传统文化环境,它的改变也将对我们的文化传承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一时期加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探索传承民族文化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极为重要,它代表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征,或者说是民族的灵魂符号,也是国家的软实力的标志。一个没有自身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许多民族都极其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比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都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展现自身的文化特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当遍及全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那些蕴藏在广大乡村的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而这些民间传统文化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巨大资源,也是体现我们文化软实力的原始财富,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正是有效地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关键的历史阶段,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阶段必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文化缺失。

谈论到文化缺失,这里列举一个有关锡伯族的历史实例。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皇帝恩准伊犁将军明瑞奏折:“由盛京锡伯兵内拣其精明能牧者一千名,酌派官员,携眷遣往”。由此锡伯族就被一分为二,分别居住在东北(沈阳北郊)和新疆(察布查尔县)。二百多年来由于两者的人文环境各不相同,两地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留存产生巨大的差异。先说东北的锡伯族,由于居住在人口稠密的沈阳近郊,尽管相对集中在沈北的石佛、黄家等乡镇,但因为长期受满、汉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加之其聚集地在城市近郊,且人口相对稠密,其民族特征基本已被同化。相反,居住在新疆的锡伯族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与东北锡伯族形成强烈反差,众所周知,在我国西北地广人稀,察布查尔县相对独立锡伯族居民也非常集中,受外部影响非常有限,因此,锡伯族的民族特征在此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上世纪90年代,沈阳市为恢复和传承锡伯族文化,专门聘请肖昌夫妇(原察布查尔锡伯族)来到沈阳,作为“文化使者”传播锡伯族文化。2000年,肖昌及家人成为200多年来第一批回到老家沈阳的新疆锡伯族后代,以民族文化的精髓来反哺故乡,在兴隆台锡伯族九年一贯制学校任教。“当时的沈阳及周边地区竟没有一个人认识锡伯族文字,也没有一个人能说锡伯族语。”这一点令肖昌很惊讶。沈阳是全国最大的锡伯族聚居地,但锡伯族语言和文字的掌握者,目前只有来自新疆的肖昌夫妇。2009年11月28日,沈北新区兴隆台镇锡伯族学校教师肖昌向记者讲述了锡伯族语言文字传承的现状:“学的人少,普及效果非常差”(沈阳日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人文环境已经改变,这种文化所依附的外部条件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这一事例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无法脱离于它所依赖的人文环境而孤立存在。我们正在推行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也将改变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人文环境。由此可见,在这一进程中保护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如同自然界中的生物物种依赖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一样,当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那么对于每一个生物物种就只有两种选择,第一、在进化过程中产生变异,以适应所属的自然环境,从而获得物种的延续。第二、不能适应外部环境最终造成物种灭绝。文化的传承与自然生态的繁衍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所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

在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时我们不妨借助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的相关理论。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主要源于“生态学”一词,该词是19世纪70年代由德国生物学家E.H.海克尔提出的,用于研究文化与整个环境的关系。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倡导建立专门学科,以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其来源。此后,文化生态学为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学家所重视,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斯图尔德把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看作是真正整合的方法,“认为如果孤立地考虑人口、居住模式、亲属关系结构、土地占有形式及使用制度、技术等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环境的联系;只有把各种复杂因素联系在一起,进行整合研究,才能弄清楚环境诸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说明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怎样受制于环境”。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如图所示:

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文化主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远,其次是科学技术,再次是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最近的是价值观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显示出弱相关,它是通过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等中间变量来实现的。社会文化影响最直接的是价值观念,即:风俗、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文化,二者表现出强相关。

虽然斯图尔德研究的是社会文化,与我们所探索的传统文化在外延和内涵有所不同,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感悟到文化传承相关因素的逻辑关系。我们今天所实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不仅仅是改变传统乡村的居住环境,更多的是随之而来的在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因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文化思潮以及审美价值的发展与改变进而被淘汰的文化艺术不胜枚举,因此,人类的文化艺术发展同样不能摆脱物质发展的必然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诞生、成长壮大、衰落到灭亡的必然规律,在生物界运用繁衍后代的方式解决个体消亡而使物种得到延续。另外,唯物辩证法也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必然方式,所谓静止只是物质存在的阶段性现象。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也应遵循这一规律,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那么反映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也必然随之产生相应改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这一社会发展关键时期探索和掌握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找到发展传统文化的内在规律。

二、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继承传统文化的思路和方法

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生物物种的繁衍有很多雷同或相似之处,为研究和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此借鉴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寻找文化传承的思路和方法。在自然界,生物的繁衍面临着物种竞争和自然环境改变的考验,它们采取的方法是以遗传变异的方式予以应对,从而求得物种生存和繁衍。而我们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则带着太多的感情因素,认为文化继承就应该保留其历史原貌,原滋原味地传承传统文化才符合我们的心理诉求。其结果则是有太多的传统文化不得不接受难以为继的尴尬现实。沈北新区的传统鼓乐传承人沈忠锦,自幼跟随其舅舅王霖学习传统鼓乐,因为聪明伶俐又认真好学深得王霖的喜爱,将其掌握的大量传统曲牌传授与他,还将其独门技艺“反膛调”传授与他,使其成为唯一掌握这一传统技法的民间鼓乐艺人(“反膛调”原流传于东北广大地区,2006年成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在上世纪90年代组建“888鼓乐班子”,并活跃于沈北大片地区,开始时他们还演奏大量传统乐曲,并且被当地群众广泛接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沈阳北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他们演奏的传统乐曲也不得不逐步递减,而流行歌曲、影视音乐却在逐步增加。到2000年以后,为了“888鼓乐班子”的生存,他们又在乐件上进行了改组,引进了电子琴、架子鼓。还购买了相当数量的音响设备,而到2007年之后,沈忠锦已经不得已放弃了鼓乐班子,开始考虑购买数控机床改行加工机械零件了。尽管沈忠锦在2006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人得到政府的保护,但他的文化传承之路也还是显得步履维艰。究其原因,不是沈忠锦的自身原因,也不是政府文化部门重视不够,归根结底就是当地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转变,使得人们的“红”“白”喜事不再使用鼓乐班子了。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功能和商业价值。

对于具体的文化艺术项目,它的表现形式以及展现手法是相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而形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文化思潮以及审美意识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文化艺术展现的思路和手法,而这些思路和手法的改变也带动了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所以说,文化思潮以及审美意识的改变决定我们的思路,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会促进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完善。

三、群众文化工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斯图尔德把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看作是真正整合的方法,认为只有把各种复杂因素联系在一起,进行整合研究,才能弄清楚环境诸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说明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怎样受制于环境。因此,我们在传承民族文化工作中不能仅仅考虑具体的某个文化项目,更要把它放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进行综合分析,全盘考虑。营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群众文化工作这种得天独厚的社会职能,把欣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融入群众文化生活之中,从而成为被普遍接受的社会集体文化审美意识,通过群众文化生活和群众文化活动日常开展,使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审美得到普遍的认同,才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必经之路。

首先,在对具体的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整理保护时,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做到如实详尽地记录、保存其原始的资料,在这一阶段工作中,我们只是把现存的传统文化项目真实地记载下来,不要掺杂任何改动,充分尊重历史原貌,尽可能把最原始的传统文化艺术真实全面地记载下来。在这个环节中有两种记载手段,一是文字记录,这种方式适合文学类的记载,如:民间传说、传统诗词等项目。但这种记载手段对音乐、舞蹈、民间戏曲这类艺术项目则不能做到完整准确地记录,在这种类型的记载工作中,文字记录的主要功能是记载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以及传统艺术的传承关系等相关内容。二是利用录音、录像、摄影等手段记载,这种类型的记载可以对音乐、舞蹈、民间戏曲等民间传统文化项目进行完整、准确的记录。这种记载是文字不能替代的最佳方式。

其次,在开展传统文化项目活动时,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吸收行业普遍接受的艺术思潮,大胆地尝试对传统文化项目的创新。切勿固守传统艺术的条框束缚,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如果不能根据人文环境以及人们的审美意识改良我们的传统文化项目,将不可避免地使那些民间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窘境,也就不会让我们的传统文化项目得以有效传承。就如同生物界的物种繁衍,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会用遗传变异的方式来应对环境的变化。我们的传承文化遗产工作也要尊重事物发展规律,那种死板地恪守所谓的传统文化原貌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必将葬送传统文化项目,相反,只要在开展的传统文化项目中包含传统文化的元素(文化基因),并且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和认可,就可以认为是成功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群众文化工作者就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职业要求:1.充分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人,虚心向他们学习民间艺术,通过深入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华,在艺术理论上和艺术价值上确立并给予相应的学术地位,在审美习惯上给予广泛认同。2.通过认真学习和研究,充分了解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并且认真梳理人文历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人文发展关系,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3.充分了解现代文化艺术,掌握最新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使之在今后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得以运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摸索和实践,力争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项目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永葆新鲜的活力。当然,推动历史发展的是人民群众,社会文化的主体也是群众,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职能是积极引导、支持、鼓励群众的创新活动。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之花在我们的群众文化生活和群众文化活动中永远绽放。

再次,在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实践中,也要充分顾及文化思潮和艺术时尚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在文化发展史中不乏其例,如古琴艺术,在唐代中晚期就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当时西域艺术充斥全国,那时的古琴艺术面临的是“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这样一种境地。好像古琴一定要失传了,可是到了宋和明清,古琴又有了很大发展。由此可见,文化思潮和艺术时尚对文化发展影响之深。当今的文化现象也是如此,大量的外来文化和现代艺术,从视觉、听觉到审美意识全方位地充斥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但愿我们的群众文化艺术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和运用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文化艺术发展的洪流中增强文化自信,不做被动的接受者,要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创造者。而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也应该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就应该遵循党的文艺方针:对传统的文化艺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切实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面对当今全球范围的文化大融合,加强我们民族的文化个性不仅是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同样也是我国各民族生存的标志。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了社会形态的转变,也会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全方位的冲击,但这些变化不仅仅是一种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创造出崭新的具有活力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绝不仅仅体现在数量有限的文艺作品之上,更体现在组成我们民族的每一个人的思维意识之中。就像组成我们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体现出我们的遗传基因(DNA)一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意识也是集每一个普通群众的文化意识于一体,汇集成民族审美意识的洪流,铸就中华民族文化之灵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猜你喜欢
锡伯族进程城镇化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锡伯族民歌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家乡的城镇化
跨域反哺中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以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为个案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