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阿炳故居
—— 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4-04-25 00:24文/张
音乐生活 2014年6期
关键词:私生子师从阿炳

文/张 林

寻找阿炳故居
—— 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张 林

1893年8月17日与1950年12月4日,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时间,却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使二者相连成了永恒。一个人,他是谁?

华彦钧,也许名字不算响亮,阿炳,你无论如何不应感到陌生,那首传世之作 ——《二泉映月》却切切实实感动了无数心地善良、富有正义感的人们。此曲正是上苍赐予热爱音乐的人们最好的礼物,也是对阿炳坎坷一生最好的诠释。上述这两个时间,正是因为阿炳——阐释着《二泉映月》的天使的出现而紧紧相连,前一个时间诞生了这位民间音乐家,后一个时间却让后人为他的英年早逝连连扼腕叹息。

短暂的一生,也是悲情的一生。不太平凡的出身,注定了阿炳的一生飘摇。私生子的身份,注定了他生来就失去了享受完整家庭幸福的权利,生母在哪?父亲为谁?在阿炳二十几岁之前都是未知(也许已知却难以启齿)之谜,直到其父—— 身为无锡市崇安寺雷尊殿当家道士的华清和去世前阿炳才彻底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关于阿炳的生平,许多音乐爱好者也许耳熟能详,但有关其音乐活动在此仍有必要稍作梳理。幼年丧母,八岁入冠,十八岁时演奏技艺已经相当纯熟。回顾这十年阿炳与音乐的关系,正是“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而“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阿炳真正成了无锡道教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演奏新星。父亲去世后,子承父业,年仅22岁的阿炳继任当家道士。后因无人管教,生活放荡不羁,导致35岁时双目因染病先后失明。40岁时,在寡妇董彩娣的陪同下每天身背胡琴、琵琶走街串巷,以卖艺为生。这时,认为阿炳将“走下神坛”—— 曾经的演奏新星、道观主持从此一蹶不振应是人之常情,但认为其“泯然众人矣”已经变得十分奢侈,因为阿炳是一个私生子、是一个吃喝嫖赌的青年、是一个瞎子、是一个乞丐,其身份、地位更在众人之下。据说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幼年曾师从阿炳学习琵琶,但其父怕被阿炳带坏转而师从他人。阿炳,俨然成了反面教材,成了一个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恶人,但阿炳注定又不是平凡之人,倔强、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其“不走寻常路”,出身无法自己选择,命运也许上天注定,但乞丐的命运,却被赋予了音乐的灵魂。阿炳正是用音乐奏响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交响:他编唱揭露猥亵13岁丫头的地主的罪恶之举;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编唱揭露国民党军阀汤恩伯的罪行;留给了后人六首作品 :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不胜枚举,但最能触动人们灵魂深处的仍是那首被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认为“应该跪下来听”的《二泉映月》。正是用音乐,阿炳完成了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洗礼。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私生子师从阿炳
张帮主
师从大师 传承创新——小学高段油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张帮主
王维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云心入画
徐钢
把亲生子当私生子养
何处是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