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化 促进城乡融合

2014-04-25 10:26俞杰
领导文萃 2014年8期
关键词:方志城镇化传统

俞杰

日前,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追求,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等,其诸多益处不再一一赘述。但任何一项好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难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譬如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人口的城镇化,景观形态的城镇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或融入城市而消失,原来附着农村的千姿百态的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变淡甚至消失了。伴随城镇化的步伐,许多地方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创新、补充少有作为,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农村文化的简单复制或干脆抛弃。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村庄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是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我国绵延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天时、因地制宜、春种秋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与此相适应的生态观念、家庭伦理、精耕细作、种养结合、男耕女织、守望家园、邻里相助的农耕方式。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耕文化不能丢,我们要以敬天畏地的价值理念和扬弃的哲学思想来对待。

从表面上看,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了,有了城镇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但由于城镇大众文化的同质性,使得人们对过去那种原汁原味的乡情民俗、节庆活动、家族祭祀、婚丧嫁娶、桑麻农事等又萌生了难以释怀的留恋和需求。这说明文化的城镇化绝非像人口的城镇化那样来得迅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说明了不管现代技术多么先进,这些与大自然存有灵性的原始沟通的人类精神之源,在社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当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法治文化也会有所发展,这是城镇化带来的积极成果,但法治不能包揽解决所有问题,许多事情还要靠道德、习俗等传统文化手段解决,要善于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

著录当代、传承历史是地方志工作的光荣使命,也是方志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地方志编修,在我们国家形成了粲然可观的成果群,其中包括约占现存古籍十分之一的8000多种旧志,7000多部新编省、市、县三级志书,2000余部行业、部门、山水寺庙、专题、乡镇村志,1700多种、数万卷的地方综合年鉴,还有种类多样的地情资料文献,这是一座不断丰富、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理想信念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影视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也使城镇化后的农民在原有文化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依然能得到历史文化的浸润,仍有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文化作精神支撑。我们要进一步开发地方志资源,做好读志用志工作,让收藏在书斋里的典籍、书写在志书上的文字活起来,为当今的规划制定、基础建设、招商引资、减灾防灾、申报世遗等工作服务。

近年来,福建省方志委在组织二轮省、市、县志编纂的同时,又启动编纂《妈祖文化志》、《平潭综合实验区事略》;重启《福建通鉴》编纂工作;与省文明办、省妇联合编《福建家训》;正在谋划与省客联会合编《福建客家志》、与省农林部门合编《福建省茶志》、与省文化部门合编《福建乡规民约》、与省台办合编《闽台关系志》;提出省、设区的市及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方志馆,或在相关展场馆内单独设立地方志专馆,展示地情,向公众开放。这些举措对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城乡融合,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福建省方志委将继续通过编修地方志和各类特色志书及地情文献,把当代的实践经验、思想认识、理论创造、价值观念、时代精神等,连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一起传承下去,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人文与生态相和谐,使未来社会成为“乡村式的都市”或“都市式的乡村”。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志城镇化传统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