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 臼

2014-04-26 07:07税晓洁编辑
中国三峡 2014年7期
关键词:冰盖天池庐山

文、图/税晓洁 编辑/任 红

冰 臼

文、图/税晓洁 编辑/任 红

2012年8月,我在兰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了第一届“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这是我见过的最简朴也最有效率的会议。

除了中午盒饭端到会场,与会者原位半小时吃完,会议就几乎一直没停,争论很激烈,一些信息也很有趣。

中国科学院设立的冰川冻土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是我国研究冰川的专业机构(1999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从1958年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开始,与有关大学学者合作,经过几代人近50多年的艰辛努力,已在第四纪冰川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

李四光先生首倡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但他建立的以庐山为代表的第四纪冰川假说存在重大的失误,因此,中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研究的争议由来已久。从冰川沉积学、古气候学、古环境学等研究成果来看,李四光先生及其追随者关于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泛冰川论的假说存在重大的失误。

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雪峰。

海拔6621米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地区水草丰美,沼泽密布。——冰川融水将汇入长江,奔向大海。

施雅风等学者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专著中,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本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科学精神,对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进行了彻底地澄清,否定了我国东部中低山地泛冰川论的错误假说,指出:庐山混杂泥砾堆积实为泥石流沉积、庐山大坳凹坡与王家坡谷地非冰川成因、泥石流期之庐山非冰期之庐山。

他们指出,从冰川的发育条件、古气候记录、古生物分布等事实已经表明中国东部中低山地不可能发育第四纪冰川,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中国东部地区仅有贺兰山、太白山、长白山与台湾高山存在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作用地形,其余山地均是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的误判。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韩同林先生认为中国东部南起海南,北至内蒙古等广大区域海成、水成、风成等多种成因形成的臼状地形称为“冰臼”,当作冰川遗迹,且作为大冰盖发育的证据,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领域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使初步涉足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学者不知所措。新闻媒体不慎重的跟风报道,加上地方旅游部门的推风助浪,给不明就里的游客与读者传播了大量的错误信息。

针对所谓“冰臼(Moulin)”是大冰盖存在的证据展开论述,施雅风等学者在《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中指出“Moulin”专指冰川冰热融作用形成的冰面负地形,与下覆基岩基本没有关系。故“冰臼”是第四纪“泛冰盖论”的证据的观点也失去了立论根本。根据花岗岩地区“冰臼”多发性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所谓“冰臼”多为花岗岩“负球状风化”的成因解释。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大冰盖论的观点,是一系列地形地貌误判、张冠李戴解释的结果。

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中,冰川作用区留下了丰富的古冰川作用地形。有些地形因形成时间久远,仅有部分残存,辨认有一定难度。因冰川与泥石流等都是分选性很差的混杂堆积,弄不好就会出现误判。现在看来,李四光先生以庐山为典型地区建立的东部“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存在重大失误,实质是对泥石流沉积的误判。类似的还有韩同林先生提出的“冰臼”与早更新世冰盖是对各种地质地貌现象偷梁换柱的误用或张冠李戴的误判。在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的初期,施雅风先生也曾将新疆著名的博格达峰西北坡的天池堰塞体(即天池大坝)作了误判。1959年施雅风先生初次考察时认为是末次冰盛期的终碛垄。后来周廷儒先生指出天池堰塞体是就近的火山岩滑坡堆积所成,并非来自博格达峰的冰碛,其后施雅风再次考察研究纠正了初期的误判。

近期,科学家应用宇宙成因核素(Cosmogenic Radionuclide,CRN)10Be测年技术对天池堰塞体进行了定年,结合地貌学与沉积学确定是近冰阶(Lateglacial),大约是12Ka前来自天池西北侧的火山岩滑坡堆积,与冰川作用无关。因此,观察必须全面,对成因上的多种可能性,必须审慎比较,排除先入为主的片面性,以免判断失误。

在自然认知的长河里,地球科学分工于第四纪冰川与现代冰川研究领域里还有大量现今未知、有待深入研究的工作。可以肯定的是有待探知的未知比我们已经获得的已知多得多。

海拔7234米的加拉白垒雪峰。

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雪峰。

云南丽江,玉龙雪山。

四川甘孜,雅拉神山。

猜你喜欢
冰盖天池庐山
今夜的天池
格陵兰岛的冰盖悄悄融化
庐山 牯岭!Cooling!
黄天池
天池
火星上的水有多咸?
探秘天池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