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锦溪

2014-04-26 07:07编辑罗婧奇
中国三峡 2014年7期
关键词:锦溪孝宗禅院

文/李 晖 编辑/罗婧奇

江南锦溪

文/李 晖 编辑/罗婧奇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唐·韦庄

说起江南,第一个印象便是“小桥流水人家”。熟悉江南的人都知道,真正令人称道的小桥流水人家,不在繁华现代的都市中心,而在偏远秀丽的水乡古镇。江南历来较多古镇,有名的有江苏的周庄、锦溪、甪直、同里,浙江的西塘、乌镇、南浔等。我去过周庄、锦溪和同里三镇,尤对锦溪情有独钟。

锦溪镇位于江苏昆山市西南隅,“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作家沈从文曾将它比作“睡梦中的少女”,画家刘海粟则誉之为“江南之最”。锦溪成名已有两千多年。据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宠妃陈氏病殁后水葬于此,锦溪遂易名陈墓,此后沿用800多年,至1993年方恢复古名。

我去锦溪时值四月中旬,正值旧历的烟花三月。那一天是周末,天气大好,我乘大巴车从苏州出发,一路朝车窗外望去——田间、水塘、河湾、林地,红、橙、黄、绿,更红、更绿……我脑海中描述颜色的词语完全不够用。大自然真是才华横溢,几十公里的路上,没有一处闲地,到处草木清新,杂花生树,诸多野趣美不胜收,只恨不能下车一一赏看。

也罢,有些风景生来就是让你一瞥而过的。

烟雨朦胧的江南锦溪。 摄影/王俊荣/CFP

车行近一小时后,我在锦江花园停下来,一边向行人打听方向,一边晃晃悠悠走过去,我是闲游,不是办事,脚步大可放缓一些。这里是一个慢节奏的地方,路上往来不多的几个行人及车辆,没有城市街道上那种紧张和匆忙。平日里难得有这份闲暇,诸多杂事暂且忘掉,晒晒太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享受享受地上的阴凉,而头顶的天空清澈明净,白云悠悠。从北向南踏上古镇的路,一间一间排列着许多小店,饭馆、服装店、修理店,还有那种旧式的剃头店——白发苍苍的老师傅在一条粗帆布上当两下老式的剃刀,不紧不慢地给客人刮胡子,如今这种古老的行当在城市已难得一见了。

进到镇子里面,气氛又有些不一样,来来往往不少游客,也还不算多,不像周庄、同里那般的拥挤热闹。一条小河自古镇中心穿流而过,河上不时有小船划来,船娘们皆身着青花蓝袄,一边摇橹,一边拉开嗓子唱各方各地的小调,男女老少在船上谈笑风生。河岸两旁一例是古旧的老式建筑,西面的房屋直接临水,东面大抵是木头结构的阁楼,阁楼前搭起一整条通透的廊棚,约数百米长,廊下靠河边有贴心的美人靠,游人或小憩或拍照或观景,尽随君意。沿长廊往前走,可见三五条狭窄的青石巷弄,进出的大抵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想必都出去闯世界去了。河上每隔数十米就有一座石桥,均是有年代的老建筑,可随时穿过去到河的对岸。古镇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就有古桥36座,可谓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古镇俯拍建筑和街巷。 摄影/张恺欣/CFP

河对岸是一条比较繁华的小街,短短一条巷子,林立着十几家民间博物馆,紫砂、古董、钱币、砖瓦不一而足。我对此类物件没多大兴致,遂不逗留。走马观花间见有数家商铺卖珍珠首饰及蚕丝被之类,禁不住流连一番,没办法,走到哪儿,都脱不了一个妇人的心性,总偏爱这些细软之物。有心要买两条被子,又想游玩时行走不便,只得作罢。古镇人家的房屋均傍水而建,家家户户都做生意,日子过得闲散从容。

从古董街一直往前,再过桥,即看到锦溪的码头。说是码头,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避风塘,面积约两三亩地左右,塘里出出进进十来条带有篷子的小船。塘南正对着一座寺院,叫莲池禅院,我从外面看了看,不打算敬香拜佛,便没有进去,寺庙里的格局想来都大同小异,倒是外面的风光更赏心悦目一些。禅院东边有家卖字画的小铺面,里面一个六七十岁的老翁正坐在门口一张桌子旁画画,见有人进来,便絮叨说里面摆设的都是他的画,一边还没停下他手中的笔。铺面有七八平米见方,我在里面随意看了看,都是些常见的山水花鸟之类,也不觉有什么出彩之处,很拘谨陈旧的画法,论功底论笔法论意韵,都谈不上多少艺术性。不过要是人家在这里玩得惬意,艺术不艺术也不是多紧要的事了。出来时,只听得一阵丝竹声人声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咿咿呀呀地在那里一唱三叹,却不知唱的什么曲子。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古镇,依湖而建的莲池禅院一角。 摄影/王敏/FOTOE

左:泛舟锦溪。 摄影/李晖右:又绿江南。 摄影/李晖

寺院后边即是一片开阔的湖水,放眼望去,隐约可见黛青色的湖岸。江南古镇整体说起来都差不多,但这片湖水却是锦溪所特有,我也因此对锦溪更多几分偏爱。这片湖名叫五保湖,属太湖水系的一部分。湖上最先吸引我的是横卧湖面的一条长长的木头廊桥,与水面清晰的倒影浑然一体,摇曳呼应。据说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廊桥,但那已不重要。我没去登桥,远远地眺望就已是最美。廊桥又称“古莲桥”,桥前种植了大片荷花,若是六七月来,满池的莲叶与荷花肯定漂亮极了。湖上有名的十眼桥我特意去走了一遭,就在莲池禅院西南角不远处。十眼桥又称“小宝带桥”,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又进行了重建,今全长五十二米,十孔九柱,造型古朴别致,若是不拆的话,或还能屹立千年。

从十眼桥过去,紧接着是一道曲曲折折的水上栈桥。栈桥为全实木搭造,踏上去有咚咚的水声,感觉十分舒服。栈桥两边有栏杆,每隔数十米设有一座廊亭,亭下亦有美人靠。栈桥西南面至湖岸的一小块水域被围了一个鱼塘,几个游客正伏在栏杆上钓鱼,每过几分钟就有活蹦乱跳的大鱼被钓上来,都足有两三斤重。我站在一边,每见他们钓上鱼来,也觉得十分开心。一位钓客还跟我讲起钓鱼的经验,又听他聊一些其他地方的趣闻,彼此不问姓名,不询来处与去向,一份与陌生者共享的欢喜,一种转瞬即散的缘分,也是难得。不知不觉间,在这里逗留已半晌,而午后的阳光暖洋洋照着,和风徐来,湖面上一片金光跳跃,半湖闪耀的星星。

栈桥以东的湖面上,离栈桥约几十米处,一座草木葱茏的小岛,便是著名的陈妃墓之所在。岛上远远见两座精致的凉亭和一座牌坊,牌坊中央部分即是陈氏墓葬。关于陈妃,另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当年宋孝宗来到锦溪,由于旅途劳顿并国事缠身,连日胃口全无。一日,陈妃趁孝宗午睡时,找来当地的百姓为孝宗做些点心。因为心急,做出来的饼都呈腰子状。孝宗醒后看到几案上搁着一叠袜底,心想爱妃怎么还有闲暇缝袜底?陈妃见宋孝宗醒来,连忙送上酥饼。孝宗这才恍然大悟,正觉腹中饥饿,便大口吃了起来,想不到味道十分香酥可口,便问这是什么饼,陈妃开玩笑说,夫君既说它是袜底,就叫它袜底酥饼吧。“袜底酥”由此得名,成为锦溪特产,流传至今。可惜我那一日尚未闻此典故,没有品尝。

日色渐渐偏西,此时的湖面看上去辽阔苍茫,美丽的小岛恍如一处蓬莱仙境在水上飘摇,令人不禁神往。小岛的主人,千百年来徜徉在此仙境般美丽的湖上,想必早已修成了神仙。我这饥肠辘辘的凡人,却还惦记着人间烟火。时候已不早,我开始匆匆往回走,特意在栈桥上将脚步声踩得咚咚作响,继而又重过十眼桥。桥上的风真大呀。

猜你喜欢
锦溪孝宗禅院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皇帝为何要禅位
鱼儿不上钩
锦溪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遍能法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峨眉山大佛禅院纪念馆雨中揭幕
千眼观音
锦溪古镇
完美
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