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金匮要略》栝蒌桂枝汤治疗小儿热性惊厥
——对痉病病因病位病机的思考

2014-04-27 03:40杜青雄邓文均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21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筋脉病位

杜青雄,邓文均

(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500)



应用《金匮要略》栝蒌桂枝汤治疗小儿热性惊厥
——对痉病病因病位病机的思考

杜青雄,邓文均

(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500)

深入学习《金匮要略》栝蒌桂枝汤,并且应用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得知古人所说的柔痉,符合现代医学所说的小儿热性惊厥。研读教科书《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发现在痉病的病机上有值得思考、商榷的地方。“肺移热于肾”才是本病的真正病机。

小儿热性惊厥;栝蒌桂枝汤;痉病;病机

栝蒌桂枝汤:太阳病,其症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咀,以水九升,微火煮取三升,温分三服,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小儿热性惊厥。笔者常常应用《金匮要略》栝蒌桂枝汤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加减变化:①肝风重者加天麻、钩藤;②气虚者加党参;③脾虚者加白术;④血虚者加当归;⑤阴虚者加石斛。

典型病例:赵某,男,1岁3个月,从6月大开始出现一次发热,初期就引起惊厥,持续时间约1min,能自行缓解,惊厥缓解后患儿精神好。无外伤病史,如此反复3次来诊。来诊时无发热,无抽搐,精神可。望:体型略胖,面部黄白,皮色欠光泽。头发偏黄,眼白带蓝。舌胖,色淡,舌苔薄白。问:出生足月,母乳喂养到8月。患儿父小时候也有类似抽搐病史。闻:闻其声音,娇嫩底气不足。切:四肢欠温,脉沉无力。方药:栝蒌根5g、桂枝6g、白芍6g、灸甘草3g、生姜6g、大枣10g、天麻5g、钩藤3g。每天1剂,水煎服。共治疗7d,六味地黄丸加减善后,抽搐未发作。

1 西医表述:热性惊厥

西医认为“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又称为高热惊厥。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6个月至3岁)。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1]

通过西医这一段话,可以总结以下特点,并作出中西医对照,见表1。

表1 中西医关于小儿热性惊厥特点表述

2 中医表述:柔痉

栝蒌桂枝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柔痉的一个方子,而柔痉只是痉病之中的一种。在学习栝蒌桂枝汤之前,先来认识痉病的病因、病位、病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2]里关于痉病病因、病位、病机的描述:病因:外感风寒为主;病位:筋脉;病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壅滞于经脉,以致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受病,失于濡养,拘急而成痉。

3 对中医教材表述的思考、商榷

痉病的病因(外感风寒为主),也许还夹杂湿气等外邪,其异议不大;病位(筋脉)也没有可以推敲的地方,即“抽筋”;至于痉病发病的病机就有值得思考、商榷的地方。金元时期,朱震亨认为,痉病并非由外来的风邪所引起,而是由于气虚所致,切不可作风治,专用风药。认为乃是“气虚有火,兼痰,宜用人参、竹沥之类”。《医学原理·痉门论》说:“方书皆谓感受风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当作气血内虚,外物干之所致。”又说:“是以有气血不能引导,津液无以养筋脉而致者;有因痰火塞窒经隧以至津液不荣者;有因真元本虚,六淫之乘袭,致血不能荣者;虽有数因不同,其于津血有亏,无以滋荣经脉则一。”古人已经提出了痉病与体质有关系,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是外感,有的传变为痉病,有的不会。到底是“气血”虚,还是“肾”虚?这是本论文要探究的。

3.1 《黄帝内经》云: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

《素问·气厥论》:“肺热移于肾,传为柔痓。” 柔痓,当为柔痉。指筋脉拘挛强直的病证。痓乃痉字之误。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 简按:柔者,阴之义。《说文》:‘痉,劲急也。再,日本·森立之《素问考注》云:“案:‘柔痉’为误字,宜从《太素》作‘素痉’。素者,强直坚硬之谓,未练之丝之名。未练丝不柔软,故转注为强梗之义也。……盖‘素痉’者,刚柔二痉之总称,单曰‘痉’,又曰‘素痉’,是古昔之俗名耳。” 柔痓’之‘痓’,观上述可见其为‘痉’字之误,无疑。至于其‘柔’字,王冰等注为‘筋柔而无力’,然‘筋柔’何必无力?《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说:‘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长有天命’。既长有天命,则‘筋柔’何以是‘病’?果为筋脉柔软无力,则其又何以见之于‘强急’之‘痉病’?

3.2 《黄帝内经太素》云:肺移热于肾,传为素痉

《黄帝内经太素》在二十六篇《寒热相移》云:“肺移热于肾,传为素痉。肺受热气,传之与肾,名曰虚邪。肺将热气与肾,肾得热气,名曰素痉之病。素痉,强直不能回转。平按:‘素痉’《素问》、《甲乙》作‘柔痓’。”

4 “肺移热于肾”才是痉病真正病机

从以上的论述,显然“肺移热于肾”才是痉病的真正病机。《黄帝内经太素》在二十六篇《寒热相移》对柔痉病机的解释更符合实际。传,与不传,关键在于:肺与肾之间的虚实斗争。

4.1 小儿肾气未充,易发柔痉

现代医学所说的小儿热性惊厥,即古人所说的柔痉。热性惊厥“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6个月至3岁)”因为肾气稚弱,当外感而引起肺热时,更容易传给肺之子肾。肾属水,肾得病了,水不涵木,木者肝也、筋也。母病及子,故发为柔痉。这就是柔痉发病的真正病机。热性惊厥几乎都是发生在小儿身上,成人很少出现,这是因为小儿肾气未充之故。这也是“肺移热于肾”才是痉病真正病机的有力佐证。反过来思考:如果按照“风淫于外而津伤与内”[3]来解释痉病,那么成人出现“风淫于外而津伤与内”而发生痉病的机会是均等的,或者还要比小孩多的,然而实际临床中成人出现抽搐的热性惊厥是罕见的。

4.2 “脉反沉迟”是太阳传少阴(肾)的证据

《金匮要略》原文:“太阳病,其症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也就是说,先有“ 太阳病,其症备”太阳病,然后出现“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这样的传变就是“痉”病。不难看出,“脉反沉迟”就是太阳传少阴(肾)的有力证据。笔者有些疑惑,很多学者舍脉而言它。包括教科书也是这样描述:“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壅滞于经脉,以致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受病,失于濡养,拘急而成痉。”这样的描述,根本上没有反映出本病的本质。

另外,在医圣仲景另外一部著作《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01条写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在这里“脉沉者”起到了提示少阴病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

4.3 对栝蒌在治疗柔痉时的作用产生错误认识

在《仲景方临床应用指导》分析对比栝蒌桂枝汤时,是这样说的:“太阳柔痉项强证在其病变过程中项背强几几颇似太阳柔痉体强证,但与太阳柔痉体强证相比较,项强证的证机是津液被邪气所阻而不得滋养;而栝蒌桂枝汤的证机是津液亏虚而不得滋养,故其治一在升津,一在生津,是其不同。”[4]把栝蒌根的作用简单地说成“生津”,是不确切的。其实,古人(庞安常)在注解栝蒌桂枝汤时谓:“此方栝蒌根不主项强几几,其意以肺热不令移于肾也,此解亦超。”所以,应遵庞氏之意,栝蒌根重在阻止肺热传肾,而不在于生津。

5 结语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习《金匮要略》栝蒌桂枝汤,并且应用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得知古人所说的柔痉,符合现代医学所说的小儿热性惊厥。在研读教科书《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发现在痉病的病机上,是不全面的,还有值得思考、商榷的地方。“肺移热于肾”才是《金匮要略》栝蒌桂枝汤的真正病机。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64.

[2] 张家礼,陈国权.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5.

[3] 王新佩. 金匮要略图表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

[4] 王付,石昕昕.仲景方临床应用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9.

(责任编辑:魏 晓)

2014-07-17

杜青雄(1965-),男,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

R222

A

1673-2197(2014)21-0042-02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筋脉病位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知足常乐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一统天下(龙首)
《伤寒论》之病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