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的着力点探析

2014-04-29 02:39纪守峰李印福马光辉
卷宗 2014年3期
关键词:着力点自律道德

纪守峰?李印福?马光辉

摘 要:为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和培养学生道德自律教育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本文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了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的关键着力点,为进一步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 构建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自律;着力点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目的之一就是引导青年大学生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因此,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任务不仅要继续遵循高校学生教育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变管理为服务,变被动为主动,重视和培养学生道德自律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引导作用,激发广大学生自律意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本文分析了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的关键着力点,为进一步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 构建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1 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应以道德他律为前提

道德自律教育是培养个体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抉择、自我批评、自我调整、自我激励行为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以倡导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为基准,使人们的行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去做必须做或应该做的事情,实现人的内在认识和外显行为的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说,自律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有了自律教育,可以使理想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落实在个体的行动上。莎士比亚说:“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级”,纪律即为他律,接受他律,由外在转向内在的自律。自律“不是在幻想中摆脱一切外部限制,而是以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自主地、自觉地、自动地自己限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也要尊重、遵从他人的行为或习惯,因此,社会总体来说便会以一种契约的形式,也就是他律制定一整套行为规范,具有社会普遍性,对个体是一种约束,同时也是一种导向,更是一种激励。个体要实现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向每个道德主体的行为准则、道德理念转变,根本途径就是进行他律性道德规范教育。没有严格的、经常的道德教育,就无法使道德主体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

2 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应以道德实践为基础

处在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其约束力和导向功能不是个人意志的自律,而是外在于道德主体自身的,因而它还需发展,是社会理性内化为个人的自由意志,“它的基本存在形态对于社会来说是现实的活动、现实的关系,对于个体来说是他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此可见,道德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表现在行动者的行动之中。道德实践亦称“实际锻炼法,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活动,以培养和巩固其良好品德的德育方法”[5]德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过道德的生活,培养学生愿意进行道德实践、会进行道德实践的品质,做知行统一的有道德的人。

在生活中去实践体验已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的研究,人的价值内化水平可以分为五级,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价值内化的过程在需要唤起学习者的道德兴趣的同时,使其投入行动并在实践中形成新的经验,达到价值性格化水平,形成品可见,德育不是一次完成的,通过反复、多次展开的实践,在实践中引发学生道德认知和情感上的不协调,从而达到培养并完善学生品德的目的。

良好的道德实践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组织,最为重要的是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曾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道德实践,关键在于唤起学生道德需要,促使学生道德动机形成以及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3 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应以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为条件

对于培养大学生自律而言,如何发挥其主体自律意识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生道德自律的重要一点还是在于自身。毛泽东同志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 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才能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和战术,方能做得好。”主体意识一般是指不同层次道德主体对自己活动的能力、性质、地位、作用等的认识, 其核心内容是:自主、自强、自为、自信。道德主体意识就是指个体在整个道德生活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意识。这是一种创新的进取精神,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本质的意识形态。

切实取得德育效果的有力保障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在思考现时代道德教育理念的创生和培植问题时,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就是:人,尤其是青年人主体意识的增强与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恰恰成反比。由此,科学界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规范和道德规范教育,并进而以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作为道德规范教育的发展基点就凸现出重要意义。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强调主体能力的发掘,并不断拓展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空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取得德育的效果,依靠对学生道德知识的单纯传授是远不够的,还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努力探索下,理解并认同这些道德规范、增强道德认知能力并激发道德情感,真正地做到德育的内化,才能把道德认知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践履,达到对道德的“知”、“情”、“信”、“义”、“行”的统一,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7]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摆脱他律的约束和外在的限制,进入到自律阶段,从而,发自内心地从事道德活动,以自觉自愿的态度追求那种道德上的完善,在这种完善中求得情感的愉悦及人格的升华。这样,才真正地取得了德育的效果。

4 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应以道德内化为关键

任何先进的理论都要切实转化为实践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这一点对培养大学生自律能力也毫不例外。所谓道德内化,是指社会道德通过个体的自我意识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的过程。自我意识是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道德内化是形成一定道德品质的关键环节,是达到道德自律的关键。

道德内化过程是个体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道德内化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是德育的出发点、归宿和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8]用康德的话来讲,就是道德的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所以,实现道德内化的基本前提是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只有通过主体自觉自由自主地接受,才能发挥外在的道德规范作用。同时人作为主体的道德选择是实现内化的关键。

高校在德育上往往过于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忽略了大学生在德育上自我教育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大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没有激发他们内心参与的积极性,这并不符合道德内化的过程,所以导致高校的德育就只能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对此,在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构建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准确把握好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的着力点,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吕耀环.两种自律观的歧异.道德与文明[J],1996. (3)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39

[3]陈新民.在道德实践中净化学生心灵—— 关于道德实践课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05.9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85

[5]劳伦斯·柯尔伯格.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6

[6]毛泽东选集[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7]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作者简介

纪守峰(1979一),男,辽宁省铁岭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生处辅导员,讲师。

马光辉(1982—),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生处辅导员,讲师。

李印福(1968一),男,辽宁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生处处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着力点自律道德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自律成就美好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以他律促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