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美丽乡村

2014-05-02 03:28樊森
西部大开发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典型美丽生态

●文/樊森

综述篇

我心中的美丽乡村

●文/樊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新时期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2013年2月,农业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了“美丽乡村”创建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并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的20项具体目标。

2013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湖北省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的城乡一体化试点时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美丽乡村建设无疑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具体体现、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从我们多年从事县域经济研究咨询、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审视,仍然有许多可辩之处。

美丽乡村的认识之误。相当部分部门及人员将美丽乡村仍然等同于新农村建设,将美丽简单作为名词前的形容修辞,没有真正理解国家建设美丽乡村提出背景环境、目的意义和内涵要求,仍然认为美丽乡村就是简单的农村城镇化、整洁化。

美丽乡村的规划之误。相当部分部门及人员将美丽乡村仍然按照新村规划,仍然仅围绕村庄居住区规划,不考虑甚至很少考虑经济产业、民俗保护、文化传承、农村居民就业增收、生态改善、文明的提高、素质提升、精神的丰富等问题。

美丽乡村的建设之误。相当部分部门及人员将美丽乡村仍然按照新农村建设,仍然仅围绕村庄居住区的大拆大建,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农村居民意愿、人口转移,大搞新村集中建设,大搞新农村社区建设,强行撤村并点,拆村上楼等。

美丽乡村如何理解,如何规划,如何建设?美丽乡村最有特色之处、最美之处、最有价值之处在哪里?美丽乡村如何发展,发展模式是什么?生态、生产、生活,农村、农业、农民如何持续良性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到底依靠谁而为了谁等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民收益低且得不到保障,保护好、规划好、建设好美丽乡村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作者系中研智业集团董事长)

链接

“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

2013年,全国有超过1100个乡村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差异,按照美丽乡村创建重点和目标,农业部于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5.文化传承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6.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7.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映强烈。

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9.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10.高效农业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典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猜你喜欢
典型美丽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圆》典型易错题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