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新常态

2014-05-02 03:28魏宏
西部大开发 2014年11期
关键词:常态调控驱动

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新常态

主持人语:

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背后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

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这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面对、认识和把握的新课题。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的表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成为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

把握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意义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新常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速换挡呈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换挡回落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新常态最基本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中高速阶段。我国经济增速新常态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应该看到,一个经济体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速换挡回落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这在很多追赶型经济体的发展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另一方面,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对资源能源环境必然带来很大压力,这种高速度是不可持续的,要求各地必须在转型升级与合理增速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还应看到,同样的增长速度对不同的经济体量需要的经济增量是不同的,目前的经济规模如果仍要维持高速增长速度不变,需要更多新的增量,从发展的规律来讲,也是难以实现的。

二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背后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从经济结构的变化来看,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去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升至46.6%;同时,需求结构升级,内需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支撑,特别是消费需求逐渐成为需求主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在工业结构中,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行业增速回落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正在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从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看,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时至今日,大多要素价格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投资驱动、大量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

用全面眼光看新常态,我国经济在向前迈进。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在发生全面的变化,服务业比重上升,消费的贡献率上升;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开始转向创新驱动;物价水平更趋稳定,就业状况在明显改善。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城镇化将释放持久的动力,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把握好国家层面的应对思路和措施

中央提出新常态,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的特征,其实体现的是新的发展规律,适应新常态,其实就是强调要尊重市场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应对思路和措施。

一是把握好“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调控思路。这是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的,这三方面要求是新常态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三个支点。“宏观政策要稳”,就是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给市场以稳定预期,既不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微观政策要活”,主要是立足于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只有微观政策放活,才能增强千千万万市场主体的活力,才能真正激活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和民间投资潜力。如在今年3月全国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就使微观主体出现积极的结构性变化。“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有底线思维,织好一张覆盖全民的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二是把握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预调微调”的调控方式。从“区间调控”到“定向调控”,既反映了近两年我国宏观调控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也是宏观调控在新常态下走向更加科学精准的过程。关于“区间调控”,是指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国家的宏观调控没有采取短期政策刺激的做法,而是根据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明确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实行区间管理。这与过去盯住经济增长的某个具体数值目标有所不同,而是更加符合经济运行的规律,更有利于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让市场和社会有了更稳定的预期。关于“定向调控”,这是“区间调控”的深化。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宏观调控着力于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和支持实体经济做强。关于“预调微调”,就是不搞“大水漫灌”,而是进行“喷灌”、“滴灌”,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精准性。

三是把握好中央关于“稳增长”出台的一揽子“微刺激”措施。新常态下,国家层面更多的是靠“微刺激”而不是以往的“强刺激”来稳增长。今年以来,国务院召开近30次常务会议,出台了许多“微刺激”措施,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扩大投资方面,加快铁路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加快棚户区改造,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分步建设纳入规划的重大水利工程。在做强产业方面,先后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确定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重点工程,确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及科技服务业。在税收金融服务方面,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延续并完善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等。同时,在支持外贸和加强进口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四是把握好坚持向简政放权、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的改革精神。在深化改革方面,国务院把简政放权作为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坚持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出台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推动了全面深化改革;在结构调整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服务业,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加强区域结构调整,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协同发展,“两路一带”“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部署;在创新驱动方面,中央多次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国务院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猜你喜欢
常态调控驱动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5+2”“白+黑”是否应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