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2014-05-02 03:59马蔚华
西部大开发 2014年11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主持人语:

今年从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的波动性持续增强,尽管季度增速数据波幅微小,但经济速度的放缓已日趋明显,以中高速增长为特征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逐步成为了全社会的统一共识。

然而,新常态并不会从天而降,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也不会是闲庭信步,更不可能一帆风顺。那么,如何适应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这不仅是转轨新常态过程中经济速度下降可能带来的发展困难,对全党而言,这是又一次巨大考验。

马蔚华 永隆银行董事长

我们当下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经济的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应该对应“老常态”,“老常态”是过去中国30多年的时间里,GDP平均增长是9.8%,这两年经济开始回落,今年上半年是7.4%,按照市场的预测,今年年底中国恐怕维持不了7.4%了,还会继续下调。

经济放缓,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种表象,我的理解“新常态”绝对不仅仅是经济速度的放缓,在经济速度放缓的背后,还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切换,制度环境的改变,这才叫“新常态”。

中国过去30多年,我们的经济增长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资源,得益于前所未有的制度红利,得益于中国独有的人口红利,还有我们中国东方特有的储蓄红利等等。但是今天这些支撑过去高速增长的因素都在消失或者减弱。比如说人口红利,中国临近了“刘易斯拐点”,这个在经济学上有争论,中国劳动力已经从绝对的无限供给变成了绝对数的下降。

中国是贸易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过去30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增长了近九十倍,而全球贸易量仅增长了6倍,但是现在,上半年贸易对GDP的贡献是负数。还有像能源、资源、土地、环境,中国现在都已经濒临危机,如果继续高速增长,则难以为继。

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和国务院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就已经预计到了,把“十二五”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定为7%,而且决定我们的工作重点从过去的重速度、重规模、开发重大项目,转到重结构、重质量、重效益、重民生,这就是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但现在我们担心的不是经济放缓,而是经济在放缓的时候,政府能不能顶住压力,坚定不移的进行结构调整。现在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事,我们经济放缓完全符合经济规律,纵观全球,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一般情况下在高速增长30年到40年以后增速都会回落。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一点:GDP不仅仅是个数字的概念,不仅是个量的概念,决定GDP本质的东西是GDP的质量,GDP的技术含量,这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以后的GDP,7%的GDP是什么样的GDP,不应该都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应该是有更多技术含量的GDP。另外,从历史阶段来看,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7000美金了,这个叫中等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跟新兴市场比,已经没有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了,而和发达国家比还暂时不具备先进的技术,这就是所谓的“不上不下”。但在这个阶段,由于人均收入提高了,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了,像中国连续十年,基尼系数都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必然意味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加剧,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协调。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果不正视的话,很可能会跌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所以,我们现在转型升级,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是每一个中国企业都应该深刻认识的,或者说应该正确认识的。当然新常态会有很多的矛盾,因为这些矛盾,比如经济下行,会引起方方面面的矛盾。

具体地说,中国将面临一个增长动力的切换期,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还有四万亿投资的消化期。这三期叠加,就会使原有的增长动力“三驾马车”发生变化,而新的增长动力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是新旧动力的切换,老的不能再继续了,但新的增长动力还没有实现,这个阶段是比较痛苦的,这也是一个过程。

陈东琪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已经再没有“8”的时代了。至少未来的五年规划再没有“8”的时代,五年平均8%的时代结束了。明年经济增长在7%左右,“十三五”时期是6.5%左右,只有增速下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调整充分以后,才会在一个新周期循环往复。

整个“十三五”时期是中国1978年以来的超高速增长转到新常态的转折期。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后的新常态,就是5%~6%的增长。对这个与“十一五”中国经济高峰期相比增速拦腰斩半的数据,我认为也难能可贵,在100多万亿元GDP的基础上能有这个速度也是非常不错的局面。

我测算,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期美国GDP总规模的水平,人均GDP提高到美国的五分之一左右,超过1万美元。那么,增速减半条件下,百万亿元GDP还能实现吗?

中国经济总量今年会达到60万亿元,明年会达到65万亿元。6.5%的增速加上2%~3%的CPI,名义增长也达到8%~9%。到2020年,经济总量肯定会超过100万亿元,大概能到110万亿元。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两个“翻一番”目标,即使按照目前最悲观预测的发展速度,也能够顺利实现。

就GDP而言,按照2014年60万亿元的规模,以6.5%的增速,4年时间就可以实现相比2010年的翻一番目标,即使以6%的最悲观速度,也只需5年;就人均收入而言,按照201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测算,未来只要6%(2014年一至三季度为6.9%)的增速,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6年就可以实现翻番。农民纯收入以8%(2014年一至三季度为9.7%)的增速,只需要4年半。

这给中国经济向新常态的调适和改革深化,留出了宝贵的调整空间。因此再度强调,“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心不是速度、数量和规模,而是发展质量,这也是新常态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

要特别注意,如果未来出现的是规模意义上的6%,中国经济毫无异议地陷入巨大困境;如果出现的是质量意义上的6%,那这个增速实现的成果,甚至可能远超数量意义上两位数的增长效果。

贺铿 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委员

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稳增长急着救房市。一是该不该救?二是想救救得了吗?这是对旧思维“水土不服”的表现,更是各级党政领导心态不稳的表现。心态不稳,宏观政策的执行就不可能真正稳,就可能走老路。稳增长就有可能演变成新的四万亿,产生问题将会比原来老的四万亿更严重。

把当前改革调整誉为“治病”,我觉得很恰当。这个病是补药吃过了头所造成的,医治就不能再用吃补药的办法,盲目加大投资、扩张房地产,这样做下去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必须在发展思路上解放思想,打破旧模式的路径依赖,只有采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办法,才能实现符合以质取胜的经济新常态。

因此,稳增长,首先是各级政府要稳心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恢复到正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估计要三五年时间,既不能着急,也不必过多悲观,努力使中国的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路,真正转向有质量、有效率的经济发展新常态。

程志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仍然有一个现实担忧令人难以释怀,这就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增长年均高达10%以上。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后,迅速滑落到5%~6%的增长水平。日本当年掉下来的时候,人均GDP已经相当于美国的90%。如果我们这么掉下去,人均GDP持续徘徊在六七千美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就会很大。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中等收入陷阱之所以发生,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一者财富积累没有更公正地得以分配,二者国家竞争力没能更上一层楼。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有其独特性,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增长较快的时候,还是相对较慢的时候,中国政府始终在关注着就业率、老百姓的收入和技术进步。

这一届政府在宏观经济指标中,提出了要让老百姓富裕,让所有人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我认为,目前的着力点之一,就是大力发挥中小微企业的作用,通过大规模简政放权优化市场环境,政策引导和支持这些企业良性发展,繁荣市场基础,进而带动就业并惠及最广大的基层劳动者。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速连续跑过GDP,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却年年创出新高,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科技兴国的战略一直没有放松,每一代领导集体都不断倡导用创新来推动发展。如现在科技园区的兴起,吸纳了大批的大学生就业,包括我们正在带的博士生,40%~50%都希望能够创业。只要国家政策到位,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这些高素质人才进入创新创业的大潮中,会比上世纪90年代的“下海潮”创造更为惊人的高质量发展力量。

当前,一定要注意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匹配的问题,比如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等如何配套。把所有人的力量调集在一起的时候,就夯实了经济增长的基础,也就夯实了收入提升的基础。有了这些作支撑,西方经济学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相信我们就能够平稳地安然度过。

张永军 西部大讲堂栏目主持人

在当前经济结构仍然处在调整状态的大背景下,就像权威专家的态度一样,要用长远眼光分析中国经济,不要再用“最低”这样的词描述增长速度,切忌“把话说得太满”。

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而言,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发展思路的大转折。第一次是从革命战争转型到建设国家,第二次是从计划体制转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次是从规模发展转型为质量发展。同前两次一样,这一次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拿来,现实环境和发展条件都是全新的。

目前,许多在各级部门和地方干部中的“规模发展大师”,已经表现出了较为普遍的“水土不服”。某些经济部门,面对复杂局面只会用“一刀切”的总量调控,乃至出现“孩子和脏水一块儿泼出去”的现象;某些地方政府,没有土地和资金就不会搞发展,仍然倾心于“大发展=大投资”的“一招鲜”,甚至一些地方出现挂深化改革“羊头”、卖投资扩张“狗肉”的现象等等。这都是工作思路不适应新环境的突出表现。

在全球大调整中,相比世界诸国,我们在资金、技术和发展潜力上具备较为雄厚的支撑条件,尤其是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决定》和四中全会“依法治国”《决定》两份重大制度改革的部署,使得中国改革发展大调整在战略部署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面。现在主要矛盾就集中在能否在贯彻执行上尽快“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严峻挑战。

而所谓的“适应”,一方面是全社会诸行业领域的生产力,调整各自内部生产关系以适应新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具体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切实领会和贯彻两个《决定》的精神,在工作思路、发展理念、思想理论乃至心态上,根据“新常态”的现实调整方向与方法。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智珠二则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教师发展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