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玲冰:一位挂职博士的“港口”情怀

2014-05-02 03:28
西部大开发 2014年11期
关键词:港务内陆丝路

●文/本刊记者 张 静

韩玲冰:一位挂职博士的“港口”情怀

●文/本刊记者 张 静

作为“博士服务团”的杰出代表,韩玲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参谋、桥梁纽带、人才交流”的服务宗旨。与他短短两小时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谦和、严谨以及钻研与创新发展的工作态度,他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甘于寂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挂职期间,他将全部智慧与心力倾注在中国内陆港的建设事业中,在西部这片广袤大地,抒写了一篇华彩乐章,为“一路一带”的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我们感谢他!

今天,他挂职行将到期,但他留给西部的智慧、精神以及大爱却让人们铭记。

2012年的12月18日,千里迢迢地从上海来到西安挂职的韩玲冰,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那是一种黄、蓝两色文明相互碰撞产生的巨大动能,强健有力而又节奏鲜明地敲击在这位45岁江苏男人的心窝深处。像踏入崭新的天地,像邂逅精神的伴侣,像久远传奇的再现,像不可思议的未来。刹那间,韩玲冰意识到,自己找到了梦寐以求却又难以寻觅的感觉,触摸到了一个新时代的大门。

而就在不久之前,韩玲冰甚至还不清楚自己挂职的单位到底是什么。

南北交汇的跨界人生

韩玲冰是江苏新沂人,从小生长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新沂是苏鲁接壤地区新兴的交通枢纽和商贸旅游中心,也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中心节点城市,有着重要的交通地位。受益于港口经济的辐射影响,新沂发展迅猛,日益成为苏北明珠城市。

谈及自己的故乡,韩玲冰难掩自豪:“5000多年前,新沂就是北方的大汶口文化与南方的良渚文化交融交汇的区域。我的血脉中流淌着南北文化交融的印记。”

本科阶段,韩玲冰就读于河海大学。这所前身为华东水利学院的院校,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第一批国家级水利院校,再早则是张闻天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参加工作8年后,他顺利考取了该院研究生,取得了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后考入上海海事大学,攻读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工学博士,期间还在上海财经大学攻读了两年的经济学硕士班,正是这样驳杂的知识储备,为他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向西结缘西安国际港务区

时光之轮回拨到2010年。这一年,韩玲冰博士毕业,投入到了他热爱的港口工作中,先后就职于上海市航务管理处、上海市地方海事局和上海市交通港航发展研究中心。

韩玲冰结缘西安,是他完全不曾想过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中组部选派的“博士服务团”这个概念。为支援西部大开发,国家有关部委每年通过相关科研院校,有针对性的选拔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干部挂职西部,服务发展。2012年,韩玲冰通过层层考核,成为了国家选派的第13批博士团成员174人中的一员。

韩玲冰能够进入到西安国际港务区,也有一段小插曲。当时选拔干部,有很多条件,比如要达到博士学位、副处级别,高级工程师,以及年龄在45周岁以下等。报名是在五月份,不巧的是韩玲冰的生日是4月18日,正好过了一个月,不符合条件。纪律性很强的他主动放弃了报名。

就在韩玲冰几乎将此事抛诸脑后时,组织部专门找他谈话,要求他重新考虑,主动报名。韩玲冰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了名。没想到,层层选拔下来,他竟进入面试,更通过了考核。

2012年12月18日,韩玲冰正式奔赴西安。

上任前,韩玲冰对于自己的使命并非全然没有了解。在上海面试的那一天,他就被告知,他将到新兴的西安国际港务区挂职。此前,韩玲冰只知道上海港在内陆地区准备要建一些无水港,尤其像武汉、重庆这样内陆航运业发达的城市,换言之,上海港正在探求一种与长江沿江港口联动发展的大战略模式,而对于西安的港口经济概念他所知不多。韩玲冰担心的是,西安这样的内陆城市搞港务区,一无根基,二无先例,如果还在规划设计阶段,则自己专业特长无从施展;但如果已进入运营管理,自己尚能有用武之地。

幸运的是,迎接韩玲冰的,是已经进入运营状态的西安国际港务区。

人物介绍:

韩玲冰,男,江苏新沂人;中共党员、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市交通港航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港口航运研究所所长。2012年11月,作为中组部选派的第十三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西安国际港务区,任管委会副主任,主要围绕内陆港港口功能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开展了系列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重点围绕大平台、大通道的建设创造性的开展了工作:如“西安港”概念总体规划、港口代码的申报,推动“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的运营,促成了中国内陆港分会的成立等。

邂逅中国内陆港

空降西安国际港务区,迎接韩玲冰的,是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和一大捧鲜花。

“简单、温暖,有种回家的感觉。”回想起当时的情况,韩玲冰嘴角浮起一丝舒适的微笑。省去了寒暄客套与繁文缛节,工作人员当即便带着韩玲冰到规划馆调研。

“看了规划馆,当时给我的震撼很大。”韩玲冰至今记忆犹新,“的确是西部雄心、全球视野,毫不夸张。在我们国家即将迎来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时候,能有这样一个宏大的构想,要把海洋文明与黄土文明相互连通,非常了不起。”

从根源上来说,西安国际港务区和韩玲冰的专业距离很近,但从另一方面去看,它们之间的距离又非常明显。在韩玲冰所学的专业知识中,西安国际港务区这样的无水港,正式称谓应该是内陆港,与传统的沿海、沿江港口,差了十万八千里。韩玲冰首先遇到的就是理念融通的问题。

“要融入到内陆港的理念当中,要真正理解它的发展理念、思路和模式,要知道历史,来时的路怎么走过来的,才能找准我的专业和工作、实践的需要,找到我与工作的契合点。”韩玲冰毫不避讳自己遇到的困难,他必须踏下心来,用最短的时间融入到内陆港的建设事业中去。

内陆港这样一个全新概念、形式的平台,激发出一系列问题在韩玲冰的头脑中往来冲突,好像微观世界的高速粒子一样,不停地碰撞、轰炸着兴奋的神经网络,令韩玲冰感到自己人生中的什么东西被重新激活了。

于是,他一头扎进材料堆里,开始潜心研习,所有有关的材料,他都要通读一遍。起初的三个月里,他以办公室为家,经常通宵达旦。

与此同时,韩玲冰还做了一些实地调研,走访物流企业、集装箱堆场、铁路局、运管局以及海关检验检疫口岸等相关单位,还找到上海港口管理局专家及交通运输部水运局老领导请教。他很快熟悉了情况,并开始思考内陆港提升发展的问题。

一套详实、严谨并带着思考意味的调研报告很快出炉。

当然,这份报告仅仅是韩玲冰对国际港务区工作探索的开始,并不一定解决什么问题,因为它是为了提出问题。接下来一年时间,韩玲冰带着问题,以自己特有的探索精神参与到了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工作中。

“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韩玲冰乐于这样总结自己与西安国际港务区最初的邂逅,“内陆港的理念能不能落地,能不能真正托起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名头,我们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年里,我很忙碌,也很踏实。”

概念升级,建设“西安港”

在西安板块经济发展过程中,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五区一港两基地”的一个代表,和其他开发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位,它提供的是平台,所以它是一个功能性园区。然而,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工作,韩玲冰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仅仅把港务区定位成一个功能性服务园区,是远远不能发挥其全部力量的。

“当我进一步调研并参与工作后,感到国际港务区的定位无论内涵外延都可以做得更丰富。”韩玲冰的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想法——概念升级!最终,西安国际港务区这支团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理念——建设“西安港”。简单地说,就是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国际中转枢纽港,承东启西,贯通欧亚,服务“一路一带”建设。

“西安港”概念获得了广泛认可,确定了西安港作为国际中转枢纽港的定位,如此一来,西安国际港务区不仅仅是为陕西产业发展服务,更是被放置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进行运作。

对“西安港”的解读,韩玲冰做了大量工作,而他本人对此则十分淡定:“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国际港务区整个团队不断努力探索的结晶。”

“西安港”将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尤其是习主席提出建设丝路经济带的概念之后,韩玲冰和他的同事们又将“西安港”概念进行了相应优化,提出要把它建成为丝路经济带上最大的国际中转枢纽港。这既是国家战略,也是陕西省打造丝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重要支撑。“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最核心的支撑、最核心的抓手就是现代商贸物流,而西安港就是支撑商贸物流最核心的平台。”

胼手胝足,过门不入。对于内陆港,韩玲冰的认知越来越清晰。谁来规范这个新兴业态的发展呢?如何规范?为此,韩玲冰潜心研究,多方沟通,倡议成立中国港口协会陆港分会。

2013年5月挂牌成立的中国港口协会陆港分会,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55家会员单位。韩玲冰也有幸当选为该协会的秘书长。

现在,韩玲冰又带领他的团队在积极申请加入亚太经社会《政府间陆港协定》,以利用国际组织更好地将中国内陆港的发展和国际陆港的发展接轨,依托跨国公路和泛亚铁路促进交通运输便利化。只有这样,中国内陆港才真的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用重现汉唐的思维勾勒西安港未来

每个地方的发展都会受制于各种因素,会遇到各种挑战与难题,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也一样。“西安港”的规划设定,需要国家和省上对它给予更多的认可与支持,创造更大的平台,随着丝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未来如何将实践这一概念与西安港的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新欧亚大陆桥,让西安港的概念落地,这是韩玲冰目前思考的重点。

“从我的专业来讲,丝路经济带的基础就是新欧亚大陆桥这条线,从连云港到西安,再到新疆,经过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这条通道的几个点是至关重要的,连云港、乌鲁木齐,以及内陆的郑州、西安、兰州。而在这三个点中,西安是重中之重。这就是西安作为丝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核心地位和优势。”面对一张世界地图,韩玲冰手中的钢笔在地图上游走。

在韩玲冰眼中,西安在中国乃至欧亚版图上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换言之,在丝路经济带上,西安应当承担更多的国家担当,它既然有这样的优势,就同样负有这样的使命。西安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是面向西北五省区的中心城市,它有两个重要节点,一个是中国能源运输的节点,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这是国家能源大通道的重要节点;第二个节点,是西北、西南两大片区的节点,西安连接了西北,联通了西南,如果西安港打造成功,西安就能够再现汉唐时期长安作为古丝路起点和商贸物流中心的繁荣盛景。

“这不是痴人说梦,这是我们实实在在进行的规划。我们把西安放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层面上进行打造,它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韩玲冰笑着说。而在他实际参与的工作中,2013年开通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趟从西安发车,开往中亚的货运班列,已经规律地运行了一年时间,用滚滚的车轮为丝路经济带建设进行着有益的实践。

每当韩玲冰向人介绍“长安号”时,他总是喜欢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作生动描述:“长安号和西安港就相当于一个螃蟹,西安港相当于一个螃蟹壳,丝路经济带所依托的新欧亚大陆桥这条大通道、大动脉,是螃蟹的两个钳子,此外还需要四通八达的支线运输,就相当于螃蟹的若干小爪子。只有把这些通道建起来并与西安港发生联动,西安港这个枢纽的功能才能够发挥,螃蟹才能火起来。”

为今人奋斗 为来者前驱

当所有一切都按照规划和设想有条不紊向前推进时,韩玲冰忽然意识到,自己来西安挂职,转眼已近两年。

谈到对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感情,韩玲冰感触很深。虽然只短短两年,但自己身处的这个团队,有梦想、有激情、有文化,规范务实,战斗力强悍。这是他来西安之前没有意料到的。从上海到西安,他带来了知识和思想,同时也学到了不少以前不了解的东西,获益匪浅。

总结自己的思路时,韩玲冰说:“我是真的想为西安国际港务区多做点事。来这里,不仅拓展了我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同时我也认识到了沿海和西部间有很多契合点,需要不断去挖掘。要真实的去探索,不是在字面和口号上。挂职一年时间太短,可能刚刚熟悉了工作环境,有了一些独立的思考,想要拿点什么东西出来时,时间就到了,所以我决定多停留一年。”

“为今人奋斗,为来者前驱”是中国内陆港精神“奉献文化”的精髓,韩玲冰说,他特别喜欢这句话,并且当作他一生的座右铭。

按照韩玲冰的想法,接下来要用较长的时间来探索“西安港”模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不断优化的过程,不断提升的过程。从理念到思路到路径,到落地,这也是一个从务虚到务实的过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个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平台如何建设,韩玲冰有明确的方案。这个方案要付诸实施,还要经过几年的奋斗,之后就要大建设、大运营,把西安港纳入到国际运输体系,使其真正实现国际中转枢纽港的作用。

对于这一切,韩玲冰充满信心。而对于自己的思考,他依旧没有放下。在他的工作哲学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则会大得多。因此,韩玲冰格外重视与同事的交往。47岁的他没有任何官架子,年轻的同事们私下里喜欢称他为“大叔”。他体贴、周到,甚至还有一点小资情调;他既是很好的朋友,又是很好的老师,当然也是一位优秀的领导。同事们都说,和韩主任相处没有条条框框,他的平易近人让大家如沐春风。

得失无常,从他挂职西安后,爱妻幼子不能时时照顾,至亲病重不能尽孝床前,令他无比愧疚。与愧疚相对的,是他挂职700天,在岗660天的光辉记录……

猜你喜欢
港务内陆丝路
丝路•山海
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芦苇栽培技术研究
内陆水上餐饮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新时期港口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内陆移民(外二首)
智慧港口:带动未来贸易
丝路新政
宁波舟山港港务翻译语料库的建设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