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

2014-05-02 01:55余林德陈占利广州市萝岗区萝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广州50000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22期
关键词:甘油三酯高脂血症脂蛋白

余林德,陈占利.广州市萝岗区萝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0000)



中西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

余林德1,陈占利22.广州市萝岗区萝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高脂血症为最常见的血脂异常之一,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症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逐渐引起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重视。对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高脂血症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高脂血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脂质代谢为三大物质代谢之一,具有储存和供应能量、组成细胞膜结构等重要生理功能。高脂血症是脂质代谢异常最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由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造成,可表现为高胆固醇症、高甘油三脂血症或两者兼有[1]。临床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型,前者多由遗传性因素导致的脂代谢紊乱引起,后者常由其它糖和蛋白代谢异常、饮酒、口服避孕药、内分泌环境改变(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我国人群血脂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我国高脂血症发病率为10.4%~38.0%,引起临床广泛关注[2-4]。本文从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酶类相关基础研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高脂血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高脂血症发病机制

高脂血症多由原发性因素引起,即遗传与饮食环境因素,少数继发于其它血液、内分泌、代谢类疾病。研究表明,该病发生与遗传、环境及饮食生活等因素关系密切。

1.1 饮食与环境

胡建人等[5]对同一年龄组两个食堂的集体就餐职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不同饮食结构人群的脂肪肝及高脂血症发病率差异明显,长期进食深海鱼类人群的脂肪肝、高脂血症发病率明显低于普通饮食人群。

1.2 遗传因素

目前脂质代谢异常所涉及的基因研究主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载脂蛋白 B-100基因、载脂蛋白E基因、ATP结合盒式转运子基因、载脂蛋白AI基因、脂蛋白脂酶基因、脂联素基因等。Kastelein等[6]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是由LDL-R基因突变导致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以血浆胆固醇明显升高为主要特征。基因研究[7-8]结果表明,APOB-100基因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与脂类代谢和血脂水平关系密切。

1.3 酶学研究

目前脂质代谢异常的酶学方面研究主要有:脂肪甘油三酯脂酶(ATGL)、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HL)、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还原酶、胆固醇7-羟化酶(CYP7A1)、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CAT)等。

脂肪甘油三酯脂酶(ATGL)为脂肪组织参与脂肪分解酶类。Haemmerle等[9]研究指出ATGL作为甘油三酯水解限速酶,可有效动员脂肪组织脂肪,临床作用明显。Ryden等[10]指出ATGL主要作用为调控基础状态的甘油三酯分解,该结论与Langi等[11]研究结果一致。Schwei等[12]观察小鼠白色脂肪组织ATGL和HSL两种酶活性,研究发现:ATGL为甘油三酯催化的第一步水解重要脂肪酶;LPL为参与脂质代谢的重要关键酶,可水解血液中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生成脂肪酸、甘油,为组织氧化分解提供能量,并维持血脂稳定[13]。同时HL在脂蛋白和磷脂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将胆固醇由周围组织调节转移至肝脏,避免肝外组织的胆固醇积累过量,因此HL的缺乏极可能造成甘油三酯与血浆胆固醇升高[14]。临床研究[15]证明,血液中70%的胆固醇由LDL、VLDL携带,而90%的LDL主要通过LDLR途径清除。目前,他汀类药物(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为临床最广泛的降血脂药物,可通过竞争性抑制方式达到降低HMGCoA还原酶活性的目的,进而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16-17],也可通过上调肝细胞表面LD受体的表达,达到降血脂的目的[18]。胆固醇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为转化成胆汁酸,可维持胆固醇代谢平衡,50%的胆固醇由肝脏细胞通过经典途径(由CYP7A1(胆固醇7-羟化酶)启动,并作为限速酶)合成为初级胆汁酸。现代中成药药理学[19]显示,多数中成药由增加CYP7A1基因转录与蛋白表达以促进体内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最终降低血脂水平。Lee等[20]实验研究结果表明,LCAT在磷脂代谢中有着重要作用。

1.4 中医病机

《傅宗翰医术集锦》记载高脂血症发病中医病机包括:肝和脾升,胆和胃降,盖胆为中精之府,能净脂化浊;肝乃藏血之脏,职司疏泄;若肝胆失疏,则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停滞,清浊难分;胆郁不畅,则清净无能,脂浊难化。该理论与西医学关于人体脂质代谢主要在肝脏完成的理论相吻合。该病中医病机研究结论主要为:痰浊淤血为高脂血症发病之标,脏腑功能失调为高脂血症发病最根本原因,包括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精亏虚等;饮食不节为高脂血症发病的直接因素[21-24]。

2 高脂血症诊断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制定的《高脂血症指南(2007年)》相关标准:及时发现和检查血脂异常,建议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空腹血脂1次;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高危人群,则应每3~6个月测定血脂1次;对于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患者应在入院或24h内检测血脂。同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层,具体见表1。

表1 血脂水平分层标准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血脂检测指标为:TC、TG、HDL-C、LDL-C。TC是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总和;TG是血浆中各脂蛋白所含TG总和;目前临床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的检测尚无全面检测方法,故通过检测其所含胆固醇的量,间接测定血浆HDL含量;LDL-C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前认为LDL-C浓度可基本反映血液LDL总量。

2.1 高脂血症临床分型

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1970年WHO分型为:高脂蛋白血症分为6型(Ⅰ、Ⅱa、Ⅱb、Ⅲ、Ⅳ和Ⅴ型),分型简单明确,操作性强,但没考虑病因。见表2。

表2 高脂血症WHO分型

临床上指导治疗常采用简易分型法,可将高脂血症简单分为四类。见表3。

2.2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

《实用中医心血管疾病学》把高脂血症分为以下7型[25]:痰浊阻滞,证见身重乏力,形体肥胖,胸闷或痛,纳呆腹胀,咳嗽有痰,舌红苔腻,脉弦滑;湿浊困脾,证见头身沉重,脘腹胀闷,肢体怠倦,纳呆恶心,尿少便溏,甚或浮肿, 面色青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腻,脉沉缓;气滞血瘀,证见胸闷憋气,胸背疼痛,痛处固定,两胁撑胀或痛,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苔薄,脉弦或涩;脾肾两虚,证见体倦乏力,腰酸腿软,耳鸣眼花,月经失调,腹胀纳呆,尿少浮肿,胃冷喜温,舌红或淡,苔薄白, 脉沉细或迟;肝肾阴虚,证体倦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涩口干,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沉细或数;肝郁化火,证见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头晕头痛,口燥咽干,尿黄便干,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胃热腑实,证见形胖体实,大便常秘,消谷善饥口渴欲饮,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有力。

表3 高脂血症临床分型

3 高脂血症治疗方法

目前高脂血症治疗主要分为一般饮食治疗及药物治疗。

3.1 饮食运动治疗

饮食治疗为高脂血症首要治疗措施,应长期坚持。饮食运动治疗控制指标为:每日脂肪入量<30%总能量,饱和脂肪酸为8%~10%,胆固醇入量<300mg。对于肥胖患者以体育运动为主。邓玉强[26]采用长期游泳运动方法研究2型糖尿病大鼠Musclin分泌和脂质代谢,结果发现长期游泳运动可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和骨骼肌Musclin的含量,有效改善糖尿病机体的糖脂代谢紊乱。

3.2 药物治疗

3.2.1 他汀类 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 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已被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具有良好调脂疗效,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脂药物。常见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的生物合成达到调脂目的,可有效治疗胆固醇高合成与低吸收患者[27]。

3.2.2 贝特类 即苯氧芳酸类,主要有环丙贝特、氯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及非贝齐等,主要适用以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为特征的血脂异常患者[28]。

3.2.3 烟酸类 烟酸属于B族维生素,但超过维生素作用剂量才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多,包括恶心呕吐、造成肝损害、诱发溃疡病、糖尿病加重、痛风等副作用。因此临床应用并不广泛。

3.2.4 树脂类 即胆酸螯合剂,可降低总胆固醇(10%~20%)和LDL-C(15%~25%)含量,但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无显著疗效。

3.2.5 其它药物 依折麦布为新型调脂药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主要作用机制为阻断胆固醇外源性吸收途径,与他汀类降脂药合用降脂疗效更强[29]。普罗布考可降低总胆固醇和 LDL-C,同时可降低血清HDL-C,对甘油三酯含量无影响。其中,n-3脂肪酸制剂可降低TG,轻度升高HDL-C,对TC与LDL-C无影响。

调脂药物联合应用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法,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一般多采用他汀类与其它调脂药物合用。高脂血症治疗方法还包括外科治疗、透析疗法和基因治疗,但目前技术尚不成熟,临床应用比较局限。

4 结语

高脂血症为老年化社会及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所带来的副效应,发病率逐年升高,且高脂血症与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诸多心脑血管的发生进程与脂质代谢异常关系密切,对于疾病的进展有一定促进效果,如阿尔茨海默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易造成严重并发症,但目前该疾病的认识和重视仍存在不足,且针对高脂血症尚无简便、系统、有效的监测手段及治疗方案,因此形势仍较为严峻,目前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21-822.

[2] 卫生部,科技部,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4, 2(12): 919-922.

[3] 沈学耕,王自芬.不同职业人群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82-83.

[4] 郑平,曾惠,莫如.240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0-71.

[5] 胡建人,迟孟丽,李美华.饮食与脂肪肝高脂血症发病率的调查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90-491.

[6] KASTELEIN JJ, VAN LEUVEN SI, BURGESS L, et al.Effect of torcetrapib 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J].Engl J Med, 2007, 356(16): 1620-1630.

[7] CHIODINI BD, BARLERA S, FRANZOSI MG, et al.Apob gene polymorphism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meta-analysis[J]. Atherosclerosis, 2003, 167(2): 355-366.

[8] PURI RD, TEWARI S, SINHA N, et al. Polymorphisms in the apolipoprotein B-100 gene: association with plasma lipid concentratio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Indian Heart J, 2003, 55(1): 60-64.

[9] HAEMMERLE G,LASS A,ZIMMERMANN R,et al.Defective lipolysis and altered energy metabolism in mice lacking adipose teiglyceride lipase[J].Science,2006,312(5774):734-737.

[10] RYDEN M, JOCKEN J, VAN HARMELEN V, et al.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role of hormone-sensitive lipase and 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 in human fat cell lipolysis[J].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7,292(6):E1847-1855.

[11] LANGI N D, DICKER A, TAVERNIER G, et al . Adipocyte lipas es and defect of lipolysis in human obesity [J] . Diabetes, 2005, 54 (11) :3190-3197.

[12] SCHWEI GER M,SCHREI BER R,HAEMMERLE G,et al.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 and hormone-sensitive lipase are the major enzymes in adipose tissue triacylglycerol cat abolism [J] . J BiolChem, 2006,281(52) : 40236-40241.

[13] 李莹,姚震.脂蛋白酯酶基因 Pvu 酶切位点多态性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 2011,22(13):120-123.

[14] SHEARER G C,KAYSEN G A.Endothelial bound lipoprotein lipase(LPL) depletion in hypoalbuminemia results from decreased endothelial binding,not decreased secretion[J].Kidney Int,2006,70(4):647-653.

[15] 张锐.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及其调节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9, 30(1):29-33.

[16] DEBOSE-BOYD R A.Feedback regulation of cholesterol synthesis:sterolaccelerated ubiquitin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HMG-CoA reductase[J].Cell Res,2008,18(6):609-621.

[17] BROOKES Z L,MCGOWN C C,REILLY C S.Statins for all: the new premed[J].Br J Anaesth,2009,103(1):99-107.

[18] CUCNLANU M,COCA M.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and atherosclerosis a mini-review[J]. Rom J Inter Med,2007, 45(1):17-27.

[19] 周芹,段晓云,陆立鹤,等.附子多糖预防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及其对肝CYP7-1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5):991- 995.

[20] LEE J Y,ROBERT M,BADEAU A M,et al.Functional LCTA deficiency in human apolipoprotein AI transgenic SR-BI knock out mice[J].J Lipid Res,2007,48( 5):1052- 1061.

[21] 宋春晖,陈大舜.健脾化痰补肾降浊治疗高脂血症60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1540-1541.

[22] 赵州凤.辨证治疗高脂血症80例[J].陕西中医,2007,28(11):1500-1501.

[23] 陈婷,吴伟,李荣,等.血脂异常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8,15(1):39-41.

[24] 张学智.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标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2):716-719.

[25] 屈松柏,李家庚.实用中医心血管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294-296.

[26] 唐智明,邓玉强,吴健,等.长期游泳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Musclin分泌和脂质代谢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12):1078-1081.

[27] VAN HIMBERGON T M,MATTHAN N R,RCATCGHINI N A,et al.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maximal dose atorvastatin and rosuvastation therapy on cholesterol synthesis and absorption markers[J].J Lipid Rca,2009,50(4):730-739.

[28] FROCHART J C,SACKS F M,HERRNANS M P,et al.The residual risk reduction initiative a call to action to reduce residual vascular risk in dyslipidacmic patient[J].Diab Vasc Dis Res,2008,5 (4):319-335.

[29] 叶晓春.调脂治疗的新途径——依折麦布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11-12.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07-21

余林德(1982-),男,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中医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心血管内科。

R259

A

1673-2197(2014)22-0035-03

猜你喜欢
甘油三酯高脂血症脂蛋白
高甘油三酯血症
体检时甘油三酯水平正常,为何仍需注意?
人乳脂中甘油三酯分析方法及组成的研究进展
低密度脂蛋白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高脂血症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社区健康促进模式降低老年高脂血症的效果
泽泻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结节性黄瘤并发Ⅱa 型高脂蛋白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