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型配合火针治疗痤疮168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4-05-02 01:55蒋友琼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22期
关键词:火针痤疮皮疹

蒋友琼

(都江堰市中医医院 皮肤科,四川 都江堰 611830)



中医辨证分型配合火针治疗痤疮168例临床疗效观察

蒋友琼

(都江堰市中医医院 皮肤科,四川 都江堰 611830)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配合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痤疮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中医辨证分型后,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药内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皮损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治疗组患者皮损评分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辨证分型内服中药的基础上配合火针治疗痤疮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皮损消退快,愈合不留疤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痤疮;中医辨证;火针;临床研究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额头、两颊以及胸背等皮脂腺较丰富的部位,青春期是痤疮的好发年龄段。痤疮呈细小粉刺、丘疹或脓疱,严重时可产生结节、囊肿,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有瘢痕和色素沉着,是常见损容性皮肤病[1]。多数患者青春期后能够自愈,但近年来受生活环境改变、饮食结构调整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痤疮的发病年龄有所提前,且青春期后也可发病[2]。痤疮属于祖国医学中“肺风粉刺”的范畴,中医很早就对痤疮有所记载,时代不同,名称有别,现在一般称之为“青春痘”“粉刺”“暗疮”等。本研究采用辨证分型内服中药联合火针治疗痤疮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8例痤疮患者均为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皮肤科收治,其中男88例,女80例,年龄15~38岁,平均(25.2±4.4)岁,病程6个月至18年,平均(2.9±1.0)年。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皮肤丘疹、脓疱、囊肿或黄豆大小的暗红色结节,皮损明显,严重者为穿凿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中关于痤疮的诊断标准[3]。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①治疗前1个月内口服或7天内外用过治疗该病的相关药物;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③合并严重脑血管、内分泌系统病变以及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症状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火针外治。

1.3.1 辨证分型治疗 将患者分为四型:肺经风热型、肝气郁结型、脾胃湿热型以及肝肾阴虚型。①肺经风热型:症见面部多发的毛囊性丘疹,或伴痒痛,或伴脓疱,以前额为重,口渴喜饮,舌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宣肺,解毒凉血。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药用:枇杷叶、桑白皮、连翘、野菊花、牡丹皮、白茅根、栀子、生地、黄芩、黄柏、赤芍、薏苡仁、甘草等;②肝气郁结型:症见面部两侧或下颌、背部有丘疱疹,或呈结节脓疱,可伴有胸胁胀痛、性情急躁等,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疏肝理气,清热散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牡丹皮、柴胡、当归、白术、栀子、赤芍、连翘、丹参、白花蛇舌草、甘草等;③脾胃湿热型:症见额面、前额、胸背部丘疹、脓疱或囊肿,疮形较大,红肿疼痛,兼见口干喜冷饮、口臭、小便黄、大便秘结等,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燥湿,解毒泻火。方用芩连平胃散加减,药用:黄连、黄芩、茵陈、浙贝母、陈皮、蒲公英、丹参、生山楂、白术、厚朴、生大黄(后下)、生甘草等;④肝肾阴虚型:症见面颊、下颏处毛囊性丘疹、粉刺,女性患者月经前粉刺、脓疮、结节或囊肿增多,月经过后症状减轻,可伴有失眠、盗汗、眼目干涩、月经不调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细或细数。治宜滋肝补肾,凉血解毒。方用二至丸合知柏地黄汤加减,药用:黄柏、知母、熟地黄、山药、当归、牡丹皮、茯苓、泽泻、女贞子、旱莲草、白花蛇舌草、浙贝母、连翘、野菊花等。

上述方剂均为每日1剂,水煎两次合并药液,分早晚温服,共服14剂。

1.3.2 火针治疗 火针取穴:阿是穴(皮损局部)、背部腧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等)。选好进针点后进行常规消毒,将盘龙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白,垂直快速点刺皮损顶部,进针出针速度要快,皮损较大、坚硬结节者可在其中心和周围多处点刺。进针时应先浅后深,深度控制以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不接触正常组织为宜。点刺后约4~6天痂壳脱落,每周治疗1 次,连续治疗3次。在点刺背部各腧穴时,将针尖烧红后迅速直刺,深度约在5mm内,每穴点刺3次, 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4.1 皮疹总评分 皮疹类型评分:仅有粉刺无皮疹计2分,同时有粉刺、丘疹以及脓疱计4分;同时存在粉刺、丘疹、结节计6分;粉刺、丘疹、结节、囊肿都有计8分。皮疹数量评分:无皮疹计0分,有皮疹但数量不超过30个计2分;皮疹数量31~50个计4分;51~100个计6分;皮疹数量超过100个计8分。皮疹类型和数量评分之和为皮疹总评分。

1.4.2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于疗程结束后2周评价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相关标准。临床治愈:皮损全部消退,或仅留少许色素沉着,无新发皮疹;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无新发皮疹;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有少许新发皮疹;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辨证分型治疗后两组患者皮损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治疗组患者皮损评分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整体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痤疮的记载,《素问》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唐代王冰给《黄帝内经·素问》作注云:“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提出了痤疮病位在皮,而病机与“汗”和“风”有关。明朝张介宾对《内经》作注曰:“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为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疖,是名曰痤”,指出了“郁”是“粉刺”发展为痤疮的一个因素。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指出“面皰”和“风”“热”有关。清代陈士铎《外科秘录》谓:“粉花疮生于人面,窠瘘生痒,乃肺受风热也。此疮妇女居多,盖纹面感冒寒风,以致血热不活,遂生粉刺,湿热两停也”。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曰:“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经所谓有诸内、形诸外”。清代顾世澄的《疡医大全》曰:“书生娇女各多此病”。从上述中医典籍可以看出,粉刺、痤疮的病因病机与“肺”“风”“风热”“郁热”有关,而发病人群多为年轻人,且以女性居多。痤疮虽然好发于面部、胸背等部位,但其病机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因此,从病因病机出发,中医多采用辨证分型对痤疮进行治疗[4]。

本研究将168例患者分为四型,即肺经风热型、肝气郁结型、脾胃湿热型及肝肾阴虚型,其中肺经风热型和脾胃湿热型患者构成比较高,分别有62例(36.9%)和54例(32.1%),其余两种类型病例相对较少。针对不同类型的痤疮,分别使用枇杷清肺饮、丹栀逍遥散、芩连平胃散以及二至丸合知柏地黄汤随证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84例患者通过辨证分型治疗,皮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总有效率达90.5%。

火针是治疗皮肤病的常用外治手法,可发挥传统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火针集针的刺激和灸的温热功效,具有引热解毒、消肿止痛、借火助阳、温经散瘀、通经活络的作用[5-6]。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指出:“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脓溃在内,外皮无头也”,“凡疡块结积之病,其宜火针,比非方之功,火针甚妙”。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痈肿,凡用药贴,法皆当疮头处开孔,令泻热气。亦当头以火针针入四分即瘥”。本研究84例患者在辨证分型治疗的同时配合火针疗法,其皮损评分较单一辨证分型治疗患者更低,临床治愈率明显升高,且治疗中未见明显炎症反应,治疗后无瘢痕或色素沉着。

综上所述,在辨证分型内服中药的基础上配合火针治疗痤疮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皮损消退快,愈合不留疤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夏庆梅,王泓午,徐丽敏.痤疮中西医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1,28(1):84-86.

[2] 严迩晗,彭拥军,刘跃光.寻常痤疮中医研究概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7): 132-134.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

[4] 陈燕.痤疮的中医辨治总结[J].光明中医,2013,28(1):155-157.

[5] 贺普仁.火针的机理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 2004,10(2):20-24.

[6] 李树君,雒玉辉,贾育蓉,等.中医外治方法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 2011,24(6):82-84.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8-04

蒋友琼(1979-),女, 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医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外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R245.31+6;R758.73+3

A

1673-2197(2014)22-0043-02

猜你喜欢
火针痤疮皮疹
神奇的火针疗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多功能便携式皮疹观察尺的研制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