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视野下的大学生应征入伍机制研究

2014-05-02 10:55刘国梅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参军入伍服兵役毕业生

刘国梅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急速增加的第一年,高校毕业生212万人,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明显下降,此后,每年以几十万的人数递增,到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人。10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创造的就业岗位虽然也大幅增加,但是和毕业生人数相比,仍然显得短缺。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如大学毕业生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三支一扶”等等[1]。其中,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增强了我国的兵源素质,从2001年开始的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至2009年全国预征13万大学生入伍,实现了10万的突破,这是扩大大学生预征工作的开始。

一、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的现状

(一)国家对大学生预征工作的政策情况

2001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在新的征兵工作条例中确定了依法可以缓征正在全国高等学院就学的学生,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出台了贯彻落实这一文件的《关于从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征集新兵有关问题的通知》([2001]参联字4号),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政策首次出台;2004年,该项政策从部分高校试点转为向全国全日制高校全面铺开,各省市及各高校均出台了相关的大学生入伍配套规定和办法。从此,大学生预征工作正式展开。至2008年,国家把征集对象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这个群体,开始在高校大规模的宣传预征工作;2009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办法及优惠政策,当年应征入伍大学生达13万。2011年10月29日,全国人大第十一届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兵役法,增加了大学生取消缓征的规定,同时增加了吸引高学历高素质青年入伍的规定,完善军人基本待遇。[2]

(二)大学生预征工作现状

2001年,大学生预征工作政策出台后,当年首次参加试点工作的高校全国只有90所,最后征集人数十分有限。2009年,由于国家预征政策的改变,下发了各种预征优待政策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此后征集的人数大幅增加,如下表:

全国高校毕业生征兵统计情况表(单位:万人)[3]

在对大学生预征工作现状的研究中,我们针对有关预征工作,大学生是否了解政策,是否满意国家对大学生预征政策,是否愿意服兵役等等十几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调查的大学生为大专以上学历,发放问卷2600份,有效回收2560份,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其具体情况如下:在问“是否了解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时”时,有54%的学生表示了解,其余表示不了解;在问“从哪里了解应征入伍政策”时,有65%回答是“学校宣传”,有17%回答是“网络”有8%回答是“报章杂志”,有10%回答是“偶然得知”;在“你对参军入伍政策了解的是否详细”时,仅有5%的人回答“非常详细”,有57%的人回答“一般”,有39%的人回答“一知半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不了解国家应征入伍政策,至少是了解的不深,说明我们在政策宣传上,仅仅限于学校层面,缺乏广泛性和大众性。而详细了解政策的人比例更低,只有详细了解政策,才有可能产生参军入伍的动因,这说明有入伍意向的人较少。在问到 “对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是否满意”时,有27%的人回答“满意”,有68%的人回答“基本满意”,有5%的人回答“不满意”;在问到“如果你愿意参军入伍是基于什么考虑”时,有18%的人回答是“享受各项优惠政策”,有47%的人回答是“考虑到部队的良好环境,可以达到锻炼人的目的”,有22%的人回答是“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有13%的人回答是“提前就业”;在问到“如果你不愿意参军入伍,是基于什么考虑”时,有16%的人回答“担心优待政策不能实现”,有30%的人回答“担心优待政策实现不到位”,有26%的人回答“怕到部队吃苦不适应”,有28%的人回答“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在问到“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什么看法”时,有85%的人回答“就业压力很大,不好找工作”,有15%的人回答“压力不大,好找工作”;在问到“你认为国家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能否缓解就业压力”时,有60%的人回答“能”,有40%的人回答“不能”。从以上问卷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国家的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是满意的;但是对政策的落实情况则是大多数学生所担心的,虽然对大学生服兵役的目的这个问题回答各异,但对政策的担心这个原因,对大学生服兵役影响较大;有些大学生正是因此而不愿意服兵役;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很大,并认识到了服兵役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现实行动的偏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注重经济利益与个人的发展前途,我们的教育也较为缺乏国防教育,大多数大学生也仅从自己的个人前途出发选择工作,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自己的小幸福,很多人不愿意付出,一味索取。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对服兵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能够认识到是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但是有怕吃苦、怕危险的思想,所以问卷调查中,尽管在“是否愿意服兵役”这个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回答“愿意”,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们又看到对“大学生预征工作的国家政策的深入了解”的只占参加人数的5%,这就说明有些学生只限于口头上愿意服兵役,而在真正报名体检等环节就止步了。

(二)国家的优待政策与现实执行存在偏差

国家的优待政策是调动大学生报名的催化剂,优待政策涉及复学、减免学费、考试加分、优待金享受、优待安置和入伍后的培养使用等诸多方面。但一些地方政府政策朝令夕改不能兑现承诺,大学生退伍后的安置工作和优惠政策得不到兑现,部分高校和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作风拖拉,退伍大学生不能及时享受国家政策,因而产生负面影响,也间接影响了对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宣传效果。

(三)正面宣传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偏差

环境是社会个体活动的基础,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学校极力进行正面教育和国家政策宣传,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但是目前多数在校学生的家庭条件和自身生活条件比较好,受到社会的影响,认为当兵较苦;有的学生本身愿意参军,但在自己家人和朋友错误观念的影响下,立场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动摇;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到部队吃苦,也担心服兵役会耽误学业甚至影响就业;还有一些征兵干部在征兵过程中搞形式主义,欺下瞒上、以权谋私,这些社会思潮和现象极大影响了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动摇了学生积极应征入伍的决心,甚至出现在报名征兵后又以种种理由拒绝参军的情况。[4]

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我国目前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大学生参军入伍的人数和质量离国防部要求还相差甚远,因此,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即缓解就业压力,又提高兵员质量,大幅提高大学生服兵役的数量与质量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三、积极建立大学生参军入伍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参军入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是现代化军事对兵源素质的必然要求。因此,建立大学生参军入伍的长效机制是刻不容缓的。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周边环境并不安宁,他们害怕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因而不断制造麻烦和事端,同时存在着军事斗争的风险。而现代军事斗争不是靠人力、争山头,而是现代化信息战、电子战,要打赢这样的战争必然需要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因此,征集大学生参军入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兵源素质提高的途径之一。要提高认识,要把大学生参军入伍提到政治高度,从而彻底打消人们对大学生参军入伍学费代偿、补助金发放以及其他一些优惠政策的实施的看法,大力宣传,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同时,大学生参军入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这也是制定政策部门和就业部门必须看到的,从而制定出较为科学的预征政策,促使工作顺利进行。

(二)合理有序的预征工作效应

大学生预征工作要长期化,常态化,科学化,合理化。所谓长期化就是对这项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要对高校和社会广泛宣传,让所有的大学生和家长都了解国家对大学生预征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让社会各界都明确认识到大学生预征工作的重要意义。所谓常态化,一是部队、地方和高校要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大学生预征工作,并将工作细化,条理性。做到预征工作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办、有人督。二是将预征工作做在平时工作中,不仅仅按照部队征兵时间进行,而是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所谓科学化,就是将预征工作和军训、军事理论课结合起来,在进行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时要讲述大学生参军入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报效祖国的信念。所谓合理化,就是理顺工作思路,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做好预征工作,比如利用网络将报名工作做在平时,不要集中报名,而是有一个报一个,预征工作网常年开放,方便大学生报名。按照现在的征兵时间“每年夏秋季8月1日开始征兵、9月1日批准入伍、9月5日起运新兵、9月30日征兵结束”,[4]正好是高校的暑假期间,大学生放假在家,有些农村家庭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报名、或者网上报名都很难。所以,报名长期化是较为合理的。

(三)符合国情的法律保障

我国的兵役法规定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6]这里只是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而随着大学扩招,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适龄人员越来越少,给兵源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境外,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某些国家(地区)规定大学生毕业后必须服一年兵役,如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西方一些国家亦是如。我国因为人口比较多,兵源一定程度上较多,就没有强行规定大学生一定要服兵役。但是,根据目前情况,大学生服兵役也是较为急迫的事情,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如果能够在法律上确定大学生服兵役的必要性或者给予一定的规定,则大学生服兵役就有了法律保障,就会使这项工作更为顺利进行。

(四)退役后的现实权益保障

大学生服兵役政策不过十年,各项制度还不健全,国家也在不断实行新的优惠政策。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人为因素,使得在国家政策的实施,权益的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代偿学费手续繁杂,过程较长;优待金不能尽快发放到位,以及退伍复学、考研加分、退伍安置等都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推诿扯皮的影响,这也是大学生参军入伍的顾虑之一。因此,国家在政策制定上,政策落实上要下大工夫,对于在此项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情节严重的应给予党内和行政处分,对于拒不执行国家政策的,应调离该岗位。要全面保障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各项政策执行到位,确保他们为国防建设出力没有后顾之忧,真正使他们在部队受到锻炼,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1]黄凯.普通高校北科毕业生就业难成因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89-92.

[2]刘素贞.大学生入伍的发展趋势及其德育价值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3(8).

[3]文正建.基于渐进决策模型理论的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政策研究[J].理论前沿,2013(20).

[4]刘宇.新时期高职院校征兵工作问题和对策的思考[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5]2013大学生征兵政策解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Z].

猜你喜欢
参军入伍服兵役毕业生
韩文化部长力挺防弹少年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生对参军入伍的认识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新加坡首位英超球员或将入狱
当代在校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影响因素初探
河北省大学生入伍激励政策与多维度评价
最“叛逆”的毕业生
恩格斯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