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剧院的发展与变化

2014-05-03 11:28来嘉炜
戏剧之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剧场建筑师舞台

来嘉炜

(杭州国美建筑装饰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03)

一、早起西式剧场

19世纪后半叶,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冲突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始,那些来到中国的西方人为了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在中国的殖民地兴建剧场,于是,西方的剧场被直接移植到中国。

(一)背景

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冲突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始,西方人为了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的殖民地兴建剧场成为一件自然的事。由于兴建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娱乐生活,因此剧院设计是直接将西方的剧场移植过来。另外,这些剧场由于财力和设计水平所限,并没有体现出当时西方第一流的剧场水准,尽管如此,西式剧场的到来,使中国剧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中国最早的西式剧场——澳门岗顶剧院

在殖民地时期,葡萄牙人为了把自己的文化带入澳门,在澳门兴建了当时中国第一个西式剧院“伯多禄五世剧院”,现在剧院被俗称为“岗顶剧院”。

现在,岗顶剧院的周围分别是东面的圣奥斯定教堂,西面的圣若瑟修道院,北面的河东图书馆,与这些宗教、文化设施一道,形成了一个特别的区域。

图一 澳门岗顶剧院

从1857年开始兴建,到1868年最终建成,耗时十年有余。1963年,香港大学建筑系的师生对此建筑作了一些改进设计。2001年内部进行了重修,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来建筑的主体。

整个建筑长41.5米,宽22米,剧场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观众厅部分有池座和楼座,最早的座椅是不固定,使用灵活,后来改建时变成了固定座椅。观众厅的平面形状约呈圆形,楼座呈现月牙形。观众厅的前面布置了前厅,两侧的休息廊直通二层楼座。舞台的主台接近于正方形,台口部分有很小的台唇,主舞台台下几乎没有任何舞台机械,但是舞台的台面倾斜设计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这种做法在欧洲的许多古典剧院中都可以看到,比如著名的巴黎歌剧院的舞台就是这样设计的。

二、大剧院时代的剧场

(一) 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剧场设计风潮

1994年,上海大剧院在世界范围公开征集方案的做法标志着中国剧院设计引入外国设计的风潮,但由于境外设计的数个剧场实践并不十分成功,而且都经过国内的剧场专家重新改建方能正常使用,对剧场功能功能性问题的忽视,使剧场普遍的被当成一个城市的标志后,意味着剧场的实际功能相对下降,而形式的重要性则大幅上升,这在如今的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大规模的剧场建设并不是完全因为国内戏剧演出市场的需要,而是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需要,以此表明城市功能完善。更复杂的是,这一类建筑往往与政绩工程挂钩,剧场问题因此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但是,当设计的机制选择了外国的,而选择的机制则遵循国内的,我们发现那些本来在西方设计建筑时应遵循的基本理念,到中国后就变形了,为了适应中国的建筑市场,国外的建筑师们在我国剧院设计中,存在着许多夸张、虚假、非理性的做法,而这些做法又往往借助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牵强地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挂钩。相反,那些仍然遵循理性的西方建筑师,在目前的选择机制下,难免会被淘汰,这样无疑是鼓励了一种不正常的设计方式。

90年代以来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部分作品:

1上海大剧院法国夏式建筑师事务所2中国国家大剧院法国机场设计公司3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法国机场设计公司4杭州大剧院加拿大卡洛斯·奥特建筑师事务所5宁波大剧院法国何斐德建筑设计公司6温州大剧院加拿大卡洛斯·奥特建筑师事务所与PPA建筑事务所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7东莞大剧院加拿大卡洛斯·奥特建筑师事务所与PPA建筑事务所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8河南艺术中心加拿大卡洛斯·奥特建筑师事务所与PPA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9江苏歌剧院加拿大卡洛斯·奥特建筑师事务所与PPA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10广州歌剧院英国扎哈·哈迪德事务所11青岛大剧院德国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

以上所列出的剧院都是我国目前规模、重要性均占据前列的剧场,可以看出,在目前各地重要的剧场设计中,引入外国设计已经成为风潮,国内建筑师能够占据是多是一些重要性相对低的剧场。

(二)剧场的工艺设计问题

剧场的工艺,其实就是设计顾问从剧场策划阶段开始直至剧场设计,建成后的一系列阶段内提供剧场技术支持。目前我国的剧场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顾此失彼:比如在某个剧场设计中,如果声学的人员比较强势,那么这个剧场的各类声学设施就会占据最有利的位置,而舞台灯光设施的位置就会比较差。反之,如果灯光设计的人员比较强势,面光、耳光等设施一定会占据好位置,扬声器等位置就会差一些。

因此,如果由剧院顾问出面协调,根据不同的剧场演出类型,对这些不同的专业要求,提出优先顺序,就能够避免无谓的矛盾,最大程度上满足剧场的功能要求。

剧场设计顾问涉及的技术领域有:剧场的功能流程设计、舞台机械设计、舞台灯光设计、建筑声学设计(包括电声设计)。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剧场设计只有在这样一些相关专业的配合下,才能够获得成功。就目前国内剧场设计而言,剧场工艺设计一直是弱项,长期被忽视。由建筑师包办剧场工艺设计的情况一直没有太大改变,结果必然导致剧场设计出现诸多问题。除技术问题外,剧场设计顾问还应该对剧场运营问题提出建议,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制定设计任务书,确定剧场的性质和功能配置。

理想的剧场设计顾问,应该参与剧场设计的全过程。包括:

1.剧场设计可行性研究阶段;

2.方案设计阶段;

3.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阶段;

4.工程完工后的设备调试阶段。

三、中国现代剧场的建筑声学设计发展

(一)可调声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在剧场声学研究中,业内普遍认为,混响时间不是唯一的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影响厅堂音质。早期反射声被广泛接受,声学界已普遍认同它对于音质的重要性。在听众接收到直达声后50毫秒内的反射声,是可以接受的,有效的早期反射声,而且这部分反射声还能够增强直达声的强度。人们逐渐意识到,侧面反射声对于听众感受到声音的亲切感和围绕感更具有作用。此外,还有稳态声和脉冲声的差异也被提出来了。

现在剧场的多功能主要就是开会、戏剧演出、开音乐会(加反声罩)。尤其是一些地方性城市曾建造一些多功能性质的剧场,用于开会、集会、作报告的机会更多一些。因此针对这类剧场,在声学设计上应该偏向于清晰度高一些的做法,此时使用电声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过度依赖电声,对于演员来说是降低了要求,对于观众来说是降低了欣赏水平。但是以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演员基本功不足的状况,如果不使用电声辅助,又不能达到较好的声学效果。因此,只是在个别重要的国家级的演出场所,采用专用的厅堂设计。

(二)剧场声学适应性

在我国最近兴建的大剧院中,国家大剧院是按照专业性剧场的思路进行设计的。这种剧场组合模式来源于西方的表演艺术中心或文化中心,也是早期专用剧场观念在剧场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现在各地兴建的一大批大剧院,与国家大剧院的模式相比,有了悄然的变化,现在趋向于一大一小的组合模式。即一个大剧场,加上一个音罩以及可调混响,可以演出包括音乐在内的多种类型节目;一个小剧场,类似于黑匣子,可以演出话剧、戏剧、实验剧,甚至时装表演。一大一小模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目前的演出状况。很多城市里,演出市场相当清淡,尤其是专门的音乐会(如交响乐)。

无论哪一种解决多功能剧场的方法,除了声学设计所达到的标准外,经济的可行性,技术的可操作性是重要的前提。尤其是经济问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四、剧场设备技术的发展及对剧场的影响。

(一)剧场设备研究机构及贡献

浙江舞台设计研究所是我国最早涉及舞台设备研究的机构,在研制灯光的计算机控制方面有所建树,最先研制了我国的灯光计算机控制台。

2001年,浙江大丰实业开始在舞台机械设备领域崛起,拥有自己的设计力量和生产基地,以灵活细致的运营迅速发展成目前国内同类企业中最大规模者。

客观地说,国内的舞台设备机械对我国的剧场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依靠从国外进口关键的元器件成为国内外舞台设备公司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非技术性问题,如管理经营等似乎更成为目前发展的障碍。

在引进国外的舞台设备之前的一段时期,依靠国内的舞台设备,在基本上解决了舞台设备的要求。当然,与国外先进的舞台设备的技术差距也是存在的,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释目前国内一些老牌舞台设备机构面临国外竞争的困境。一般的共识是:这些企业内部的机制更多地造成了目前的落后状态。关于这点,业内人士对大丰公司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中,对其灵活的民营体质所起到的作用,都给予正面的评价。这说明,体质问题确实制约了许多舞台设备老牌企业的发展,无论如何,还是应该积极评价他们在此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二)舞台设备对剧院发展的影响

我国舞台设备的发展,得益于目前大规模的剧场建设,以及各个地方对大而全的舞台设备的追求。这种大规模的建设和对“大而全”的追求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剧场发展在现阶段的特点。

一方面,我过舞台设备科研人员通过长期努力,基本上掌握了全部舞台设备的技术,与国际上的先进产品的差距逐渐减小,个别产品与国外同类型产品的水平已经相差无几。但是,一些关键性的设备还需要依靠进口。舞台设备行业是一个依靠产品集成的行业,任何厂家机构都不可能生产,研发所有的舞台设备构件。

另一方面,应该注意到我国的剧场建设过分注重舞台设备的做法,已经实践中产生负面作用,造成大量的舞台设备闲置无用的浪费。这当然不是舞台设备工作者的错误,而是由于剧场策划,决策不当引起的。作为舞台设备研发机构,更应当了解演出市场的真正需要,开发出适合当前演出的合适产品,不能当前的舞台机械使用率低下的状况无动于衷。

在娱乐性设施方面,显然舞台设备大有作为,并且已经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这表明,只要有真正的需求,舞台设备的发展就具备了动力。舞台设备的发展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反过来改变了我国现代剧场的面貌,同时,当舞台机械设备推广到其他的一些建筑中,无形中又延展了剧场的概念。过去的剧场概念开始模糊,这或许就是西方剧场进入中国后变得中国化的一个方面。

五、结语

对剧场技术的高度重视与追求,是我国现代剧场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从改良剧场开始,西式剧场技术就作为重要的部分被模仿、学习,舞台机械、灯光、观众视线、声学质量,都成为剧场优劣的衡量指标。

选择性模仿、学习是我国现代剧场发展的重要特征。尽管西式剧场也在发展,而且不同地区差异很大,西式剧场的类型也有许多种,但是,我们将镜框式舞台——这种强调剧场的布景、机械设备的剧场类型,作为了我们舞台的惟一形式。

尽管剧场技术的进步显著,但是我国从事剧场设计研究的人才依然薄弱。走向专业化,将建筑设计和剧场顾问的专业范围分清楚,并通过良好的运转机制结合起来,建立顺畅的剧场设计机制,是保证剧场发展水准的要求。至今虽有剧场顾问机构发展的一些雏形,但是,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献参考:

[1]俞健.谈谈国内现代化剧场建设[M].艺术科技,2003(01).

[2]叶素娟.杭州剧院的音质设计[M].建筑学报,1980.

[3]浙江工业设计院剧院设计小组.杭州剧院设计,建筑学报[J].1980(01).

[4]剧场建筑设计规范[M].2001.

[5]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剧场建筑师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当建筑师
论《日出》的剧场性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开心剧场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