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2014-05-04 10:07刘杨王翠荣赵伟东李楠
商业经济 2014年1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特点

刘杨 王翠荣 赵伟东 李楠

【摘要】互联网技术近年来快速发展,网络新媒体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并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影响的不仅是传播方式,也影响了社会的舆论形态,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突显,突发公共事件频率增高。突发事件所呈现的网络舆论既有它的开放性,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我国应完善政府与民众的网上沟通渠道,提升党政干部网络媒介素养,建构政府网站及信息发布平台,提高对新媒体调控能力,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统筹协调机制,从而正确引导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降低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F620 【文献标识码】B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不断和传统媒体的博弈,据中国社科院的相关报道,中国目前约2.06亿人依靠网络媒介来获取相关信息。网络、微博等新媒体提供给民众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众多人的意见融合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形成,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高速发展,社会进入转型风险高发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突发公共事件近年来频发,各种舆论快速形成、爆发,而各种舆论所反映的是公众对于社会的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如负面舆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则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因此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

网络舆情的产生大致有以下情形:其一,突发事件发生,公众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多种渠道发表对该事件的想法与意见,如“7·23”甬温线动车交通事故,“中石化天价酒”事件等;其二,网民对政府相关带有争议性的政策加以议论,具有代表性案例如陕西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其三,事件相关人物不恰当言行所引发的网民议论,如大家熟知的“郭美美”事件、“李双江儿子打人事件”等等。

网络话题升级发展为舆情的几种主要因素如下:首先,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往往难以预料,伴随着突发性以及公共性,能够影响民众的生活。如“温州动车事故”导致将近40人死亡,200人身体受伤,轰动全国;再比如“郭美美事件”,使民众开始怀疑红十字协会对捐款处置不明,造成红十字协会的信任危机。

其次,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快速发展,其本身快捷性、互动性、低门槛等特点促发了突发事件通过网络平台形成社会议题快速传播,第三,政府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社会舆论激化。

特别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为洛阳的“性奴案”,记者本是正常的揭露整个案情黑幕,却被反咬一口,被指控为侵犯所谓的国家机密。如此恶劣的行径被网民所了解,当即引发网络热议,被网民所声讨。

二、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所具备的特点

(一)传播速度呈现几何级增长

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简单的封锁消息已经难以实现。网民在新媒体平台表达意见或是发布讯息的时间周期极短,而传播的影响范围确是空前之大。一家网站可以通过软件利用53秒便可将网上稿件抓取,在短短五分钟之内一篇稿件可被转载上万次。可见一条信息不再是以往单线传播,在今天更多呈现N×N次方的速度发散传播。

(二)网络作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媒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今天网民已经突破五亿,由网民参与的网络舆情慢慢逐步影响现实社会舆情。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阵地,网络积极推动社会舆论的形成。网络等新媒体从突发事件舆情的爆发阶段、舆情蔓延阶段,到最后舆论主体的形成扮演着重要角色。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多数舆情事件发源于网络,并在网络逐渐平息,互联网已经不可否认的成为形成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体”。

(三)影响范围突破突发事件自身

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并不以“原创”和“内容为王”为自身主要优势,而是依靠“转载”或是“信息集成式”发展。网络等新媒体不具有专门采访权,因此信息传播主要是转载传统媒体相关报道,但利用网络的文本超链接技术,网民对于媒介事件的积极互动,网络音频、视频的多媒体报道优势,使舆情事件有非同寻常的传播效果,甚至对突发事件产生重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其影响范围要远远超过事件自身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如“北方遭受特大暴雪”、“日本核辐射后抢盐事件”等舆情事件中,网络所引发的冲击就超越了突发事件自身影响。

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

(一)完善政府与民众的网上沟通渠道

民众也希望能够向相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意见,但却苦于表达渠道的匮乏,以及相应的沟通不畅。更多的民众渴望能有表达自己诉求的机会,实现自身参与社会改革,维护自己切身权益。网络问政为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搭建“官”与“民”及时有效沟通平台创造了条件。政府利用网络所搭建的沟通渠道可以深入了解到百姓生活中真正的需求及面临的难题等,可以在第一时间介入突发事件,进而解决问题,避免社会危机的长时间累积所导致的社会矛盾的爆发;另外,也可以满足民众真正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种种需求,大量吸收民间的合理建议与意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治理。

(二)党政干部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

党政干部在舆情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所具备的媒介素养、舆论引导观念、网络新媒体舆情传播规律、舆情事件的应对能力决定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水平。网络媒介素养,主要是指党政干部网络信息理解与研判能力以及更好地使用网络替民众解决问题、为民众服务的能力。党政干部始终扮演了多重角色,其既充当着一般意义的受众,又扮演着网络媒体的监督者、管理者的角色。正因为其角色重要,提升党政干部的网络素养破迫在眉睫。党政干部网络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高执能力。因此,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提升不单纯是口号,而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网络素养的提升,才能提升党政干部面对突发事件复杂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三)政府网站及信息发布平台的建构,提高对新媒体调控能力

政府网站目前普及率极高,统计表明全国省、市、县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已经超过86%。但数量众多的政府网站却良莠不齐,从民众的认可程度而言,政府网站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政府网站与其他网站最大的区别在于了解民众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帮助民众解决难题,如果网站只是单单提供基本信息,缺乏与民众的互动,政府网站的建立则失去其根本作用。政府网站要提升对新媒体的调控能力,发挥其权威性,打造主流舆论场,对社会舆论有主导作用。政府网站不在于形式新颖,而重要的是发挥其群众沟通平台的作用,提高其对广大民众的影响力。

(四)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统筹协调机制

网络舆情由于其复杂性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联越发密切,过去依靠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已经不能完全控制舆情发展的新趋势。网络舆情控制要建构完整的统筹协调管控机制。首先,政府内部各个部门要进行协调合作,突发事件舆情社会影响巨大,为防止群体性事件爆发,各个部门需要从监测、预警、危机应对诸多方面进行合作,努力将危害降到最低。其次,从应对方式而言,需要借助新闻发布会、网络发言人、第三方调查等多种方法配合。建立网络舆情统筹协调机制的关键在于能够形成以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总体协调、实际工作部门积极应对、重点新闻网站发挥舆论领袖作用、商业网站积极配合,各部门协调合作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机制。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特点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