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一知二之间卢甫圣师生展

2014-05-04 09:27胡建君白家峰
检察风云 2014年21期
关键词:师母老师

文·图/胡建君 白家峰

知一知二之间卢甫圣师生展

文·图/胡建君 白家峰

卢甫圣

亦称辅圣,浙江东阳人,现居上海。艺术家、美术史论家、出版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上海朵云轩董事长,同时兼任《书法》《朵云》《艺术当代》《公共艺术》等刊物主编。

前不久,在上海徐汇艺术馆内的一场师生展,名谓:“左图右书”,是当代画坛名师卢甫圣先生与学生们的一次以“浮生、游物、尚通”为主题的作品展。

其弟子之一的白家峰评述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恩师卢甫圣先生是一位理论与创作兼擅,思辨与体悟并重的“通人”,他能够从最纯正的传统“胎息”中出发,却又以一种时代性的敏感与自觉去用现代主义以降的西学知识与方法为参照反思、观照传统,剔除皮相,接续当下。其广博深厚的传统功底与他“不碍于物”的传统态度,无疑会对游学于门下的学子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浮 生:戏曲结缘

当挂彩穗、扎硬靠、戴七星额子、插栩栩翎子的穆桂英,神完气足地亮相于峨峨青山之前,当飞扬奇硕的大朵牡丹灼灼盛放于娇艳的杜丽娘身后,当万山红遍的奇峰峻岭绵延起伏于一袭白衣的白素贞周遭,当代顶级的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在此完成了一次亲密碰撞。

有幸亲临盛宴,一连五天,我观赏史依弘“文武昆乱”的京昆大戏《白蛇传》《牡丹亭》《穆桂英》《奇双会》和《玉堂春》。如此夜夜笙歌,只道春风沉醉。而我的博导卢甫圣先生的《知一知二之间》《国色》系列,《青山见我应如是》《此岸》《天下熙熙》等代表作依次作为舞台的天幕,一一惊艳登场。前一个月,我尚在中国美术馆的人潮涌动中仰视这些作品,如今又以如此声情并茂的姿态华丽地铺陈在我的面前。

卢老师终于以大手笔的方式为他与戏曲的情缘留下了一个痕迹。他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喜欢戏曲,从家乡的婺剧直到京昆,百听不厌,他的画作与诗词中有戏曲的影子,他的女儿卢缓从小便能唱“良辰美景奈何天”。他幼年时期第一张发表的画作就是戏剧场景,刊登在《小朋友》上,算是画与戏结缘的起点。

我难免要写下一些文字,为我的导师,为这样华丽的夜晚和这些美妙的相遇。卢缓,也是画展系列活动的策划人,让我写得好玩一些。我颇犯踟蹰,转身去咨询师母,能否透露一些关于卢老师的好玩之事,师母的回答相当经典:“卢老师一生中没有任何好玩之事,就是他最大的好玩之处。”

我不禁莞尔。作为一名集艺术家、美术史论家、出版人、文化策划者多重身份的卢老师,给众人的印象多是不苟言笑、内敛沉默的。据说在浙江美院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学院举行化装舞会,每个人都要参与表演。卢老师承担了“彭祖”这个角色,只要戴上个长胡子安坐在那里,可以默默坐上“八百年”。他还受命为此作《旧岁歌并序》,情性所至,陆离诡谲。我从小怕老师,平常连打个电话都有点紧张,往往导致对话冷场。以为卢老师已经不在线了,试着弱弱地说声再见,只听得那一头地缓缓地回了声“好的,再见”,如释重负地放下了电话。如果两两相对,对方若不主动挑起话题,便往往面面相觑,顾左右而不知所措。但卢老师偶尔眨眼耸鼻的习惯性动作,还有腼腆天真的笑容,又让人消释些许紧张。却还是不太容易放松,因为他不怒自威的风仪和深不可测的学养。卢老师往往一句话开启我论文的灵感,指出我诗词的弊端,洞窥我白描的不足。

[画家语录]

也许,历史的不可重复性,使中国人更重视自己置身其中的因果联系,而不愿去探求规律之类的外在与人的超越方法。表现在书画理论思维上,也就对抽象表达方式甚少兴趣,因为任何程度的概括,都会丧失部分乃至全部具体经验。于是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内心生活。与其说,领会或者进入绘画作品,要有艺术理论思维作为引导,还不如说,是与作品长期浸淫、砥砺的过程,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技近乎道』或『澄怀味道』者。

——卢甫圣 《中国书画全书序》

他的画作题跋中“日月西东,星槎凿空。梦蝶梦熊,拂衣奔虹”这样壮阔奇谲的句子,还有更多令我汗涔涔下的看不懂的异体字,保持着青铜铭文或汉简上的模样。我又隐约知道他通周易八卦、奇门遁甲,似乎在欲言又止之间,早已洞穿我的今生前世。如此,在导师面前,我更加敛衽无间言了。

游 物:点睛之笔

曾经问卢缓(卢先生之女),卢老师在家跟你聊天吗?卢缓便跟我描述了她小时候的几幅日常场景。场景一:卢缓不肯做作业,师母百般劝说无效,只好请出卢老师来教训她。卢老师从书房出来,只对卢缓说了一句话:“你要好好学习”,就又进去了。教训无效。

场景二:卢缓冬天不肯穿厚棉袄,师母百般劝说无效,只好请出卢老师来教训她。卢老师从书房出来,只对卢缓说了一句话:“天气渐次变凉,你要逐次加衣”,就又进去了。教训再次无效。

我无语,大笑。想想卢老师身兼多职,又要在繁忙琐碎的事务之余,创作如此恢弘的大幅长卷,写下《中国文人画史》这般的皇皇巨著,主编规模大于《廿五史》的《中国书画全书》,将一个专业出版社建成为国际公认的学术重镇,真的没有太多余暇去细致关照家人。

卢缓又说起她小时候,有次没等到卢老师下班回家,便和妈妈一起上街去找。寻寻觅觅,赫然看见卢老师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正拿着一面小红旗茫然指挥交通!原来他骑车满脑子想事闯了红灯,被警察无情罚下,必须抓到下一个违反交通规则的路人才能离开。我一直想象着这幅有趣的场景,卢老师曾经提出振聋发聩的“天人论”与“球体说”,从而消解了弥漫于艺术史研究领域上空数十年的进化论迷雾,却在现实的十字路口,举着一面小红旗无计可施。

卢老师致力于“把看不见但又应该看见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可见物”,他用自己的手眼,表达他对宇宙、宗教、当代空间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他的星空与花园,如此古淡天真、空明辽远,却又包含着一种极致的奢华。似乎类似于古琴的格调,泠泠七弦上,山水清音间,化繁为简,清微淡远,从来不比任何一场大型交响音乐会来得逊色。他的人物画,得力于秦汉砖瓦、魏晋壁画尤多,又由陈洪绶上追贯休乃至顾恺之,奇正相生,亦庄亦谐,看得见他平静外表下飞扬姿纵的内心。

他的山水画又像是人物画风的伸延,用晋唐人物画中的高古游丝描,回到山水画诞生之初那种空勾无皴、色彩烘染平涂相结合的表现方法。那种平面化的处理方式带着极强的现代构成感,整体不古不今,亦古亦今。绵延的山水又有如人体的线条,离形得似,平中藏奇,动静相生,刚柔并济。他从中西古今交错的时代语境中,捕捉亦此亦彼的灵感,“使知其一不知其二尽可能趋向于知一知二之间”。

尚 通:古今转换

卢先生远酒而近茶,偏爱月色而疏于日光,内心是沉静温柔的。他陪师母去看病,路上一直拉着师母的手。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手牵手走在校园附近的南山路上。

师母热情幽默,卢老师内向寡言,总是师母谈笑风生,而卢老师默默聆听,默默而笑。不知为何,我看到卢老师画的《二三子》中那个孤傲而羞涩的、静穆而温和的豹,觉得神情气质像极卢老师本人。如果每个人都要对应一种动物的话,卢老师则最像鹿,他不疾不徐,目光始终在高处,施施然闲庭信步间,宁静眺望着远方,又清醒又混沌,又优雅又寂寞。

师母多年前就说,卢老师以后能留得下的声名,也许不在出版业,而在书画上,要趁着眼睛尚好的时候多画画。果真如此,这些年,卢老师画了很多画,办了全国巡回展,尝试更多的融合和突破。而天南海北,风景看遍,师母一直都陪在他身边。我突然觉得卢老师的这些画展,其实一大半都是为了给师母看的。师母前些年得了一场大病,坚强和乐观如她,一直都在创造奇迹。

前些天,在卢老师常熟美术馆巡展的开幕酒宴上,师母过来敬酒,她说她真的很高兴,能够分享卢老师的这些成绩,希望自己还能够多陪卢老师几年,说罢声音哽咽,满眼泪光。

艺术赋予了我们某种“退距”的眼光,这种眼光不拘泥于“眼前”的传统,在面对彼此的作品时,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而行 ,“旁观者的心态”,从而保持某种“异在”的清醒。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师母老师
喧噪
柔柔好
你的微笑
——写给我们亲爱的师母
信仰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刘艺手
和谐秘诀
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