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论新颖 方法独到——喜读《“十七年”剧史论稿》

2014-05-04 03:06曹树钧
剧作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年青曹禺话剧

曹树钧

立论新颖 方法独到——喜读《“十七年”剧史论稿》

曹树钧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十七年,这段话剧史是一个冷门,研究著作更是凤毛麟角。近日捧读《“十七年”剧史论稿》(顾振辉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论稿》。)一书,十分欣喜。此书特色可用立论新颖,方法独到八个字概括。

上世纪60年代初,当笔者还是艺术院校一名大学生之时,著名导演艺术家谢晋有一次应邀来上海戏剧学院作了一次学术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这一鲜明的观点。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概括。不仅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且没有重点也没有教学。同样,没有重点也便没有科研。笔者从事中国话剧史教学30余年,深知我国十七年剧史,史料浩繁,剧目复杂。《论稿》作者别出心裁,抓住十七年史剧中“人民形象塑造的反思与话剧《年青的一代》创作背景探究”这两个重点进行深入探讨,对当下的话剧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十七年史剧中“人民”形象塑造反思这一重点案例中,作者详尽分析了这一时期历史剧在人民史观影响下产生的“超级人民形象”,并从“超级文学”的视角剖析了其产生的必然性,结合当时影响较大的六部历史剧: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朱祖贻、李恍的《甲午海战》,曹禺的《胆剑篇》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如曹禺《胆剑篇》,剧中所塑造的人民形象,几乎都是刚毅不屈,坚贞爱国甚至会不顾生理需要而去“饿着肚子干革命”的“超级人民形象”,他们往往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影响、教育、指导剧中帝王将相的主人公,左右他们的行动,并影响着剧情的发展,因而造成了人物塑造概念化、脸谱化的倾向。书中令人信服地分析了在《胆剑篇》一剧中,剧作家没有人云亦云地将人民形象的语言进行千篇一律的简单化处理,曹禺力求寻找突破口,将他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发挥在戏剧语言的文学性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形象的艺术感染力。然而,由于人民史观的制约,无论多么斐然的语言成就,也无法掩饰人物性格描绘的概念化缺陷,致使全剧不能像曹禺早期剧作那样让观众受到感动。

对于“十七年”轰动一时的颇有争议的话剧作品《年青一代》,书中尤作了十分认真的科学分析。首先,作者将《年青的一代》最初的演出本与后来受到张春桥等篡改过的后期剧作作了严格的划分。书中指出最初演出本的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反映的是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怎么对待毕业分配,如何对待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怎么处理这个矛盾,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此剧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内涵,就是年轻人应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要不要有远大的抱负。最初的剧本是比较朴实的。因为剧作家陈耘老师经常和年轻的学生在一起,他也很了解年轻学生的一些想法。他曾带过的几个表演班,大部分学生服从祖国的需要,但也有个别分配到内蒙古的毕业生,因为怕艰苦,从内蒙古逃回上海。当时有个口号就是号召年青人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也是党的号召。此时,学校也在做学生思想工作,这个戏的演出很有现实意义。不少毕业生看到此剧也很受教育,自觉认识到年青人志在四方,应该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书中指出:话剧《年青的一代》不仅在思想内涵上对青年有启迪,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演出富有激情。扮演剧中人物的曹雷、娄际成、杨在葆、焦晃、张伐、卢若萍等都演得非常成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主演娄际成和焦晃,都是上戏培养出来的优秀演员,后来都成为当之无愧的表演艺术家了。

这一批50年代培养出来的演员,基本功都比较过硬。杨在葆、焦晃、娄际成都是非常敬业的演员。他们演《年青的一代》就非常下工夫,演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就连次要演员魏淑娴扮演的萧奶奶,也演得很好。把一个革命老奶奶对孙子的挚爱表现得很深刻。女扮男装的卢若萍,将单纯而又调皮的小李子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使得这个戏充满生活情趣。再加上朱端钧导演精湛的处理,戏排得十分生活化、充满诗情画意。

《年青的一代》应该列入“十七年”话剧史画廊中一个名符其实的优秀剧目。认真地总结、研究一下这个剧目产生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后的创作也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论稿》除了在内容上具有抓住重点、深入探索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还开创了将口述历史同档案资料密切结合起来的特色。作者在治学上有求真务实、肯下苦功的科学精神。书中《话剧<年青的一代>创作始末探究》《陈耘先生生平钩沉》等文章,基本上都是以上海戏剧学院档案材料为基础进行爬梳的史料性文章,内容丰富,不禁让读者耳目一新。

作者还不辞辛劳,多次采访《年青的一代》初演时一些至今尚健在的上戏前辈。例如,“我所知道的《年青的一代》创作经过——陈加林教授访谈录”“曹树钧教授谈《年青的一代》”等都是珍贵的口述历史记录。如陈加林教授的回忆,揭露了《年青的一代》在登上舞台以后一年多时间里,遭遇连续不断“被修改”的命运,甚至被剥夺署名权的残酷事实。当时上海市委主要负责人柯庆施、张春桥甚至亲自捉刀上阵,硬要将一个原本充满生活气息的戏,篡改成火药味十足的“阶级斗争的战场”。

在一些年轻学者甚至一部分中年教师心态浮躁,缺少扎实研究基本功,不屑在学术上进行艰苦认真调查研究的今天,年轻的顾振辉老师的这本学术著作,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求真务实治学的良好榜样。这也是笔者乐于推荐此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 原旭春

猜你喜欢
年青曹禺话剧
话剧《坦先生》
对歌趁年青
年青一代应助力长辈科学用网
占先
话剧《二月》海报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Effect of chloride salt concentration on unconfined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cement-treated Lianyungang soft marine c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