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禁区

2014-05-09 00:52
当代体育·扣篮 2014年7期
关键词:篮筐德利禁令

从禁忌从伟大

谁是篮球历史上第一个高高跃起从篮筐上方将球狠狠砸入篮筐的那个人?这个问题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找到答案,除了年代久远的原因之外,还有部分原因是第一个拥有扣篮技术的球员或许为了尊重对手而不会在比赛中选择这种方式得分。

一种常见的误解是,扣篮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那时进入NBA的球员比他们的前辈更高更强壮。之所以说这是一种误解,是因为早在那之前已经有球员采用扣篮。举例来说,上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世界巡游者篮球队,就喜欢在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控球表演后,通过一传一扣来结束表演。

早期职业篮球对于扣篮一直没有很高的诉求,就算到了上世纪40年代,职业球队招募的球员越来越高,这反而引发了一阵对篮球运动的批评热潮,反对者声称这项运动已经变成了“畸形秀”。既然高个球员被贴上了“畸形人”的标签,扣篮在那个时代的地位自然不高,这种得分方式被看作不需要任何技术的简单操作。因此,大多数内线球员从不在比赛中扣篮,他们更倾向于把球轻轻“放”进篮筐。可以说,直到上世纪50年代,职业球员对扣篮都是退避三舍。

当然,任何时代都会出现一些异类。在明尼阿波利斯,身高1.93米的前锋波拉德就喜欢做各种疯狂的扣篮动作,不过大多数是在训练中。波拉德的手掌也够大,可以单手把球抓稳,这为他扣篮带来便利。另外,他的垂直起跳高度据传能达到1米,这为他赢得了“弹簧人吉姆”这一绰号。

乔治·亚德利在1953年到1960年间先后效力于活塞和民族,这位1.98米的前锋也是弹跳力最好的早期NBA球员之一。亚德利对比赛中的扣篮也不是特别热衷,但他却完成过一次意味深长的扣篮。

1957-58赛季最后一场常规赛开始前,亚德利需要得到27分才能突破赛季总得分2000分大关,他的队友从比赛开始就频频把球传到他手中,第一节结束时他已经得到14分。活塞的对手是民族,对方主帅西摩不准备帮助对手在自己的球队身上创下纪录,他安排两名球员防守亚德利。当时的球队偶尔会对中锋使用这种防守策略,却从来没在前锋或后卫身上使用过。亚德利陆陆续续又得了点分,不过到比赛临近结束时,他还差一分。

亚德利非常看重得到2000分这一辉煌的里程碑(当时没有球员能做到这点),而西摩的固执让这场比赛带上点个人恩怨的味道。于是亚德利在活塞的最后几次进攻中一直游荡在中场附近,直到比赛时间还剩不到一分钟时,他突然插向篮下,接队友的传球进行了一次夸张的扣篮表演。这大概是联盟历史上第一次含有示威意味的扣篮。

“当我跨越1999分到2000分这道关口后,西摩反倒平静下来。”亚德利说,“有趣的是,后来我到民族队打球,西摩成了我的教练,我们成为很好的朋友。”

当时间推进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那段时期的年轻人开始对于老一辈人的传统提出质疑,不再是一味地全盘接受,叛逆的一代开创了自己的风格。扣篮的练习开始在大学和职业球队中普遍出现,并广泛传播开来。

第一位把扣篮作为常规进攻武器的NBA球员正是“指环王”比尔·拉塞尔,但他的扣篮通常是跳得快、扣得轻。张伯伦的作风跟拉塞尔截然相反,这位篮下巨人的扣篮常常令观众不由自主地惊叹,哪怕是在对手的主场也不例外。当时最著名的现场解说员津克,在介绍张伯伦的扣篮时会说:“又一记挖掘机式的扣篮。”长此以往,张伯伦的众多绰号中多了一个“大挖掘机”,中国球迷则因词义相同而叫他“大北斗”。

张伯伦显然不介意是否会伤害对手的面子,也不会因为害怕被看成“畸形人”而忧虑,他又高又壮还异常灵活,当他决心强攻篮下时,没有人能阻止他扣篮。即使是拉塞尔在防守张伯伦时的首选策略也是让他扣篮,然后抢在回防之前打快攻,算是以牙还牙。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末,几乎到处可以看到人们扣篮的身影,似乎每个人都为扣篮而陶醉。人们对于扣篮的热衷程度之深,以至于NCAA曾有几年规定在比赛中扣篮是违规的,他们希望这样做能够降低那些身材高大的球员对于比赛的决定性影响。但这条禁令显然不受球迷的欢迎,他们都喜欢看到比赛中能有这样如空中杂耍般精彩的表演。同时,基于这条禁令似乎并没有能够有效的达到削弱“巨人”们对比赛的影响力的效果,很快就被取消了。

说到扣篮的发展史,ABA联盟和“J博士”欧文是必须提到的两个词。ABA对快速篮球的崇尚以及乡绅的跑轰打法,让“J博士”的个人特长如虎添翼,他惊人的天分包括一双大手和非凡的弹跳力,这让他特别擅长做两件事:轻松地单手抓球和在空中避开那些更壮更慢的防守者。

“J博士”的突破得分堪称一幅壮丽的画面,要么上演雷霆万钧的暴扣,要么在空中贴着对手用特大的手指将球灵巧地拨出,让球带着强烈的旋转进入篮筐。ABA却对球员的表演天分大加鼓励,步行者的麦金尼斯和“扣篮博士”希尔曼,也都是靠扣篮成名。

1977-78赛季开始前,四支ABA球队加入NBA,一批ABA球员的到来终于给这个“老大哥”联盟带来些华丽球风。“J博士”仍是全联盟第一扣将,不过在几年之内,已经有一批球员赶上了他,比如道金斯、“扣篮怪人”格里菲斯,以及“人类电影精华”威尔金斯。到了1984-85赛季,当乔丹加盟公牛时,职业篮球已经从滞重的地面运动变成崇尚速度和爆发力的空中运动。

“J博士”、威尔金斯和乔丹等球员绝不仅仅只是凭借扣篮而取得了各自的成就,这项技艺远不能概括他们职业生涯的全部精彩。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们不能在篮筐上那样自由地飞翔,我们不会像今天这样怀念他们,尤其是当扣篮大赛的水准逐年下降的时候。

无论水准如何,扣篮大赛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全世界篮球迷的一个盛大节日,所以当NBA官方在1998年在全明星赛上取消了扣篮大赛后,舆论哗然,人们纷纷要求恢复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赛事。

可以肯定,扣篮大赛会经久不息地流传下去,它的魅力也许是永恒的,因为它早已成为这项运动中最令人激动的表演了。endprint

禁飞年代

“当你想到一次进攻时,总是希望它最终能以扣篮完成。”巨人鲍勃·兰尼尔如是说道,这位1967年到1970年间效力圣波拿文大学的中锋,最终拥有了名人堂级的NBA生涯,“篮球实际上是街头文化,张扬是避免不了的。”

面这番对扣篮的解释一针见血,但令人惊奇——同时也常常容易被淡忘的是,1967年,美国大学篮球的官方机构,NCAA,决定禁止扣篮,理由是要“提高”这项运动。而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却是从根本上抹杀了篮球比赛最精彩、最真实的表现手段。

有诸多因素导致这条奇怪的规则出台,其中NCAA规则的制定者最大的考量是为了保护篮筐。很显然,剧烈的扣篮势必会损坏篮筐,甚至会击碎篮板。由此产生的两个问题:第一,在比赛场地没有替代篮架怎么办?第二,如何保护球员安全?毕竟篮板尖利的碎渣很可能给球员带来危险。

在1967-68赛季到1975-76赛季期间。NCAA给出了一些关于禁令的官方说辞,而导致这一现象的非官方原因则是,篮球运动的发展导致了这条禁令。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篮球比赛就如同是在28米长的场地上打乒乓球,非常无味。比赛的节奏——被定点投篮束缚着,没有进攻时间限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乏味的战术——使得比赛缺乏刺激。此后,随着时代变迁,比赛内容逐渐丰富,球员的块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也越发强壮。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阿尔辛多(1971年改名贾巴尔),这名出自纽约的新星,在1965年选择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然后在1966年便统治了比赛(当时NCAA规定大一球员不能代表校队参赛)。身高2.18米、灵活性堪比后卫的阿尔辛多能控制整个禁区,扣篮更是易如反掌。

难道NCAA规则的改变是为了限制阿尔辛多?很多人一直都这么认为的。但从另一方面说,这项规定丝毫没有影响到阿尔辛多和他的UCLA对于大学篮球的统治。

毫无疑问,禁止扣篮摧毁了篮球比赛的娱乐价值。“我不认为这会影响我。”兰尼尔说“我并不是那种在天上飞的球员,我是最初那一代先从中距离打起的大个子,和我对位的球员必须从外线开始防守。”

其实在NCAA禁止扣篮前,在美国很多个州,扣篮早已被禁止,所以说,大个子球员和那些能跳的球员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习惯了在比赛中不能由上而下地把球送进篮筐。

“大学和中学对我而言没有区别,因为在高中时,我们就是禁止扣篮。”特里·罗林斯说,这名2.16米的中锋在1973年到1977年间在克莱姆森大学打球,此后在NBA中打了18个赛季,“我从小就被要求优雅的打球。作为大个子,我当然愿意有机会就扣篮,这样也能提高我的得分。”阿蒂斯·吉尔摩尔,名人堂中锋,在1969年到1971年间在杰克逊维尔大学打球期间是单场“20+20”级别的球员,他认为禁止扣篮对他的帮助很大,“这条规则的某些作用帮助我锻炼了进攻能力,我因此有了多样化的投篮,这对我最终成为职业非常有帮助。”

至此我们能得出结论:球员的确被这条规则影响了,至于这条规则的得失,则需要进行更深入评估。“假若是因为有比赛之外的动机才导致扣篮禁令,那么可以这样说,球员会因此感到很沮丧。”亚特兰大的体育心理学家海福伦博士说。

事实上,当时还有一种说法是种族原因导致了NCAA禁止扣篮这一规则的出台。黑人因为身体素质出色更容易在篮球上完成扣篮,而白人球员对此并不热衷。但罗林斯对此却有不同的观点,“简单地说扣篮禁令和种族相关,有些太草率。在体育界,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和种族问题扯上关系。我曾有机会在NBA的规则委员会工作,所以我知道规则是怎么修改的。”

雷克斯·查普曼,大学篮球历史上最优秀的白人扣将之一,1986年到1988年间效力于肯塔基大学。对于不必经历不能扣篮的苦恼,他感到很高兴,“我知道历史上曾有过禁止扣篮的时期,当扣篮回归比赛后,我很兴奋。”查普曼出生和成长都在肯塔基州,在肯塔基大学闪光之后,他成为了夏洛特黄蜂历史上挑选的第一名球员,之后他参加过两次NBA扣篮大赛。“那时,我还是小孩子,还没能力扣篮,但我很期待目睹优秀的大学球员能够让扣篮重现。因为这是篮球场上无法被替代的动作。”查普曼继续说。

迄今,扣篮重返大学比赛已经快40年了,而且肯定不会再被禁止了。现在想想都好笑,篮球比赛中最具观赏性和震撼力的东西,竟然有一段时间被驱除了,而且原因还说不清楚。

海福伦博士在点评MCAA那段时间的扣篮禁令时,有一句话很形象:“这就好像一个人已经习惯用键盘打字,但转眼间,键盘上的按键位置全变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篮筐德利禁令
篮筐“长高”了
没有底的篮球筐
丰收时刻
雪上加霜
赢了“半场”德利赛车队挥别澳门战
煮个鸡蛋吧
解码郑州“加床禁令”
欧盟通过纺织品使用NPE禁令
禁令何以熄不灭“炒状元”那把火
性生活10大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