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

2014-05-10 08:24王改云刘金萍
特种油气藏 2014年2期
关键词:层序三角洲黄海

杜 民,王改云,刘金萍,成 谷

(1.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 广州 510760;2.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075;3.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引 言

北黄海是指夹持于山东、辽东及朝鲜3个半岛之间的半封闭区 (图1),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板块东南部,属华北地块向海的延伸部分,西为郯庐断裂与渤海湾盆地,北为辽东隆起,东接朝鲜地块,南邻胶东隆起与苏胶—临津江造山带,其演化经历了太古宙—新元古代的克拉通基底阶段、古生代沉积盖层阶段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阶段[1-4]。

图1 北黄海盆地地理位置及构造单元分布(据文献[5]修改)

北黄海盆地展布于北黄海海域中央,与莱阳盆地及朝鲜安州盆地同处一个中生代断陷带之内[3-5],是中朝板块东部隆起背景上发育的中、新生代陆内断陷盆地,可划分为东部坳陷、中央隆起、中部坳陷、中西部隆起、西部坳陷和南部凹陷群等6个二级构造单元[5]。其中,东部坳陷为北黄海盆地最具潜力的勘探区[6]。迄今为止,中国及朝鲜已在该坳陷完成了大量勘探工作,并在其东部钻获工业性油气流。在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地震地层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坳陷内各套地层的沉积特征,为今后的勘探工作奠定基础。

1 地震地层划分及展布特征

以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为基础,利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东部坳陷进行了地层划分[7-9],进而分析了地层展布特征与沉积相分布特点[10]。通过对东部坳陷大量二维地震资料的解释、追踪、对比,厘定了 R1、R3、R4、R5和 R65 个区域不整合界面及渐新统内部的R2不整合界面,其中R3界面仅局限于盆地东北部。剖面上可划分出3套特征迥异的层组:下构造层具宽缓起伏褶皱,厚度变化相对稳定;中构造层产状多变、厚度变化大、断陷充填特征明显;上构造层产状近水平,厚度稳定。

东部坳陷地层可分为3个超层序,其中超层序Ⅱ、Ⅲ可分别以R3、R5为界分为次一级层序,即层序ⅡA、层序ⅡB、层序ⅢA和层序ⅢB(表1、图2)。研究厘定了各地震层序的地质属性:超层序Ⅰ为新近系;超层序Ⅱ为古近系,其中层序ⅡA为渐新统,层序ⅡB为始新统;超层序Ⅲ为中生界,其中,层序ⅢA为下白垩统,层序ⅢB为上侏罗统。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始新统、渐新统和新近系—第四系5套地层(图2)。其中,渐新统以R2为界可分为上、下渐新统。

图2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地震解释剖面

1.1 前中生界基底

1.1.1 围区前中生界

围区露头显示,辽东地区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震旦系;胶东地区在蓬莱—刘公岛出露了太古界—元古界胶东群、粉子山群和震旦系蓬莱群;渤海湾地区大量井揭示了太古界—元古界的混合岩与花岗岩[4];朝鲜狼林地块主要出露太古宇。

华北地台与辽东地区的寒武系、中奥陶统属浅海碳酸盐岩沉积,缺失上奥陶统—下石炭统。胶东地区未见寒武—奥陶系,且上古生界不发育。渤海湾济阳坳陷的寒武系为石灰岩和结晶白云岩,上石炭统属滨海沼泽相沉积,二叠系为河湖—沼泽相碎屑岩。朝鲜半岛北部寒武纪—志留纪沉积了滨浅海相的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上古生界发育泥盆系;该区平南盆地的上古生界与华北一致,中、上石炭统为滨浅海相沉积;二叠系则为滨浅海相与河流—三角洲沉积。

1.1.2 研究区前中生界

研究区共5口井揭示基底,其中西北部的2井、6井、10井钻遇了元古界变质岩、寒武系及奥陶系碳酸盐岩[11],南部的9井钻遇了太古界,4井和9井的基底以火山侵入岩为主。结合围区资料、钻井及地震资料,认为盆地基底主要由太古宇—下元古界石英岩、片岩、片麻岩、板岩等中—深变质的结晶岩系和中上元古界—奥陶系的碳酸盐岩、板岩组成。

1.2 沉积盖层

由于印支运动影响,中三叠世末北黄海地区处于抬升剥蚀状态,直至中侏罗世末才发生断陷活动并接受沉积。东部坳陷的中—新生代沉积厚度超过8 000 m,中生界最厚为6 000 m,新生界最厚为3 500 m。利用层速度资料计算了砂岩百分含量,并结合钻井、地震及区域资料进行了地层岩性分析。

1.2.1 中生界(R4—Rg)

上侏罗统(R5—Rg):总体为一套中—低频、中—弱振幅、低连续反射层组,局部断续—杂乱,厚度多为800~1 400 m,且变化较大,向坳陷边缘减薄,以中部凸起为界呈现南北2个沉积中心;层速度为4 000~4 500 m/s,大面积区域砂岩百分含量为20% ~40%,属偏砂—泥相沉积。

下白垩统(R4—R5):整体呈中频、中—弱振幅、中—低连续反射,厚度变化不大,多为600~1 200 m,展布范围较上侏罗统显著减小,沉积中心位于西北部;层速度3 500~4 000 m/s,大部分区域砂岩百分含量为20% ~50%,为偏泥相或偏砂相沉积。

1.2.2 新生界(R4之上)

始新统(R3—R4):呈中频、中—弱振幅、中连续—低连续反射,范围仅局限在断层下降盘等低凹部位;层速度为3 200~3 800 m/s,砂岩百分含量多为30% ~50%,为偏泥相或偏砂相沉积。

下渐新统(R2—R3):为中—高频、中—高连续、中—弱振幅反射层组,在坳陷内广泛发育,无明显的沉积中心,但厚度较大区域主要在盆地南部,最厚达2 700 m,层内变形强烈;层速度为3 000~3 400 m/s,大部分区域砂岩百分含量值为40% ~50%,为偏砂相或砂泥相沉积。

上渐新统(R1—R2):反射特征与下渐新统相似,分布更广,中北部见明显沉积中心,最大厚度达1 600 m,层内变形较弱;层速度显著降低,为2 600~2 800 m/s,砂岩百分含量大部分区域大于50%,为偏砂相沉积。

新近系(R1之上):为中—高频、中—强振幅、中—高连续反射层组,下部为弱—变振幅反射,上部则属中—强振幅反射。该层序分布稳定,厚度为200~600 m;层速度为 1 600~2 000 m/s,砂岩百分含量小于30%。

2 东部坳陷沉积特征

2.1 上侏罗统

研究区7井揭示了数百米的上侏罗统,下部龙胜组为河流—沼泽相及滨湖相沉积;上部新义州组是典型湖相地层,底部黑色页岩指示了还原环境与停滞水体条件下的半深湖相沉积,上部则发育粗粒的边缘相,推测新义州组是一套较厚的源岩[12-17]。地化研究显示,上侏罗统泥岩的有机碳含量为0.41% ~6.87%、总烃含量为0.08% ~0.10%,以Ⅱ型干酪根为主[6]。该层段的砂岩因孔隙内含大量高岭石胶结物,孔隙度多小于10%、渗透率平均值为25 ×10-3μm2。

晚侏罗世,盆地地形高差大、物源丰富,沉积受西南部边界断层控制。该时期沉积较稳定,发育多种类别的河—湖相沉积(图3a)。地震反射特征研究表明,上侏罗统可识别出5类地震相。第1类主要见于研究区北部,在东部见小范围分布,为具杂乱或前积结构、楔状或丘状外形的中振幅、中—低连续性地震相,砂岩百分含量为30% ~70%,推测为中—高能的近物源环境的三角洲沉积相;第2类为杂乱结构、丘状或楔状外形的中—弱振幅、中—差连续性地震相,研究区东、西部边界及东北角均可见,砂岩百分含量为40% ~70%,指示了能量高、释放快的扇三角洲沉积;第3类为杂乱或微发散结构、楔状或席状的中—弱振幅、低连续性地震相,在4井以东呈长舌状分布,南、北边缘由小型三角洲及扇三角洲所围绕,砂岩百分含量为50% ~75%,推测属高能、近源的冲积平原沉积;第4类分布广泛,为亚平行、微发散或杂乱结构、席状或楔状外形的中—弱振幅、中—低连续地震相,相带宽、特征稳定,砂岩百分含量为30%~60%,反映了中等能量且较稳定的滨浅湖相沉积;第5类可分2个区域,其一呈西北向粗条带状展布,另一部分呈窄条状位于研究区南部,均被滨浅湖相包围,为具平行—亚平行或微发散结构、席状外形的中—强振幅、中连续地震相,砂岩百分含量20% ~50%,此相带稳定、厚度变化小,反映了静水、低能、远源的半深湖相沉积(图4a)。结合盆地演化史可知,三叠纪时,印支运动导致早期地层沿逆冲断层抬升,形成高地;晚侏罗世,初始断陷期的持续沉降及区域拉张形成了湖盆,此时沉降快、水体深,东部坳陷接受了周围古高地的碎屑沉积。上侏罗统沉积期,湖盆中心广泛发育的暗色泥岩是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边缘砂质骨架相可与其构成有利成藏组合。

图3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沉积相

图4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沉积相剖面特征

2.2 下白垩统

早白垩世,气候由湿润转变为干旱炎热,碎屑粒度变粗,研究区以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为主,局部见河流及扇三角洲沉积。研究区5井揭示了约700 m的下白垩统,主要为钙质泥岩、中细砂岩、砂砾岩夹透镜状灰岩,可见指示干燥气候的红层。下白垩统灰色泥岩厚约百米,TOC含量为1.06% ~1.60%,总烃含量为0.10% ~0.18%,以Ⅱ2—Ⅲ型为主,具一定生烃潜力[5-6]。下白垩统砂岩的有效孔隙度为11%~25%,渗透率平均为200×10-3μm2,储集性因高岭石胶结物的存在也有所降低[5]。

早白垩世,沉积范围有所萎缩,但往西北方向存在拓展,沉积中心向西北迁移(图3b)。研究区可识别4类地震相,分别被解释为扇三角洲、三角洲、滨浅湖和半深湖相沉积。与上侏罗统相比,缺少了冲积平原沉积。该时期,6井区域的三角洲规模较大(图4b),往湖盆中心推进距离远;盆缘其他部位发育扇三角洲相沉积,其中北缘扇体面积较广,西南及东部则零星分布小型扇三角洲朵叶;滨浅湖展布较广,而半深湖相仅局限于盆地中心。下白垩统沉积期,研究区物源及沉积类型与晚侏罗世相似,但沉积格局已显著不同。该层段下部灰色泥岩可作为本区的次要源岩,而较高孔隙砂岩则是区内重要储层。

2.3 始新统

晚白垩世,区域应力场由拉张转为挤压,先存地层遭受抬升剥蚀并持续至古新世末。始新世,挤压作用停止,拉张引起的拱张差异断陷及张性断裂作用活跃,不仅使北黄海区域各坳陷接受了碎屑沉积,也对中生代盆地进行了改造。该时期,区域断陷作用表现为中西部强,东部、南部弱,故研究区始新统分布局限,且仅厚100~300 m。前人认为始新统具一定生烃能力[5,17],但钻井与地震均显示其厚度薄、范围小,不发育烃源岩。该区始新统仅见2类地震相,一类为席状—楔状外形、中—弱振幅、中—低连续性、内部为透镜状—亚平行结构及S形结构,砂岩百分含量为40% ~50%,指示了三角洲相沉积;另一类为席状外形、中—弱振幅、中—低连续、平行—亚平行结构,砂岩百分含量为30% ~40%,代表了滨浅湖相沉积。

2.4 下渐新统

早渐新世,经历始新世末短暂的反转与间断后,NNE向拉张应力场加强,研究区断陷活动继承了始新世的特点,同沉积现象明显,盆地范围显著扩大。研究区下渐新统沿呈EW向的“X”形展布(图5a),可识别出4类地震相:第1类为前积结构、楔状、丘状或透镜状外形的中振幅、中连续性地震相,在东北缘分2块展布,砂岩百分含量为30%~60%,指示为三角洲相沉积;第2类为杂乱、亚平行微发散结构、丘状或楔状外形的中—弱振幅或变振幅、断续或低连续地震相,呈窄带状沿边界断层展布,研究区南部、西部及东缘均可见,砂岩百分含量为50% ~75%,南部高值可达80%,指示为冲积平原沉积(图4c);第3类呈弧形带状或扇状且沿盆缘将第2类包围,为斜交前积结构及微发散结构、楔状或丘状外形的中—强振幅、连续—中连续地震相,砂岩百分含量40% ~60%,推测为扇三角洲相沉积(图4c);第4类为波状或发散结构、中振幅或变振幅、中—低连续地震相和亚平行或微发散结构、中—强振幅、连续—中连续地震相,相带宽、分布广,砂岩百分含量为30% ~40%,指示为滨浅湖相沉积。下渐新统沉积范围明显扩展,相带以砂质为主,物源来自东、东北、南、北及西北等多个方向。前人研究认为下渐新统具生油能力,但潜力极低。渐新统砂岩孔隙度为20% ~35%,平均渗透率为1 125 ×10-3μm2,物性较好;该层段泥岩厚度薄,横向变化快,难以形成区域性盖层。

2.5 上渐新统

图5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渐新统沉积相

晚渐新世,随着NNE向张应力减弱,盆地进入断陷末期。研究区上渐新统为古近纪晚期的继承性沉积,厚度变化平缓,沉积中心在中北部。上渐新统地震相明显分为4类(图5b):第1类呈扇状广布于盆缘,为杂乱、亚平行或微发散结构、席状或楔状外形的中—弱振幅、中—低连续断续地震相,砂岩百分含量为50% ~80%,推测为冲积平原沉积;第2类为斜交前积结构、楔状、丘状或透镜状外形的中—强振幅、中连续性地震相,主要分布在5井与6井之间、9井与3井区域及研究区东南部,呈带状位于第1类的前缘,砂岩百分含量30% ~50%,推测属三角洲相沉积;第3类为中—弱振幅、断续—低连续地震相,呈带状弧形展布在冲积平原前缘,具杂乱结构、丘状或楔状外形,砂岩百分含量为40% ~60%,推测为扇三角洲相沉积;第4类分布广泛,相带特征与厚度稳定,为亚平行或微发散结构、席状或楔状外形的中—弱振幅、中连续地震相,砂岩百分含量20% ~50%,指示为滨浅湖相沉积。上渐新统与下渐新统岩性相似,但砂质含量更高,储集物性更好;该层段泥岩厚度薄且未成熟,不具生烃潜力,也难形成区域性盖层。

2.6 新近系—第四系

该套地层变形微弱,可分为2套反射层。下部为亚平行结构、弱—变振幅、低连续地震相,是区域沉降阶段的中新统—上新统披盖式广湖相及三角洲—河流相沉积,以填平补齐为特点;上部为平行结构、中—强振幅、中—高连续地震相,推测为更新世以来海水入侵形成的陆架滨—浅海相稳定沉积。

3 结论

(1)晚侏罗世以来,东部坳陷发育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始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和新近系等多套中—新生代沉积地层,厚度超过8 km,可划分出3个特征迥异的超层序。除下白垩统在盆地南部与东部有小面积缺失、始新统范围相当局限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广泛。

(2)研究区上侏罗统发育以暗色泥岩为主的湖相沉积,边缘扇体较少;下白垩统属湖泊—三角洲相沉积,盆缘扇体发育,半深湖相急剧萎缩至湖盆中心;始新统仅见厚度薄、范围窄的滨浅湖与三角洲相沉积;上、下渐新统主要为河流—三角洲相沉积,扇三角洲与河流—冲积平原分布广泛,地层砂质含量高,缺乏稳定的厚层泥岩;新近系接受了区域沉降阶段的披盖式广湖相及三角洲—河流相沉积;第四系主要为海水全面入侵形成的一套陆架滨—浅海相稳定沉积。

[1]蔡乾忠.横贯黄海的中朝造山带与北、南黄海成盆成烃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2):185-196.

[2]李文勇,李东旭,夏斌,等.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J].现代地质,2006,20(2):268-276.

[3]袁书坤,王英民,刘振湖,等.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6):663 -667.

[4]王立飞,王衍棠,胡小强.北黄海盆地西部坳陷地层与沉积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3(3):97-104.

[5]刘振湖,高红芳,胡小强,等.北黄海盆地东部拗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7,19(4):229-233.

[6]龚承林,雷怀彦,王英民,等.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9(1):79 -86.

[7]邢国才,曲兆选.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地震剖面解释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4,11(2):24-25.

[8]邱桂强.陆相断陷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现状与思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3):1-4.

[9]黄世伟,黄薇,林铁锋,等.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的碎屑岩沉积相精细研究——以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南地区四方台组为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1,30(1):32-37.

[10]陈晓东,卢双舫,张世广,等.松辽盆地红岗阶地青山口组地层层序和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2,31(3):41 -46.

[11]肖国林,孙长虹,郑浚茂.北黄海盆地东部前中生界基底特征[J].现代地质,2005,19(2):261-266.

[12]王小品,熊晓军,贺振华.川东北长兴组生物礁的三维地震响应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1,30(2):167-169.

[13]姜辉,于兴河,李庆明,等.Muglad盆地Nugara坳陷东凹Darfur群地震层序格架和地震相[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5):18 -21.

[14]曾富英,金惠,杨威,等.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有利储集砂体地震识别及其分布预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8(1):30 -33.

[15]肖冬生,乔东生,周俊杰.北大港北坡“三相”结合预测沙二段储层[J].特种油气藏,2009,16(5):14-16.

[16]孙家振,李兰斌.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教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121-122.

[17]张莉,周永章,王嘹亮,等.北黄海盆地生烃条件研究[J]. 天然气工业,2009,29(1):21-25.

猜你喜欢
层序三角洲黄海
东方湿地 黄海明珠
层序地层研究在豫北小南海石膏找矿的应用与效果
黄河下游的三角洲特性及未来治理思路
“V-C”层序地层学方法及其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应用
白云凹陷SQ13.8层序细粒深水扇沉积模式
黄海简介
基于卫星影像的三角洲规模和形态认知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划分与聚煤作用
科罗拉多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