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2014-05-10 02:41黎世龄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农学课程体系技能

黎世龄

(宜春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大学生创业是指学生毕业后创立自己的产业的活动。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要求学生自身观念转变,更要求高校务必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创业型人才。近年来,一些高校针对当前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对农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1-4]。高职院校基于职业教育对完善高校创业课程建设、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等创业人才培养做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4-6]。

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涉及高校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从教学层面上实施创业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之一。探究具有农科专业特色的创业型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自主创业的本领和技能,是农学专业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关键。

宜春学院农学专业学生主要来自本省各地,毕业后面向当地农业相关领域就业。学校地处赣西地区,区域农业资源丰富,对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区域条件。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要求,宜春学院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系统、功能关系、技能培养等不同角度,对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在培养农科创业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

在全国高校扩大招生初期,农学专业本科教育仍以农学“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普通高等学校农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作了新的描述: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生物科学、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具备开展与农学有关的教学、科研、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具有健全人格及社会责任感,有创新、创造和敬业精神的农学学科复合型人才[5]。

宜春学院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面向就业市场及地方农村经济建设,对农学专业培养方案于2006年至2013年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修改。针对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2009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在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培养……能在基层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或在农业相关企业从事市场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内容;面对自主创业成为今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2011年及时调整了培养目标;秉承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2013年明确提出了“培养能运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能在农业相关领域创业发展,……的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走创业发展之路,成为地方农业发展的科技型农民企业家。

2 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构建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扩展为“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从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转向为“保持传统核心课程、补充创业教育课程”的创业型课程体系。

2.1 创业型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构建,一方面要满足传统农学专业教育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农学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又要立足地方院校,着眼“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创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适应地方农业特点开展自主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基本框架的课程模块保持传统农学专业教育基本课程模块,在相关课程模块中设置一定比重的创业教学课程及内容 (表1)。

表1 创业型课程体系课程模块设置

2.2 课程体系中创业学科拓展

传统农学专业教育侧重于“作物学”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配置,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及市场对农产品的多样性需求,从而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创业的知识需求。着眼于学生将来自主创业,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应以农学学科为主,拓展其他学科领域。

经多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在保持“作物学”的专业学科地位的同时,将市场营销及人文学纳入专业学科同等重要的范畴,并逐步将专业课程拓展到农业发展学、动物科学、园艺科学、微生物学、蔬菜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 (图1),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知识,为学生构建了扎实的创业学科基础,拓展满足创业发展需求知识,学生毕业后能根据各自所掌握的创业资源,走多学科相结合、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创业之路。

图1 创业型课程体系学科构建

2.3 创业型课程体系的功能延伸

课程体系功能体现在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现代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决策能力和创业技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也应具有更全面的功能延伸。

地方院校农科大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农业第一线创业,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不仅要让学生具有本专业基础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也应具有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处理、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业管理能力,更应具有在特定的创业情境下实施创业的决策能力和创业技能。

围绕创业能力培养,一方面,结合赣西地区丰富的有机农业、观光农业资源,我们在课程配置上除开设传统专业主干课程外,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学》、《园艺花卉学》、《植物资源学》等课程,增设了现代农业发展技术课程《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农艺设施学》等,从而使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功能上得以延伸;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传输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业理念与案例,如本地区有机农业、观光农业的典型案例,从而使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上贯穿始终。

围绕创业管理能力培养,我们选择设置了《经济管理学》、 《农资市场营销》、 《推广学》、《农业法规》、《科技写作训练》、《农村土地利用与规划》等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课程内容,而且要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结合创业提出创业管理中的见解。

围绕创业决策能力培养,通过《创业实践》课、专业训练、在校自主创业实训及创业实习。创业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决策的实践机会,而且显示了提升学生实际创业决策能力的功能作用,拓展了学生自主创业素质。

图2 创业型课程体系功能构建

2.4 创业型课程体系技能培养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必须掌握实用的创业基本技能。围绕创业技能培养,强化了专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实训 (图2),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是新开《创业实践》课,结合专业特色建设,采取创业案例文件检索、创业典型调查、创业学习交流、创业设计与实训为实践环节,选择当地奉新县、上高县等地大学生农业合作社创业典型等为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开展创业实践。

二是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创业实训,以学生掌握作物生产技能,熟悉生产环节,全面接触生产,牢固掌握作物生产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训练并融入创业成分,如作物种植技能竞赛中,将作物种类及品种选择、产品销售、效益分析纳入竞赛内容,使学生在技能竞赛中得到创业实训。

三是课程教学实习与创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安排实践教学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作物生产与植物保护等教学实习,利用万载县国家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这一本地优势资源组织专业实践,体验有机作物生产创业。

四是鼓励学生在校自主创业,自主进行创业设计,实践创业过程,实施农产品市场流通运作,亲历创业的滋味,收获创业的成果,积累了自主创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综合能力。

五是创业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参与创业,接受创业煅炼。

3 运行效果

近年来,通过对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2007、2008级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自主创业或参与企业创业活动均已初见成效,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2009级在校学生有的与相关专业同学组成创业团队,于2012年在袁州区承包土地开始了自我创业,为毕业后的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袁涛,顾明华,李正文,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61-63

[2]雷芳梅.对农学人才转型培养的思考[J].职业,2011,(6):163-164

[3]郭华春,沙本才,安瞳昕,等.改革教学内容 培养农学创业型人才[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西南),2004,(3):5-6

[4]陈毛华,高瑜,王峰,等.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J].凯里学院学报,2012,30(1):144-147

[5]姚安庆,孙文学.农学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146-147

[6]李伟,刘春燕,王维,等.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6):97 -98,10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82

猜你喜欢
农学课程体系技能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