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导引”高效课堂探索

2014-05-13 10:06苏胜娟
广西教育·D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范式文本课堂教学

苏胜娟

近年来,为改变我校整体比较落后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通过“外联共研+校本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并于2009年在全校实施了“学路导引”教学范式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理论构建

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景),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可以帮助和促进意义的建构。由此可见,教师应是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我校的“学路导引”教学范式,以“‘学路导引教学范式的实验研究”课题为载体,以建设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将我校教师的教学行为从以“教师、课本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中心”,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导”“引”作用。

2.植根本土的实施原则。教育改革不能简单移植外来文化,而应将外来文化植根于本土。我校先后派出各学科教师到香港真道书院及江苏南通、浙江杭州等全国课改名校学习,取其精华,教师们回来后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构建适合本校发展的课堂改革范式。

二、“学路导引”教学范式的构成及具体操作

(一)“学路导引”教学范式的构成

我校实施的“学路导引”教学范式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编制导引文本,即利用文本资料把课文中的知识编成问题呈现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完成这些问题,这样比在课堂上教师口头提问和学生口头回答的训练更有效;二是课堂实施教学,即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内容包括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导语的设计、学习方法的指导、示范举例、点拨评价、组织学习、组织交流展示等。课堂实施教学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导、学、评、测”四大流程,做到既不脱离文本,又不照搬文本;三是进行课堂评价,即改变以往的课堂评价细则,将评价的方向、指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用评价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学路导引”教学范式的具体操作

“学路导引”教学范式的操作共有导、学、评、测四个环节。

“学路导引”的第一步是编制“导引文本”,意在“导”。各学科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编制导引文本;导引文本要经过备课组长一审、教研组长二审、科研处三审才能最终定稿。“导”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在编制导引文本时,教师要把文本知识问题化、练习化、层次化,做好课前学习的知识铺垫、课中的知识导学以及课后的知识拓展,以便更好地找到问题教学的切入点,抓住学生的思维点,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编制导引文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展开学习之前便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形式,教师指点方法,启迪思维,示范举例,引旧知到新知。“导”是“学”的重要铺垫,教师方法点拨到位,示范引导适时,才能使学生的自学变得有效。例如,数学组设计《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一课的导引文本时,刚开始提出的问题是:三角形有多少条边?有多少个角?三条边是封闭的吗?三条边在同一平面上吗?什么是三角形?同学们能完整地说出来吗?教研组审核后认为,这些问题太浅白,缺乏启发性和思维深度,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修改,问题的设计变为:让学生独自画出并观察若干个三角形,在小纸片上写出三角形的共同特征;然后同桌2人(或4人小组)交流、讨论,把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以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并写在“大卡片”上,最后全班展示。

“学路导引”的第二步是课堂实施教学,意在“学”。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导引文本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知识,完成文本练习。“学”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在明确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之后,让学生按照所布置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则按照“导”中的提示,自主研读课文,运用教师所指导的方法探究知识,完成导引文本中所呈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看多种学习要素,引导学生采用自学、对学、群学等学习形式,指导学生用好身边的资源,如利用参考资料、请教同学和老师等,深入钻研课文。教师还要巡堂指导,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为下一环节的“评”做好准备。课堂的“学”用时不少于20分钟。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时,导引文本中的设计为:1.熟读诗歌,并能背诵。(要求学生动口)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写诗的背景等。(要求学生动手)3.学法指导:分析所描写的景物特点,领会寓于景物中的情感;研究人物的动作细节,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环节,这部分内容又可以设计为: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结合课文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用添加修饰语的方式描绘诗中的画面;找出一些能够概括诗中描绘环境特点的词语;结合作者生活的经历,从诗歌的景物描绘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思考我们用了哪些方法鉴赏了《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课前,教师把导引文本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复习旧知识,自主完成导引文本中的内容;课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学路导引”的第三步是“评”。“评”是学生在充分学习后进行展示、交流,即学生以个别展示、小组展示的形式展示学习结果,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进行点评。教师的讲解和补充要用在“刀刃”上:对学生已经明白的知识不再重复,要讲清学生在自学中弄不懂的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评”用时约15分钟。比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让学生理解诗中最后两句“这时一切声响都静寂了,只听见寺院的钟声传来”是否矛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交流的过程和结果,在学生口述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再进行点拨,针对文中“悦”与“空”的含义,阐释最后两句诗所采用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此类写作手法的运用技巧。endprint

“学路导引”的第四步是“测”。“测”是教师就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检测,主要是完成导引文本中的当堂检测或学后拓展部分的练习,可以作为对本节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时,导引文本中设计的当堂检测的内容有:1.默写诗歌。2.说说诗中的景物特点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学后拓展的内容为:阅读《天净沙·秋思》,运用本课学习的“知人论世”“由景入情”等方法完成以下题目:1.这首小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画面的景物有什么特点?2.诗词中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小令的理解。

“导、学、评、测”四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紧密相联。并不是说一节课就固定有这四个板块,而是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我们都采用“导、学、评、测”四步流程,循环往复,灵活运用。

三、“学路导引”教学范式的特点

“学路导引”教学范式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和“引”,从根本上杜绝教师“满堂灌”的低效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有效地进行;二是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实质变化,即头脑的“动”,而不只是课堂表面的热闹和学生肢体的“动”。“学路导引”教学范式没有单一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组织和调控方式。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求突出教师的“导”和“引”,而不是“灌”和“压”。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归纳和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规律,改善学生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学得有效、学得轻松,达到“不待教师教、自己能自学”的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我校要求教师做到先学后教,即在每节课上课前一周,各学科备课组集体研究制作导引文本,然后统一按文本设计去组织各自的课堂教学。导引文本要落实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拓展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课堂教学实施应改变传统的“讲—听—读—记—练”的活动程序,逐步建立“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程序。导引文本的制作,充分开发了我校教师的差异资源,让全年级学生享受到了整个年级教师的集体智慧。

四、成效和收获

经过4年的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们经常在一起制作交流导引文本的心得体会,探讨课堂教学问题,课堂上教师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原先部分厌学的学生变得热爱学习了,自我学习调控力提高了,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学校近几年获评自治区、钦州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教师继续教育先进集体”“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还被定为“钦州市教师教育联合共同体单位”“国培计划——广西农村骨干教师研修基地学校”等,并成功协办了广西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研讨会、广西中学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研讨会。2012年5月,自治区教育厅课改专家组到钦州市调研,我校承办了钦州市初中课堂改革现场观摩会,我校的“学路导引”教学范式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责编 欧孔群)endprint

猜你喜欢
范式文本课堂教学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