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2014-05-14 11:15李晓华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转移对策

李晓华

内容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能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所以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善,城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有很多局限性。因此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了城镇化,这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四驾马车之一,可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性,而城镇化进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不仅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而且也影响着农业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据农业部估计,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亿人左右。国内经济学者惠宁等(2007)则认为,可能没有那么多,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约在7000万至8000万之间。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很多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会受影响。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转移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从事服装、纺织、电子、化工等产业,从事那些高密度、高强度作业,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居住的环境比较简陋,有很多剩余劳动力在从事作业的企业也没有医疗保障,生活异常艰难。一般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数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因为家里的土地越来越少,他们往往把经营土地和管理孩子交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到了春耕秋收的季节,家里实在忙不过来,他们再回家务农,闲暇时进城打工,往返于城市农村之间。这样几年下来,积累的钱财越来越多,有的人就在熟悉的城市买房子,安定下来,但是他们时常会感觉到在大城市生活的艰难,而大部分人由于家庭等各方面原因,还是选择继续呆在农村生活,从情感上也不愿意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和农村。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数选择外出务工,由于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从事一些高精尖作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愿意选择去南方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内的工厂打工。这类地区一般交通条件便利,如果在打工期间家里遇到严重一点的事情,能够及时返回家中,处理偶然突发事件。而且在这类城市打工,一般都在纺织、电子工厂作业,条件比较艰苦,同时劳动强度又大,但是劳动所得报酬一般会比较多。所以,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愿意多付出一些辛苦,多赚些钱,以期尽快脱贫致富。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由于土地、经济结构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有很多局限性。由于我国是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典型的城乡发展不同步。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极大地阻碍了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程,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作用。

(一)各项制度的不完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流转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但由于相关法律规范不健全,其发展一直较为缓慢,运行也很不规范,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状况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弃农决定,影响了富余劳动力城镇化转移的质量和水平。比如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三、五十万块钱可能足够农民花几年,可是几年过去之后呢?手里没有土地了,钱也花光了,没有生存之路了,怎么办?卖地的几十万块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假如让农民用这些钱做生意,可能多数人文化水平不够高,万一做买卖赔了怎么办?所以更多的农民不愿也不想去尝试。

2.户籍制度。作为界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之一。户籍管理制度明确地区分为: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农村户口也得不到《劳动法》所规定的法律保障,成为劳动用工市场的黑人黑户。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上明确规定必须要有城市户口才能应聘,否则单就这一点就没有机会参加应聘。这样就减慢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再就业,最终反而拉大了城乡差距。目前国家正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相信这种改革会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渠道。

3.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类型较少、内容不全、资金短缺等原因,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中,根本享受不到国家的相关保障,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遭到歧视,致使他们的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一旦进入城市,他们就享受不到医疗、失业、养老等各项社会保障。例如医疗保险这项内容,国家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很多农民受益,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出现了无地或少地的现象,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家乡,涌入城市打工,这就导致一系列问题。进入城市之后,他们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大城市看病难,看病贵!即使把病看上了,最后的医疗费用也无法报销,一方面,舟车劳顿、费时费力;另一方面,可能面临着失业的风险,你走了可以,但是你工作的企业得运转,不会因为你要去报销医疗费而给你留着工作岗位的。很多农民由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保障工作只能靠国家、政府行政指令去推行,立法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例时有发生,屡见不鲜。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endprint

(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劳动力供求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到了年节期间,很多进城务工人员把工作辞掉,赶着回家过年,出现了老板雇人雇不到的“用工荒”现象。等到春节过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重新涌入城市,这样又出现了“民工潮”现象。可见,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也需要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体系来调节。“当前我国由于缺乏健全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劳动力在城市之间和区域之间供需脱节,信息不灵等问题十分突出”(张亿钧,2006)。

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对待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部分劳动力市场采取歧视态度。部分用人单位对待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采取“区别态度”,把相对较轻便的、干净的工作留给城市劳动力,而把脏活、累活分配给农村劳动力,甚至有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不规范的用工行为,比如雇佣童工作为节约开支的一项策略,工人超时间、超负荷工作的现象也很普遍,因为只有干得多,报酬才会多。还存在着诸如工人加班工资没有按照法定标准支付、工人的劳动保护措施跟不上、发现有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派遣工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克扣劳动报酬、用工单位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押金、扣押有效证件等行为。上述不当措施的采取,无疑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约其转移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与慢,也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高低有直接关系。由于中国传统经济属于小农经济,广大农民长期在经济条件落后、生产方式单一的经济状态下从事农业生产,很难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而决定高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要素就在于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据有关部门调查,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在现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最高,小学文化水平和高中文化水平基本持平,这证明了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即便有条件比较好的工作机会,可能他们也不能胜任。因此,只有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城镇化进程才会加快。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阐述。

(一)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农民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摆脱土地的依附关系,进入城镇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促进城镇化进程”(马金岭,2007)。所以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具体措施有:对涌入城市务工人员,保留他们的原有土地不变,消除进城就收回土地的顾虑,采取自愿原则,享有土地的出租、转让、承包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应实行人性化的户籍制度,为外来人口提供社会保障,包括住房、保险、子女上学等措施,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

(二)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间桥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所有者的思想和行为,保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第二,落实平等理念,打消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区别,本着用工公开、公正的原则,让他们平等竞争,自主择业。第三,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体系,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拥有归属感。

(三)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整个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所以,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措施。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小农意识,改变落后、守旧的“农村观念”。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在整个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观念,不要再像以前,出外务工大半年,春节回家开始享乐,聚众赌博、大吃大喝,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输掉、花掉,有的农民竟然把来年春耕的钱都输掉,被迫去贷款,所以在农村成就了一大批放高利贷的人群。在农村放高利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最后再被迫出去打工赚钱,如此往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其次,针对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农业知识讲座;举办一些农业知识传播、技术推广活动;建立相应的包括技术传授、就业指导、岗前培训等机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水平。最后,采取岗位培训,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例如,“月嫂”这一职业,以前没人愿意当所谓的“保姆”!地位低、挣钱不多。现在可是不一样了。地位提高了,待遇也提高了!一个成熟“月嫂”,在一线城市,月薪达到上万元,而且很多家庭都愿意出钱雇月嫂,认为他们都是通过婴幼儿看护知识的传播,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长时间的亲自操作训练,最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月嫂”。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0-10-18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8

3.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张亿钧.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6(11)

5.马金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探讨[J].经济纵横,2007(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移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古代云南政治中心与民族文化中心的变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