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运动项目项群分类体系的构建

2014-05-15 11:34韩衍金吉学武刘洋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韩衍金 吉学武 刘洋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和归纳分析法,以项群训练理论为基础,对学校体育运动项目进行项群分类,从素质功能教育、参与人数和技术学习及趣味性三种分类标准对运动项目进行项群分类,分析三种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并指出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运动项群运动规律及功能教育特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运动项目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运动项目;项群;功能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2-0115-04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material,expert interview and inductive analysis,it took the group event training theory as a foundation from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and the function of learning and interest to classify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rts events,then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classification system.It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t should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motion of group movement and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sports.

Key words: sports event; group; functional education

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基本活动方式来进行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目前,体育在我国小、中、大学校作为一门课程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学校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价值不可忽视。

人们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并不断深化,由感情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形成体育教育学基本理论。从体育教育理论上讲,每一种运动项目都存在着教育人的作用和价值,体育的教育作用比较广泛,涵盖所有项目之教育作用,从具体到一般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不能仅以“身体教育”来概括,而且还应蕴含着心理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价值。各项目具有独特的作用和育人价值,是各项目本身所具备的和教学过程中得到实现的。如果在学校中受运动项目视野局限难脱狭窄,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将是宏观的,对学生教育作用将停留在“体质”任务中,各运动项目的作用都统一在“通过身体来进行教育”的目标上。因此,有必要对运动项目所蕴含的教育作用价值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将体育教育作用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系统化。

由于运动项目种类众多,根据田麦久运动训练项群理论,对运动项目进行分项分类,解析其项目作用价值。人们在探讨项目育人功能时,从众多项目中分析共同规律和活动特点时,如果把几个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共性特点便会表现出来,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团队的配合与协作,对培养集体团队精神有良好作用;体操、健美操、武术套路多为个人展示和演练项目,对培养个体独立稳定和观察力、想像力具有良好效果;径赛长距离的跑对培养意志品质,增强耐力身体素质具有良好效果;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为隔网对抗性项目,无身体接触,可促进和培养个体的敢斗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心理素质。这些简单举例提示,根据项目固有的运动特点和功能教育特征,可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属,分别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践意义。不同运动项目固有运动形式引起项目之间和育人特征的异同,是划分项目类属的基本依据。

1学校运动项目的概述

体育项目[1]是指“各项活动内容和方法的总称”,通常也叫“运动项目或体育手段”,其形成原因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各种身体活动,其中对身心有益的内容,被人们有意识地加以运用,逐渐产生和形成了体育项目”。运动项目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人类所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运动项目不仅可以改变人类体质的和提高人体运动潜能,而且还影响理想,信仰,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2]。在现代社会,学校体育已不是运动技术单纯传授,而是“授技与育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追求的是运动项目作为教育途径的载体,实现工具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育。

对学校运动项目的分析,必要的对相关几个概念进行阐述与界定。根据邵伟德[3]对学校体育学科几个概念教育的综合关系描述,总结为“学校体育为以身体练习为媒介的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体育课概念的定义为:“按运动项目单元教学所确定的课次顺序进行某课次教学的单元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是“以体育课程为中介的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当前社会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众多,从奥运会的28个大项,300多个小项到亚运会、全运会的33个大项、360多个小项。但目前在学校里开设的、具有良好教育功能、能够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的运动项目并不多。据调查,大学体育课常开设的运动项目主要为: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健美操、游泳、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等十余种项目。随社会发展和人们运动需要,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项目(新型的运动项目)在学校里逐渐得到开展,如轮滑、太极球、拓展、攀岩、钓鱼、台球等项目,运动项目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的见识,使学生在众多项目中选择的空间会更大。然而运动项目总体数量的不断增多,势必造成学生选择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另外由于各个运动项目本质、运动特点、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学校开设的运动项目进行功能教育分析,根据各项目运动规律特点及功能教育差别,使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时,有区别地来对待,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运动项目项群分类体系构建

2.1运动项目分类标准

运动项目众多,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运动项目划分为不同的类属,每个运动项目分属为不同的项群中。比如依“运动结构”“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和“运动项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可分为不同的项群[4]。其中按运动项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分为体能与技能主导类,在体能主导项群中又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技能主导类项群分表现准确性、表现难美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和格斗对抗性,以上的分类是以运动项目的运动规律、竞技特点来进行分类的。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健立的分类体系,各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理论与实践价值。在分类时应选择最为重要、最为实用的分类标准。学校体育主要是进行运动项目教学与训练,以达到培养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可以说健康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教育作用的体现始终位于学校体育任务的中心。学校体育工作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社会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运动项目教育功能,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影响因素可作为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

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是由参与者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则来进行,通过活动中人与人,人与集体以及集体与集体间相互关系来达到教育目的。人是生活在特定集体中的个体,人的发展成长是不断受所处集体的影响,与集体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根据运动项目规则要求确定参加人数的多少可作为一个分类标准。

另外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以运动项目技术特点和学习者状况两个维度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以技术学习和趣味性作为运动项目分类的一个标准。

2.2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

依上述选择的三个主要分类标准,建立了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分类体系,分别用于不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需要。

2.2.1功能教育分类

依素质教育功能分类,运动项目对个人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可分为生理素质类、心理素质类和社会素质类。

1)生理素质类: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为主的运动项目。运动项目如体能主导类项群中的大多数项目,此项群项目主要以运动项目所需要各种身体素质为主导竞技能力,如快速力量性跳跃、投掷、举重等,速度性的短距离的跑、游、滑冰、自行车等,耐力性中长距离的走、跑、滑冰、游泳、划船等。

2)心理素质类:促进人的人格及个体心理发展的运动项目。心理素质简单地说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5]。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从性格品质的优劣、认知潜能的大小、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等方面进行衡量。对内体现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外影响行为表现的优劣。此类运动项目包括较为广泛,技术主导类表现性和对抗性项目都包括其中。心理素质起主导作用的为技术主导类表现准确性,如射箭、射击等,另外体能类项群中耐力性项目、对抗性项目都对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培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社会素质类:促进人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社会化的运动项目。主要为集体项目,需要人与人、人与集体配合的项目。人的社会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是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6]。教育的功能就在于提升人的自然素质和主体素质并将其消融于人的社会素质之中,完成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调适与过渡,促进人的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7]。运动项目为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包括有身体进行直接接触的同场对抗性和格斗对抗性项群,还包括非身体直接接触的隔网对抗性项群。

学校体育作用于人体具有“二重性”,即作用于肌体,是强体,是基础,作用于精神,起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作用。素质功能教育上分生理、心理和社会素质三类,在三类中,生理素质是基础,没有生理基础,运动项目活动达不到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就无所谓对心理和社会素质的作用影响。心理与生理密切相关,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理素质及运动参与。社会素质处较高级阶层,是人作为社会属性之一的体现,社会性通过教育作用体现,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交流,共同的活动,有组织、有目标、有分工协作,有规则地进行活动的过程,是人与人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体育功能价值作用的集中体现。

从素质教育功能上讲,每一项群项目都存在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素质功能的作用,只不过根据运动项目运动规律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选择在实践中对学生素质教育起主要作用的功能。如同场对抗性项目中的篮球项目,既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增强体质,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群体性的活动对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团体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都有一定的作用。

2.2.2参与人数分类体系

运动项目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以及参与者在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分为集体项目、双人项目(含各类双打项目)和个人项目。

1)集体项目:由多人组成一团队,有计划地组织队员分工协作,按照一定的活动规则来进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整体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每个成员的个人能力,更取决于每个成员之间的配合,整体效果绝非是每个成员能力的线性相加。同场对抗性项目中大多数项目如篮球、足球、手球、棒球和隔网对抗性项目中排球等。

2)双人项目(含各类双打项目):参加人数为双人对抗性的运动项目,隔网对抗性大多数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

3)个人项目:参加人数为单个人的运动项目,主要为个人演练,以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项目,如体操、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武术套路等。

2.2.3技术学习与趣味性分类体系

按教学意义技术学习和趣味性两个维度[9],分四类:

1)技术和趣味都强的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是主食,是体育课主干。

2)技术强、趣味差的项目:如体操、艺术体操、游泳、武术套路等是菜,是副食。学生以锻炼身体,学习技能为主,作为营养。

3)技能和趣味都差的项目:田径中大多数项目,各种跑、跳、投,体操队列队形,是药,发展素质,培养意志品质。

4)趣味强、技术差的项目:各类游戏活动,好玩、易学,没有什么技术,是佐料,一点就好,多了反不好,不是食品,没有营养。

2.3主要分类体系对应关系

根据三种主要分类标准建立的主要分类体系,由于三个体系的分类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因此,在各个分类体系中所划分的项群之间也自然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如表1。如技术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从参与人数讲,主要为个人项目,从技术性和趣味性讲,属于技术性强、趣性性差,在素质教育上主要为生理素质,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素质发展。表1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

标准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素质教育主要功能参与人数技术性与趣味性项群

划分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表现准确性表现难美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格斗对抗性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类生理素质类社会素质类

心理素质类生理素质类

心理素质类个人项目个人项目集体项目 双人项目、集体项目双人项目技术性差、趣味性差技术性强、趣味性差技术性强、趣味性强

3运动项群功能教育的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应根据运动项目本身固有的运动规律特点及教育理论基础,在课堂教学与训练中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运动项目的教育作用。

从体育教学内容上讲,学校体育主要是运动项目动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动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属于实践类操作技能,其特点为物质性,无论是器械还是身体,都是客观实体,具有客观性,外显性特点。从教育内容上讲,运动项目动作技术没有教育特征,只是客观存在。但在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因为项群动作技术特征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功能教育作用。如体能主导类项群,如快速力量、速度性、耐力性项目,动作结构多为单一动作,周期性技能,教学内容较为单调、枯燥、项目趣味性差。教学中多为个人练习为主,与同伙或对手交流较少,实践中以增强体能、促进和提高身体各项身体素质,另外耐力性项群的教学与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技术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如篮球、足球等项目,动作结构复杂,多为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技术性较强,在技术教学训练中,既有个人的技术学习,又有与同伴的配合及与对手的对抗练习。此项群为集体性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现阶段我国主要实行的为班级授课制,学生集体学习,彼此之间程度相似,学习内容相同,易于互相讨论、切磋,共同提高,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在项目运动规律上,不同项群组织教学上有所不同,如篮球战术练习必须多人一起配合练习与训练,对抗性项群须安排双人对抗练习,技术表现性项群一般情况下为个人独立完成动作。双人或多人练习可促进同伴或对手之间的交流配合,单人练习可以陶冶情操,娱乐身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体育项目[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07235.htm.2013-09-05.

[2] 刘青.运动训练管理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邵伟德.论学校体育学科中几个重要概念及其关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5):61-64.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百度百科.心理素质[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G0Bf3M8l9GYytgMYd1byAAuRzJF47c3W_bvqT_hIaiCaU2LYBr7v-n9qhItOn4L.2013-09-05.

[6]学术百科,知网空间.人的社会素质[EB/OL].http://wiki.cnki.com.cn/HotWord/5305226.htm.2013-09-05.

[7]靖国平.教育与人的社会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2):27-30.

[8]毛振明.论体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EB/OL].超星学术视频.www.ssvideo.cn.201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