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冰:会翻跟头的好莱坞制片人

2014-05-16 08:23阙政
新民周刊 2014年17期

阙政

约翰尼·德普新片《超验骇客》上映,导演沃利·菲斯特(Wally Pfister)的另一个身份可能更为人熟知——作为好莱坞神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御用摄影师,两人从诺兰2000年的成名作《记忆碎片》已经开始合作。

如今,菲斯特初执导筒,诺兰亲任总监制,为自己多年的战友助威。而与他同任监制的,还有一个中国女人,她既非美籍华人也不是读电影出身,却站到了“诺神”的身旁,成为闯入好莱坞的第一个中国女制片人——她,就是吴冰。

她差一点接了杨紫琼的班

很多人都想不到,吴冰是运动员出身——5岁进体校,先练体操,拿过全国女子体操全能冠军,再“转身”加入北京首个女子花样游泳队,拿下全国女子花样游泳冠军,又“转身”去香港拍成龙电影,“转身”去广告公司,去好莱坞做制片……吴冰的人生关键词里出现过很多次“转身”,而她所走的每一步,也都会被人用“华丽转身”来形容。

她第一次“转身”去电影业,居然是因为会翻跟头。1990年,成龙监制的电影《舞台姐妹》,需要一个“会翻跟头的女孩子”。吴冰是体操全能冠军出身,加上长相漂亮,顺利中选。从跑龙套一路演到配角、主角,渐渐地,她的名字开始见诸香港报端,成名在望。当时正逢杨紫琼结婚息影,香港影坛正缺继位“打女”,好身手的吴冰片约不断,每天同时出现在三个片场是家常便饭,这边刚拍完就被那边的车拉走,拍完就在片场睡一会儿,第二天再接着来。

打女不易做。幸亏少年时就开始了每天12个小时的体能训练,让吴冰娇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强大的力量。但每天拍完之后,“身上全是紫的青的,磕的撞的,根本没法儿看,我妈一看我身上就哭”。

当年杨紫琼拍《阿金》时,有一场戏是从十几米高的天桥上纵身跃下,跳到疾驶过天桥的一辆卡车上,冒着生命危险亲自上阵,纵然动作顺利完成,但落地的一瞬间还是摔断了腿,痛得当场昏迷。这样的危险,吴冰也没少遇到。

有一回她和狄龙合作《铁胆雄风》,威亚的位置吊得偏高,整个人飞起来的时候头冲前,“哐”一声直接撞墙,当时就懵了。更惨的是,第二次以为调整好了,结果再撞一次,从半晕撞到了全晕,才告停工。“狄龙很够意思,亲自开车带我去医院检查,还好无大碍,后来又送我回家。”吴冰说,“但是这种事情老发生。”

让她至今回想起来都一身冷汗的是和万梓良合作《横冲直撞火凤凰》的惊险一幕:“当时是一艘非常大的船,剧组在船边架了一条和平衡木差不多宽的桌子,后面有人追我,我得跳上去,在桌子上翻个跟头,再下去跟人对打。当时着急拍,我没顾得上四周观察,直接就上了,也没什么安全措施。结果拍完才发现这三四层楼高的船下面全是小石头,如果翻的时候稍微歪那么一点点,保证就下去了,下去了也就完了。”

她记得特别清楚,在桌子上翻跟头的那个动作,是一个踺子小翻、接侧手翻、后空翻,再一个拉拉提……

说起来亏得是年轻,外加性格豪放,才能在这么危险的工作环境中仍然为自己能拍电影而感到过瘾:“把七八个男的打下去,很有成就感。”

照这样的路数拼搏下去,吴冰本应该接杨紫琼的班,再走起刘玉玲这样的国际路线。但她再一次“转身”了。在片场,她留意到有一个女孩子总是跑来跑去,为所有工作人员安排时间:吃饭、通告甚至是导演拍摄的内容……作为一个性格上喜欢把控全局、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吴冰几乎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工作。她问别人:这个女孩是什么人呢?别人告诉她,这是制片。那是吴冰第一次对制片有了概念,“我说我喜欢,这就是我想做的”。

她如何在好莱坞立足

“只要发出信号,慢慢地这个事情就真的会来找你。”吴冰说。决定做制片人之后,她最早是在中国做广告制片。1993年DMG成立之初主营广告传媒业务,她是创业三元老之一。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广告制片人经历,其实已经为电影埋下了许许多多的种子。“广告和电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广告是在讲一个小的故事,电影讲长的。”吴冰说,“但是广告要求得更精、安排得更准确,因为就一两天的时间,稍微有点纰漏,一天就过去了,预算就没了,你怎么去经营公司?”一个广告片,从创意到执行,从费用支出、拍摄场地、时间到人员,全都由吴冰一手掌控。整套工作做下来,就像拍了一部微电影。

更重要的是,广告培养了她对市场的高度敏锐。“每个客户都让我更明白这个市场,对市场的把握、定位、策略、消费者心理,全都越来越清晰。到现在,传媒业和娱乐业就像左右手的关系,根本没有办法分开,而我可以抓点抓得很准。可能很多好莱坞制片都没有我这样的传媒业经历,正是这种经历让我能够逐步走进好莱坞。”

2008年,DMG成立15年后,开始了它向电影业的扩张。“这也是有策略的。”吴冰说,“当时我和我的拍档们的打算是,等中国的银幕数到了5000块的时候,开始做电影。因为我们算过,假如不到5000块的话,投下去的钱都是打水漂的。”

第一部电影是与中影集团合作的主旋律《建国大业》,“用了好莱坞的叙事方式和经营理念”,请了全明星阵容拍主旋律,史无前例,结果打破了当时国产片的最高票房纪录。紧接着,《杜拉拉升职记》又是一次跨行业资源整合的典型教材:好莱坞服、化、道团队,白领励志剧,品牌消费品,植入广告……还没上映已经收回投资,同样开创先河。

每一次“转身”都要做到极致,做到完美,这就是吴冰。如今,她已是首位闯入好莱坞的中国女制片人,一手打造了去年的全球票房冠军电影《钢铁侠3》。

什么样的制片人才能在好莱坞立足?吴冰想了想,把自己的优势归结为“能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这是一个制片人最重要的能力,问题就在那儿,你不解决它,所有的人都看着你,解决问题,才能把控全局。”此外,就是要懂得电影。“钱哪儿都有,跟好莱坞沟通不能只投资,要真正懂电影,能说他们的语言非常重要。”

而好莱坞也反过来教会她很多。令吴冰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好莱坞团队的“专业精神和他们的执著”:“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都非常专注,就连茶水阿姨都好得不行,时不时会问你要喝这个吗?给你加点水,提醒你有水果……当每个人的工作都做到淋漓尽致的时候,大家就会很舒服,舒服的时候心情就会很愉悦,工作起来就有效率,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endprint

在好莱坞的片场,正常情况下,没有人是坐着的。而在中国,有不少导演曾经批评过自己的团队在休息时间打牌、玩闹、分心。吴冰也有同样的印象:“我记得特别清楚,刚开始我做广告的时候,有一天我出去谈另外一个场地,这帮人可能有点放松,休息的时候,我的老外partner回头一看,灯光师光着膀子正在让发型师给他理发呢!当时老外都晕了,说中国怎么能这样呢,完全没法接受,这种事情在好莱坞绝对不可能发生。”

与此同时,好莱坞精细的分工制度也让她赞叹:“每个人的分工都非常细,就管一块,每一块都做到极其精致。比如说推轨道车的人,那就是推轨道车的。你想一个人如果就干他该干的事,精到不能再精的时候,你觉得他做得好不好?肯定会非常好。但是咱们这边就不是这样,推轨的人去弄灯,打灯的人去弄机器,现场看上去挺忙乎的,其实都没有到位。”

现在,在中国拍摄好莱坞电影时,吴冰就会用同样的要求来指挥国内团队。有人不理解,觉得她严苛,但她对他们说:“要想做好的电影,你必须这样做。这样做,咱们既省时又省力,早点回家,对大家都好。”

她让全世界认识王学圻

吴冰担任制片的每部好莱坞大片都有一个有趣的共同点:有华人演员出镜——《环形使者》是许晴,《钢铁侠3》是王学圻范冰冰,《超验骇客》是一位华裔科学家。

好莱坞电影里并不是没有过华人脸,但从前常常以反派、卑贱、甚至拖着“猪尾巴”与时代完全脱节的形象出现。近年来随着国力提升,好莱坞颇有点矫枉过正,即使出现华人脸的猥琐角色,也会给安排一个韩国、越南的国籍——但真正正面的形象仍然微乎其微。

而《环形使者》里的许晴,与布鲁斯·威利斯饰演一对情深款款的夫妇;《钢铁侠3》王学圻范冰冰饰演医护人员;《超验骇客》里的华人科学家被博士赏识,邀请参与他的高科技实验,还配有一句点睛的台词:“我很欣赏你们的工作能力……”都是正面形象。

可想而知,也都来之不易,中间不知道经过多少你来我往的谈判。吴冰的下属说她在谈判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终于站起来了!”而她之所以非要在好莱坞电影里安插几个华人角色,是因为深感于好莱坞对中国的不了解。

“就在一两年前,我在国外的时候,大家一说到中国演员,还是只有两个人:成龙、李小龙。我觉得这个太不对了。”她想加入中国元素,不但加,还要加得有技巧:“我觉得放演员不如放故事。放一个演员,在电影里打打杀杀一会儿就没影了,大家记不住。但是你放一个‘中国的中医拯救了钢铁侠的情节,就不得了,钢铁侠是英雄,而中医能救英雄,这就能传达给大家一个信息: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很厉害。”

2013年,因为《钢铁侠3》,全球人都认识了一个“新”的中国演员:王学圻。

到了2014年的《超验骇客》,吴冰想让世界认识的已经不限于一个中国演员、一种中国文化,还有中国的科技实力。

其实早在她制片第一部好莱坞电影《环形使者》时,吴冰已经对国内的电影硬件实力有自信,想要说服好莱坞团队来上海取景拍摄。这样的提议很容易受到质疑,但吴冰自己想得很清楚。“我不是硬告诉他们我一定要来上海拍,而是先问他们,你们是不是想拍一部全球人都爱看的电影?先把这个定位做好,然后再说:我能去上海拍吗?因为上海和法国是一样的,你法国有什么条件,我上海也有什么条件。”

最终好莱坞让了步,但条件是所有的要求都必须得到满足——厚厚的一大本,从直升机、摄影机、轨道、车,到灯光、屏幕,各种硬件器材都要“有照为证”,甚至会细微到“这个轨道车平面上到底有没有坑,有几个坑,必须得精准,不允许摄影机由于轨道的问题稍微晃一点点”。

“他们就不爱听到‘不字,希望你能够创造一切条件去满足电影的需求。”吴冰说。而她对付他们的办法就是照单全收,“比如说现场吃饭的车,演员的化妆车,都要和美国一样。即便有些条件可能没法满足,我也告诉他:我有,我们能做到,然后再去想办法解决嘛。我回答他们全都是‘yes。有时候一个问题会衍生出很多问题,一个‘yes完了后面还有多少个‘yes跟着……”

再怎么自认为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吴冰有时候也会感叹:“真是要疯了。”

她把德普请来中国

一边是走出去,另一边是引进来。《环形使者》和《钢铁侠3》上映时,吴冰曾请来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和小罗伯特·唐尼助阵。今年她面临的是更艰巨的任务:请从没有到过中国的约翰尼·德普来华。

约翰尼·德普,多少中国影迷眼中的“男神”,也是出了名的“怪咖”,用吴冰的话说:“他可以给影迷下跪,却绝不会仰视权贵。”

但让她觉得啼笑皆非的是,这几位国际大腕,接到来自中国的活动邀请时,都会首先纠结于一个同样的问题:“中国有没有热水澡可以洗?”约瑟夫如此,唐尼如此,德普也如此。

就像《超验骇客》的台词一样,“人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恐惧”。吴冰说,“德普本身是个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手臂上还有中国的‘八卦文身。但是他接收信息的渠道可能只是来自朋友间的道听途说,对中国的了解其实很少。特别需要有中国人去告诉他,中国到底是怎么样的。”

果然,小强在来中国之前,对中国人的印象仅限于“努力勤劳”,此外就是“中国的食物很辣,吃了之后我也许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但他热爱艺术,对“把老旧工厂翻新给艺术家”的北京“798艺术工厂”很感兴趣。于是吴冰就把德普粉丝见面会安排在了他喜欢的798。得知消息,德普的率性再一次得到发挥——他把原定当日来回的中国之行延长到了两天,而原来已经约好的日本之行,索性不去了!

“下了飞机,发现一切都和想象的不一样。这里的树木、建筑、透过阳光看到的景象……很美丽,我没有发现令人失望的地方。”德普如此描述他的中国之行。比他更激动的是去年的小罗伯特·唐尼——“他在太庙做的活动,回美国之后不管什么场合都会跟人说中国文化如何如何,特别起劲。”吴冰说,“他们来了又走了,就把中国的现实带到美国去了。”

所以,就算德普身价不菲,吴冰仍然坚持用她“一个yes后面再加十个yes”的坚持给请了来:“让好莱坞明星为中国代言,这钱花得值!”endprint